APP下载

婺源三雕民俗艺术VR活态传承研究*

2020-12-19李洁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活态婺源民俗

文/李洁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分支,具有地域性、承传性、世俗性、审美性、寓意性等要素,其艺术核心价值指向社会精神与伦理习俗的内涵功能,其民俗木雕、石雕、砖雕的三雕艺术,仍有待于从民俗艺术学“活态”演进发展的视野下,从居民的自用型向民俗文化延伸,从传统技艺传承向“非遗”保护上创新,从古村落衍生向活态泛化传播中拓展。本文以婺源三雕民俗艺术文化史料的VR活态展演为案例,探讨赣鄱农耕文化的认识、思考、承传、创新等可行途径,以求获得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再拓展。

一、婺源三雕概况分析

(一)婺源三雕总量概况分析

婺源位于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属丘陵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为82%,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婺源县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直至今日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其中沱川乡的理坑村是古建筑群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村落。

婺源地处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如樟木、枫木、柏木、槠木、楠木、杨木、桃木、松木、杉木、白果木等,大多数建筑选用的是生长快,纹理清晰、质地松软、易雕刻的松木和杉木,因其易腐烂,所以难以保存,现今已很难完整再现当初的风采;古建筑中石雕用的也很多,在婺源县附近的黔县有一种叫“黟县青” 的大理石,它坚硬适于雕刻,本身有一定的观赏性,经打磨后能呈现出漂亮的纹理,石雕又可以用来做房屋立柱的基座,能保护柱子不易发霉、不被虫蛀;此外砖雕也很是突出,大多数用于古建筑的门头及门槛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可显示门第的不同,区分出家族的显贵地位。

(二)婺源三雕遗存保护和传承分析

当代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俗艺术肯定会受到影响,婺源三雕民俗艺术因时间、空间、环境的因素遭到了损坏乃至失传的危险,一些建筑木雕构件流入市场,石雕和砖雕的图案有部分已模糊不清,非常需要抢救性和扶持性的保护。婺源三雕艺术是典型的地方性民俗艺术文化,三雕题材中的故事由于年代的原因,传播的速度慢、途径单一,又受到地域的限制,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对此没有更好的渠道去了解,三雕艺术中的技艺,由于没有一个更好的符合当代人学习的方式,实用性又不强,传承人的年龄增大,都是以带徒弟的方式来教学,那里地处偏僻,流动人口少,个人力量很有限,他们都希望祖上留下的技艺能传承下去,但愿意学的人越来少,再加上雕刻工作收入低,这些因素就造成了传承人减少,面临着传承障碍性大的问题,也就是当代民俗艺术文化传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VR技术下婺源三雕民俗艺术活态传承的可行性

(一)VR技术保护婺源三雕资料采集的途径

VR技术使婺源三雕的民俗艺术文化资料和传统技术资料转为数字化资料并得以保护起来,VR技术中有许多为资料图像所建的模型和感官信息,通过特殊的采集集成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同步、模型的校准、数据化信息的高度识别及转换等,利用这一技术,就能够将婺源三雕民俗艺术进行采集收录,将现有的资料进行系统化、完整性、规范式整理及归纳,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高质量的去保存三雕艺术中的图案、故事、技艺、文化等相关资料,让婺源三雕民俗艺术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中行走,使本该静态化的信息活动起来,不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还能够模拟和构建出部分已被损坏的场景,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利用VR技术保存资料的时间会更长,存储的空间大小也没有限制,还不会因为地理环境与天气的变化,及人为等问题使得资料损坏或遗失。因此能保证一套完整的、有条理的、更加系统化的资料,相对于传承人的口头叙述性讲解,VR技术下数字化资料的保存能够更为细化,也不会受到个人情绪的变化以及记忆误差的影响,保存效果更为良好。

(二)VR技术下修复三雕工艺的作用

婺源三雕在VR技术下能有效修复其艺术作品的手工工艺,借助三维软件,可建立一个虚拟化的环境,运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制作的处理方法,对现实中婺源古宅的石雕、木雕、砖雕工艺进行整体的加工处理,提取它的材质、技艺、造型、制作特色等关键性的元素,在一个虚拟化的场景中完整的模拟出来,这是一种较为完善和精确的修复方式,其内容的设计可以有参观者真实的体验项目,以此呈现三雕作品制作的整个工艺过程,也让重要的环节更为突出,把现实中难以做到的细节处的精致感,通过VR技术巧妙并高质量修复成功。

三、建立VR三雕艺术活态传承传播的立体空间

(一)活态传承传播的属性与价值

活态传播主要指传播学中的一个属性就是动态传播,从动态传播到多元传播,通过VR技术传播达到多元化传播,同时达到互动式传播。传承不等于传播,传播必须依靠传承,利用视听元素达到对三雕艺术的互动式传播的方式,因此活态传播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历史上传承与传播都是处于活态的方式来实施的,三雕艺术的存在以及它地方的属性是依据人口迁徙、商贸活动、历史变革、地理文化的演化、民俗风情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性需求,从而形成了传播的条件和传承的可行性,以及它传承、传播的范畴,因此活态传播是一种主要的传播依据条件。民俗艺术当中三雕艺术的属性是具有传承性的,这种传承性是一种活态传播的方式。在古村落文化中“百里不风,千里不同俗”,这种传播和传承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审美、风俗信仰等要素,在这些传播中一定存在着扬弃、继承、演化,这样一种活态传播的属性。

(二)活态传承传播形式的途径与内容

在当代数字化信息社会当中任何传播的方式都是几千年来传播的一般途径所无法实现的,如果说几千年的文化传播需要一段历史时期,那么VR技术只需要几个小时的传播,数字化信息社会是VR三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立体空间和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VR三雕艺术数字创意产业传播形式,第一,多媒体形式:包含学术会议需求、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需求,例如同济大学开设了古建筑保护和维修工程新办的本科专业,中南大学设立了古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这些都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在古建筑文化当中的教学需求和学术探讨需求。第二,网络空间形式:包括旅游产业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经济活动,需要通过应用三雕艺术作为一个重点旅游产业的介绍,具有可行性,同时地方官网在介绍地理文化时需要通过古建筑文化和三雕艺术进行推荐。第三,数码产品形式:VR展示、游戏的开发。第四,APP专业推介:个人网站和网页的需求。第五,动漫形式:中国动漫的发展更多的是采取中西文化的结合,在当代题材中借鉴VR三雕造型传播中国文化、历史典故、传说、神话、军事等题材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五个形式在国内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比例数据占据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艺术与科技一样,都处于动态创新的发展过程,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的交融创意发展是必然趋势。在5G时代,VR、AR等前沿科技正在融合5G技术不断创新改造和重塑艺术教育的体验,全新的学习体验模式将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来了解传统艺术,推进地方民俗艺术传承的新模式。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传统保护措施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VR技术可以较好地对婺源三雕民俗艺术数字资料进行保护,更为充分地展演和宣传其文化,可对手工技术进行修复,这对于婺源三雕民俗艺术的传承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利用VR技术品味婺源三雕民俗艺术,一种全新的视觉身心体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演历史,展演三雕艺术中的精彩历史故事及地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和体验婺源三雕,让婺源三雕变得时尚化,尽显年轻范,让传统艺术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VR技术的活态传承激发人们对婺源三雕的兴趣,让婺源三雕民俗艺术文化活起来,这也是VR技术运用于婺源三雕民俗艺术中的优势。

猜你喜欢

活态婺源民俗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