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探讨
2020-12-19赵金霞
王 格 赵金霞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的新内涵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的关键词,从行政机构的调整到行业发展融合,从人才培养创新到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处处体现着文旅融合的巨大影响力。实际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早已不是新鲜事,文化和旅游相随相生,文化也早已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和旅游地的主要吸引力之一。2009 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文化和旅游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我们再次关注“文旅融合”,就是要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文旅融合的新动能,充分认识文旅融合的时代意义。新时代下的文旅融合,就是要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形式,让“文化+旅游”实现“1+1>2”,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两个行业的叠加,而是通过内部的高度融合而形成新动能的系统工程[1]。文旅融合落实到产业中是形在“融”、利在“合”,就实践层面来说,文旅融合表现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区域交流融合等多个方面[2]。文旅融合引发的旅游产业内涵、环境、功能的改变,对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供给、内容和导向都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全球观”“科技观”“体系观”[3]。
二、文旅融合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助推产品创新、丰富旅游业态
旅游企业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方面,积极实践文旅融合,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为自身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寻求最大的价值点,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先锋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打开了文旅融合的多个新窗口,实现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无限可能,旅游企业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基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文旅融合下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这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既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形象设计、综合体验,也可以是细微之处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局部微创新。企业的合力发展,助推整个旅游产业的文旅融合向纵深化、全域化发展。文化旅游的体验,朦朦胧胧却又真真切切,既可以是酣畅淋漓的融合观摩,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内心感受。文旅融合让旅游产品以更多元的姿态呈现,文化也被赋予更多元的价值和体验,旅游业态更加丰富,产品不断创新。
(二)旅游者体验和需求品质提高
对文化的强烈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从参观游览到参与体验,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也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文化需要载体,需要以特定的形式呈现,旅游者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在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选择和关注上也会因人而异。一个重要的转变是,人们对过去单一静态的旅游、文化资源依赖性的旅游产品兴趣正在降低,依赖某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休闲旅游正在向主题旅游过渡,旅游也逐渐朝着以内容、故事、场景性消费为主的方向发展[4]。但无论任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在追求体验化和品质化的同时,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旅游者来说,“诗和远方”的融合,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文旅融合将更好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品质。
(三)旅游产业社会效益和综合功能全面提升
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之外,还具有时代性、发展性,文化常常以一种外在无形但却刻骨铭心的形态影响大众,尤其是那些充满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心智和行为。文旅融合,就是要把各种文化精髓以旅游产品的形态呈现,经过鼓励激励、感染感化等情感过程,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文旅融合,在推动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发挥出更加强大的社会效益。文旅融合促使旅游文化走向旅游文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旅游中互相尊重,相互救助、体健语美,以诚而取信、以信而相处、互信而密结等。这种良好的品质不仅体现在旅游活动中,还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熏陶,让大众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文明形象,实现人格和修养的提升[5]。
(四)旅游管理部门挑战加大
对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首先是文旅管理机构的融合,这对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公共服务产品提升、旅游文化的宣传展示等方面有了更加切实的保障,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同时,文旅融合也给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带来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对行业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性也为一些不良文化的繁衍提供了温床,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引导,尤其对重大文化战略和文旅品牌的规划设计方面,既要保持文旅融合的生命力,又要保持文旅产品的原真性,防止出现过度开发、文化泛滥、粗制滥造等现象[6]。文旅融合,在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考验着旅游业管理者的智慧。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的转变
文旅融合对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和旅游产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旅游经营者、从业者和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核心挑战是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升,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旅游行业人才。高职旅游教育承担着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重担,发挥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的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将有助于推动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掌握高技能和精技艺,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服务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是典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行业,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亲力亲为,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另一方面,还需要高超的技能作为基础,如餐饮服务、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在文旅融合的背景和趋势下,对旅游从业者的综合素养要求将越来越高,对旅游人才的服务技能的判断和认知也会不断提升。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形态上的融合,而且是体现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的“文旅服务”,从微观上说则是服务技能的提升,从宏观上说则是旅游服务品牌的塑造。文旅融合助推旅游从业者从“服务员”到“服务者”的转变,旅游服务者经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以相关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基础,把技能升华为技艺,把服务做成品牌,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旅游服务[7]。
(二)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善于开发和策划文旅产品
旅游从业者除了服务外,文旅融合对旅游从业者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充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健康、生态、文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人才还要得善于以文旅融合理念为指导,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如对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如何给旅游者更加多元的体验。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如何做到让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都能从中获益。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文化旅游产品互相模仿、粗制滥造,以文化之名行盈利之实,严重损害了地方的旅游形象。一些文旅产品其实只是文化外在的浏览和观察而已,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很少。新时代再提文旅融合,就是要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小到对一件具体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大到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其中都要旅游人才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做到入脑入心,坚持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以合理、丰富、多元、健康的旅游形式,充分展现当地的文化魅力[8]。
(三)科学与人文高度融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
旅游行业本身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综合性,需要有系统化、全局化的理念为指引,在旅游行业的管理上也需要这种理念为指导,充分结合各种学科理论,各地互相借鉴,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其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仅是业态的体现,也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在需求。旅游管理包括了对行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资源的管理、人才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旅游企业的活力和实力深刻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是依靠各种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则是对资源的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以更加全局、全域的思维来开展工作,把员工作为企业的内部顾客,坚持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重点做好人才第一资源的管理[9]。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融合发展,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才能在外部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四)具有现代营销意识,推动旅游业态创新
