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内涵、路径及机制
——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2020-12-19王艳琴王志恒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王艳琴 王志恒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2016年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地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一方面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品升级、技术革新等方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智力支撑[3]。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整合资源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与产业导向、岗位需求、企业技改等精准对接,响应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技术技能积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三链融合”。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5]。

二、高职产业学院的价值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必由之路。2018 年,教育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固有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产业需求侧在人才的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不适应性,供需“两张皮”问题已经成为掣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6]。

高职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对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版,是新职教背景下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

高职产业学院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7]:

(1)高职产业学院是实现校企利益双赢的全新合作模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没有形成“水乳交融”的利益共同体,而且多数表现为“校热企冷”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和“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多数校企合作形式仍停留在成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就业与员工培训等层面,缺乏实质性的长效合作机制。

一个人罹患疾病,其实是他自己内部出了问题。所谓的失败,溃散,都是自我解除武装乃至自身出了问题导致的。这世界,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活着”这个庞杂的命题中不断地觉悟。当然,觉悟,不是人人都具备的。需要一定的天赋,还有必要的后天的文化训练。我一直觉得,世上的人之所以这么多,且千差万别,个个不一还特别丰富,就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与其周遭环境乃至草木尘埃对话能力的。一个人有此等的意识,进而被呼应,当是人生幸事之一。

高职产业学院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根本目标。产业学院实质上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体现在行业企业与教育主体的合作层面,也体现在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对接层面。在资源对接的基础上,通过实体性运作,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是高职产业学院的源动力。因此,高职产业学院的首要价值内涵,就是要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赢一体化。

(2)高职产业学院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平台。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然而,高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固有“壁垒”的存在,以及知识、技能等传统院校教育的滞后性,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技术服务水平与产业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产业变革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产业学院以产业为基本载体,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构建校企所拥有的包括人才资源与产业资源高度集成的新模式,实现了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跨界融合,真正形成满足校企互惠双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机制,这是高职产业学院的价值核心。

三、建设路径研究

(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

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8]:一是产业学院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要建成什么样的产业学院。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然是为了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使高职教育资源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因此,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是高职产业学院的基本原则。只有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办学,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才有可能真正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才能办出产业学院的独有特色,成为当地离不开的特色产业学院,行业都认可的一流产业学院。

面向钢铁产业高端,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建邦实业有限公司和山西晋南钢铁集团等企业合作分别成立太钢产业学院、建龙产业学院、建邦产业学院和立恒产业学院,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以供给先进钢铁智能化生产新型岗位需求为引领,采用送教进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一大批能满足山西钢铁产业各层级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善于创新,“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群是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

传统的高职院校院系专业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需要,高职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育人模式,是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合的产物,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站在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实现学院和专业的整合与重构。

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必然涉及许多相互关联的专业,这些专业通常又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中,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与区域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以一定的产业逻辑组建专业群,并逐步形成与传统院系专业组织形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出具有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专业群的组建可通过分析产业链中的生产单元,根据各生产单元提炼出技术链,按照技术链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编定人才链,再分析人才链中岗位的特性归纳岗位群,最后结合职业岗位群的关联性组建专业群。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交叉,因此必须淡化现有专业壁垒,按照产业链所对应的生产岗位群设置模块化课程,采取“菜单式、模块化”等方式设计多组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构建产业学院跨专业、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对接先进钢铁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大规模定制、冶炼生产、轧制生产、质量控制及设备运维等4个生产单元,提炼技术链,编定人才链,归纳岗位群,依据岗位群关联性组建不锈钢智能化生产专业群,并依据岗位群设置冶炼模块、轧制模块、设备运维模块、信息系统维护与数据分析模块等4大模块,实现适应跨专业的复合型专业群人才培养。这种“以产业链打造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学院与专业的重构,可最大限度激发高职产业学院的办学活力。

(三)技术创新服务是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共赢保证

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科研动力缺失,成果数量少,落地效果差等多方面不足,其主要原因除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外,更深层次仍在于传统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主动性不强,多数合作形式仍停留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等较低层次,并没有真正以区域产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通过开展技术研究与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也是校企合作凝聚力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8]。

因此,高职产业学院搭建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精准识别和定位区域产业技术需求,积极协助企业破解技术升级的难题与瓶颈,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解决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企业投入与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技术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当地离不开。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通过牵头组建山西省先进钢铁产教融合联盟,高标准建设太钢产业学院、建龙产业学院、建邦产业学院和立恒产业学院,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优势资源,成立先进钢铁产业园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面向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搭建“产学研培创”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先进钢铁智能化生产、工艺智能控制、设备智能运维等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助力山西乃至全国的钢铁企业升级发展。

四、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成立的互惠双赢的实体性职业教育主体,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体现,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目前,国内高职产业学院整体上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和实践探索阶段。通过调研国内高职产业学院资料,结合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开展了其运行机制的理论探索。

(一)明确高职产业学院的非盈利功能定位

高职产业学院作为一种高阶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新形态,具有院校和企业双重主体身份,必然面临不同于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单一功能定位,而且在现阶段并无明确的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校企双主体之间目标差异和利益冲突,如果其功能定位不能趋同,这种矛盾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从长远来说,必然导致长久运行动力和执行力不足。

因此,高职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不能以单纯盈利为出发点,而必须充分兼顾校企双主体的深度融合与互惠发展。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行集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方面成为学院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基地、应用技术研发服务基地等,另一方面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基地、企业文化传承基地等,从而在功能上实现多重交叉与利益趋同。这是实现高职产业学院高效长久运行的基本前提[9]。

(二)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通过调研国内现有的高职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结合目前国内多数高职产业学院的非独立法人实体现状,在合作及运行机制方面,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学院二级学院院长或企业董事长担任产业学院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与监督下,构建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产业学院的理想化治理结构仍然是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现代治理结构[10],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组成董事会,选举监事会,聘任管理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互相制衡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接受教育管理部门指导,破除行政管理的干预,独立决策,严格执行,依法监督,这才是高职产业学院长久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政策保障机制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的实施,从制度层面为高职产业学院实现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激发了高职产业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产业学院的校企双方,更应该抓住政策和制度红利,积极加快学院和企业层面保障机制的构建。一方面,企业应以大格局看待校企协同育人,增强建设产业学院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企校协商,制定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路径和举措;另一方面,学院必须转变传统办学观念,走出校门,走进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产业学院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的管理模式、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明确规定与指引,积极研究并编制产业学院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定期工作会议制度,通过公报等形式发布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情况。

五、结语

高职产业学院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表现与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目前无论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水乳交融,互为寄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深入推进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共谱华章。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