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贸区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12-19王昆
王 昆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从 2013 年 9 月至 2019 年 8 月,国务院先后批准了上海等18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1+3+7+1+6”的基本格局。建设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争取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贸易合作话语权,积累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新标准的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经验,为融入和适应全球贸易、规范贸易标准提供实证样本和参考依据。自贸区建设聚集了政策、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全球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自贸区建设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依托港口、保税区、开发区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能区建设而成的自贸区,由于政策倾斜和产业快速集聚,加速了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和项目等要素流动往往先于人才要素流动,而自贸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居住人口稀少又成为“外引内培”机制的天然障碍,18 个自贸区建设期都遇到了本土化人才稀缺、外来引入人才滞后的难题。要素流动的不均衡性和地缘劣势导致人才流动滞后,导致自贸区建设需要的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短缺。
(一)保税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上海等18 个自贸区基本都是依托原有的保税区建设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可知,原有综合保税区建设有五大功能: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1]等,由于保税区处于港口常是偏离市中心位置,居住人口较少,形成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旺势需求,尤其是自贸区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急需既掌握金融知识,又熟悉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文化交流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2];先进制造业开始走向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加上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急需既掌握职业技能又熟悉国际经济规则和标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两大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拥有1000万左右人口的纽约、东京等金融贸易中心,至少拥有10%的金融类人才,即约100万人。而在常住人口约2400 万人的上海,2019 年金融专业人才数刚迈过1%关口”[3]。
(二)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国际贸易和货运物流企业是自贸区主打产业,自贸区政策红利释放出的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化优势推进了国际贸易和货运物流企业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人才集聚效应发挥。自贸区加速了境内外市场主体快速引进,加上本土国际化企业转型升级,打破了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平台经济、跨境电商等新要素营销模式的兴起,形成了对市场营销人员的大量需求,而且对营销模式和岗位标准、内容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以陕西自贸区为例,企业营销管理人才缺口占比54%,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缺口占比36%,急需具有国际视野、有海外背景、精通外语和市场营销知识、懂技术、经验丰富的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4]。
(三)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18 个自贸区都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外引内培”机制,既对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出台了引进办法和政策支持,也对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出台了培训认证办法和政策支持。从自贸区建设实践看,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是自贸区建设需求人才最重要的特质,企业需要“四通”人才,即通语言、通规则、通管理、通工具。具体来说,就是适应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环境、熟悉全球通行的商业规则、具备跨文化合作力和领导力、掌握全球运营定量分析软件等,尤其是在财务、人力资源、行政、投融资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将持续成为自贸区企业人才急需热点[5]。如:“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中有34%企业紧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的企业比例达到16%,有海外背景,既精通外语,又懂市场营销,有技术背景又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总部企业最难招聘到的人才”[6]。
(四)高层次文化贸易人才、高层次服务人才需求旺盛
自贸区建设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层面没有禁止,都可以进入自贸区,与境外资本和技术一起进入的还有游戏、教育培训机构、文艺团体或演出机构,因此随之而形成了文化贸易、教育贸易等产业,这些产业入驻自贸区后急需本土化的高层次贸易人员和服务人员,懂文化的人很多,但是懂文化贸易的人很少,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纷纷进驻自贸区,也带来了文化贸易人才、国际艺术品管理人才稀缺新问题。如,四川成都“从2012 年到2016 年,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的企业数量由1000 个增长到6336 个,年均增速106.7%”[7]。根据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省份排名数据2013 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福建、上海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69.81%[8]。
二、自贸区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成因分析
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总量和层次决定了人力资源整体水平。18 个自贸区在各自起步建设期都遇到了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了建设进度和阶段目标实现。因此,破解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增量和存量难题成为自贸区起步期建设的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贸区建设涉及到转口贸易、加工贸易、金融、仓储、商品展示等多种服务产业,尤其是在平台经济、保险、代理服务等现代服务和新兴产业发展上更为明显。由于自贸区企业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产教融合处于浅表层次,仅限于就业推荐、顶岗实习等,而且到岗学生寥寥无几。自贸区建设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亟待解决。从产教结构角度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自贸区产业结构不对称、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不对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或营商过程不对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称,职业教育滞后自贸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人才供需矛盾和产教结构性矛盾。
(二)人才培养层次矛盾突出
自贸区企业无论是境外还是本土国际化企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因此人才需求定位在国际化、复合型特质上,需求既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和学位的高端人才,也有应用型本科生和专科生;既需要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也需要精通外国语言、了解国外文化、善长对外贸易合作、精通经营管理的一线生产指导和管理服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自贸区人才需求呈现“金字塔”型,处在塔尖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规模相对较小,而处在塔中、塔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庞大,是众多企业共性需求。从自贸区人才需求层次相对应的供给侧看,人才培养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单一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自贸区建设需求。