旅游消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消费,旅游者与旅游地、旅游景观、旅游事物以及旅游服务者之间进行着各种互动和交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有期待、有体验、有评价,这是旅游行业尽心尽力为旅游者服务的内在动力。旅游企业通过广泛的营销活动,吸引旅游者关注,本身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的服务和体验,真切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实现旅游者的行前期待,从而给予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好评。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有了更多的生命力,一方面是旅游者主动走进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旅游从业者积极主动进行宣传、展示,引导旅游者消费文旅产品。通过社会化的营销方式,实现企业、行业、社会的综合效益,通过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来实现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在文旅融合下,要不断实践人文营销模式,将人文思想、理念注入营销活动之中,通过更加人性化和更具亲和力的营销手段进行营销管理[10]。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具有现代营销意识的人文营销,全产业链体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生命力,对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文旅融合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以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基于旅游行业和旅游专业的综合性,在现行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也比较注重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其中就包含了文化类专业课程。以导游类人才培养为例,很多高职院校结合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的模式,加大了导游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实训,对包罗万象的文化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这为导游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仅是其中最基本的单元和模式,需要从更加宏观和全局视野出发,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人才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呈现,附着在特定的旅游活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区域中。高职旅游院校要把文旅融合的态势,转化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方向,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多个环节,全面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塑造学生积极奋斗的品质,通过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感受美丽中国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通过对旅游生态的感知,促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融合课程设计、讲座分享、互动竞赛等方式,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手段,全面评价和提升学生的人文教育状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是未来旅游业的后备人才,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深厚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更能深刻感受作为一名旅游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二)构建多元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融合变通思维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加强旅游人才的创新精神培养成为高职旅游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既包括理论创新又包括实践创新。如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就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创新,其中也包含了文旅融合等产业融合思维。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是通过课程、实训、观摩、交流等形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院校要积极开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院校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田野、走向企业,实地感知旅游产业形态,发现旅游行业的痛点和热点,通过团队合作等方式,共同商讨解决之道。学校也可以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组建相关兴趣研究小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和方案设计,参与相关竞赛活动,如旅游纪念品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宣传口号设计、旅游营销方案设计、旅游挑刺行动等。同时,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如旅游类专业学生与园艺、艺术、新闻、广告等专业,通过专业互补,共同就旅游产业方面的课题开展探讨,如创新不一定是重大变革,也可以是一些微小的发现和进步。通过大量的微小的创新积累,营造出勤思考爱创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融合变通思维,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在探讨和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中的宝贵财富,这也正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实行精细化实践教学管理,塑造旅游实践教学品牌
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多种较为成熟的旅游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如“工学交替”“2+1”“前店后院”“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等[11][12][13]。同时,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生源状况变化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模式发展性与创新性不足等。文旅融合背景对学生的“内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内力的培养一方面基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精细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推动。就旅游实践教学管理来说,精细化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和行业发展态势,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通用技能基础上,还要重点掌握一种技能,把这种技能学精、学透,成为个人技能的一道名片。对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有度,摒弃每天签到、打卡等形式主义,而是要通过搭建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成效的见证人,鼓励学生反馈各种实践工作体会,学校定期进行汇总讨论,开展专项研究,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宝贵经验[14]。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规范技能、提升细节、创造个性,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塑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实践教学品牌。
(四)加强行业交流和融合,塑造开放全域人才格局
与旅游业“开放、包容、合作、融合”的发展特征一样,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高职人才培养也要以开放的姿态,注重全方位的融合,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和环境。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的理念,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对教师来说,教旅游的一定要爱旅游,教师要通过亲身感受旅游业发展变化,把内心感受与教学过程融合,提高教学效果。院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借鉴,共同提高。教师们还要经常走到企业、走进行业,到旅游一线去,把平常的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优化课程教学。还要带领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实地感知旅游行业特征,熟悉旅游服务流程,让学生接受多元旅游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就是要请进来,不拘一格,抛弃学历、职位等传统标签,只要是对旅游人才培养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人员,都可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实践指导、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前沿报告等形式,构建立体化、全域式的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下,来自不同行业背景、成长经历、地域空间的师资队伍,对于构建开放包容的旅游院校氛围和文化生态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5]。旅游院校肩负着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文化传播的重任,同样更需要交流互鉴,从而塑造出更加开放融合的人才培养格局。
(五)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塑造地方旅游服务品牌
文旅融合的实践要依托地方文化,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中也是打下了地方文化的烙印。作为旅游人才培养来说,同样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文化具有直接的感染力,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当地的旅游院校,首先是培养致力于能适应当地旅游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当地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文化传承机构的合作,架起旅游院校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桥梁,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成为地方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中华文化的范畴内,地方文化可以是宏观层面中的文化带,如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必然要求相关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大运河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还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如某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旅游人才的培养要紧紧依托该地区的文化特色[16]。文化是旅游的魂,文化也是旅游人的根,作为旅游院校,就是要不断把地方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结合,开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把地方文化引入课堂,把文化传承人请到校园,把校园成为文化传承和研究基地,为旅游人才注入浓厚的文化基因,为旅游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厚实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