(三)办学条件相对较弱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还有许多高职院校是原来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适应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还不是很清晰,整体办学实力相对偏弱,特别是在治理体系、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社会培训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但在生源质量、办学成效、学生自身责任心、自信心方面,与普通本科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作用不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员工培训等单一、浅表层次。一方面,高职教育没能紧贴市场办学,对市场反映不敏感,与产业结构对接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对产业链人才需求、岗位要求、职业能力等缺少动态的调研和分析机制,教学改革与生产创新不衔接,教学过程落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高职教育追求教育公益最大化,两者形成了价值冲突,没有解决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的难题,企业很难可持续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三、自贸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自贸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时跟踪和引入产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转换成课程标准和教材,改革教学模式,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培养多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9]。先行先试自贸区所在的省、直辖市,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通道,围绕区域产业结构构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柔性有序衔接架构,基于“1+X”证书制度和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对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案例。2019 年,教育部批准15 所高职本科大学分布为山东3 所,广东2 所,陕西2 所,江西2 所,福建、河南、重庆、海南、四川、广西各1 所,18 个自贸区覆盖率达到80%,为自贸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建多元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不同人才培养层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自贸区产教融合高地,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以产业发展需求侧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发挥自贸区产业集聚效应,政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形成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项目。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吸引更多自贸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促进其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兼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自贸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产业链和岗位要求构建专业群,融入国际通用语言、通用规则、通用管理、通用工具,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适应国际化企业生产一线要求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矛盾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浸润自贸区产业活动,与产业发展同步,提升人才培养和自贸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自贸区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三)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提升自贸区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贴紧自贸区建设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能够支撑产业结构的合理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国际项目、境内外企业、职教集团等,制定自贸区职业领域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技能结构指标,遵循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悉尼协议》范式,开发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基础,开发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课程和教学项目,推进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培养既掌握职业技能又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搭建自贸区产学研合作平台
面向自贸区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等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发挥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研发和服务、技能传承与创新、智库咨询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高职院校技术权威领衔应用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围绕生产工艺或营商模式中的技术和服务难题开展攻关,服务自贸区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工艺再造;由国家级技能大师、业内能工巧匠挂帅,传承绝艺绝技,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智库,开展自贸区区域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政府、产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服务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教学的双转化机制,形成科技引领、科教融合、双创助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五)建设校企互通资源系统,提升自贸区人力资源水平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基础上,还要建设与“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而这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就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校企合作交流、管理服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这部分内容建设也是教育信息化中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因此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重要途径还要把服务政府管理人员、产业大军的素质、技能提升培训、技能鉴定系统服务平台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服务、专利成果转化等交互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其中,形成服务自贸区人力资源提升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模式。
(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智慧自贸区服务管理环境
围绕自贸区服务、管理职能,规划智慧自贸区设计和实施,以信息平台搭建为基础,以数字赋能为核心,以融合提升为目标,全覆盖无线网、5G 网,加大物联化、智能化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智能化设施与各类信息系统的相互感知与连接,共享数据分析,构建自贸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区域智能化、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自贸区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的跨界融合,打造智能、开放、信用、高效的自贸区服务、管理环境,为区域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实现自贸区“互联网+服务”生态建设。
探索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服务机制和模式,有利于高职教育适应自贸区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带来的新要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高职教育作为自贸区教育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随着贸易产业“走出去”和“请进来”,逐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市场的占领份额和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