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高校“非遗”艺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0-12-19刘丽杉全锋郭大海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遗文创学科

文/刘丽杉 全锋 郭大海 (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依托制造业的升级,以及传统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 “非遗”)与“文创产业”在文化属性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使两者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可行性。“文创产业”的发展,势必要触动包括教育结构、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专业与课程设置等的高等教育变革。在“文创产业”视角下,对高校“非遗”人才培养展开研究,对“非遗”的当代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

一、“文创产业”与“非遗”的互动关系

(1)“文创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的一致性。2003年提出“非遗”概念以来,其高度的创造性和活态性就已经阐明了在文化产生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2009年之后,“生产性保护”这一文化生产理念提出,从文化产品的角度将“非遗”的文化属性引领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文创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具有一致性。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和传播目的。“文创产业”将相关文化以创意性的方式再开发,以创新思维将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后的再生产,“文创产业”吸收文化,依赖于文化的创新。“非遗”则是以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手工技能为表现形式的文化事项。这两种文化事项的最终目的都是传播文化、输出文化。其次,两者传播方式的一致性。当下社会,“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法国舞台剧、日本二维动画、韩国网络游戏等都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代表。通过文化通过表演、展览、影视等多种现代传播方式完成文化的输出和输入。在中国,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在旅游区发展大型舞台实景演出成为新风尚,其中分布于杭州、三亚、大理的《千古情》系列,杭州的《印象西湖》、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都是将地方历史、民间传说、传统建筑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相融合,以产业链的经营模式传播地方文化,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反响。“非遗”是以传统手工艺、史诗、说唱、民俗、节日庆典等为表现形式。如河北的皮影、东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还有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如赫哲族的伊玛堪、新疆维吾尔的木卡姆、蒙古族的呼麦等,这些都是以表演形式展现并传播文化,因此,两者在宣传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文创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的矛盾性。初步研究“文创产业”与“非遗”互动关系进行时,两者在生产目的和实践路径上存在矛盾性,并直接影响到两者发展进程中的融合。首先,生产目的上。“文创产业”的生产目的是面向市场的文化生产,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创新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非遗”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追求。它的生产实践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思维观念,特别是在生产、消费、传播环节的即时性特点。它是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代的重生。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生产目的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其次,从实践路径上。“文创产业”是以社会文化为生产原料,经过现代科技的包装,增加了其附加价值。它的实践路径主要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强调满足市场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丢失了自身的文化属性价值。“非遗”实践的核心路径是保护,保护艺术本体的原生与本真,生产性的发展路径是以保护为基础和前提。这是“非遗” 时代进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两者在实践路径上存在着矛盾性。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文创产业”发展的作用

(1)奠定学科支持。文化映照着民族的历史与精神,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艺术传承还需要学习获得,教育是传承艺术的最有效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也在发生变化。自 2002 年起,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为首的众多学者就呼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来设置。①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正式将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艺术学理论与原文学门类下艺术学一级学科中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相对应,在本次学科目录调整中直升为一级学科。②这是中国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学科发展为“文创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2)提供人力保障。“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厚的教育基础。信息时代,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既是“文创产业”的主力军,又是艺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新生代人力资源的崛起,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扎实的人力保障。

三、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1)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艺术“非遗”人才。目前,社会“非遗”艺术的需求早已发展为融艺术、科技、文化、影视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传统单一的“非遗”项目不能满足当代大部分人的艺术需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借助多学科的优势,增设艺术管理、艺术实验、艺术传播、市场影响等学科课程,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艺术应用型专业,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艺术“非遗”创新人才。

(2)培养多元化的创新师资团队。培养“文创产业”的综合性人才,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离不开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目前国内高校实行的人事管理体制、教学评价机制、科研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应从教师评聘着手,进行相关院系、专业教师联合聘用、培养。鼓励高校教师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方向,调整固有思维及教学方法。此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文创产业”的发展必将依托网络平台。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线上授课成为必须教学手段,高校不但要培养文化创意和营销、管理等各种能力的专业师资,还要培养师资团队具有过硬的网络技能。将“非遗”教育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3)依托地方“非遗”,建设课程群平台。在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下,“文创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能单一地停留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的模式中。高校应依托地方“非遗”特色文化资源,将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知识渗透型、应用能力培养型。拓宽专业口径,完善知识结构,积极打造课程群平台。在此平台上,将艺术通识教育平台、艺术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技术课程平台、选修课平台、专业实习实践平台等层次不同、相互联系的多个平台进行资源重组。此课程体系,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强化作为创新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需求。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艺术创新来源于实践,高校在培养专业人合作的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完成与社会实习基地的对接。同时,在指导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解文化市场对“非遗”的需求现状,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为艺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培养稳定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和发展到今天,打破地域局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之一。高校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吸收、培养优秀的新生代队伍,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建立更科学地 “非遗”的创新体系,寻找发现“非遗”的文化创意价值,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非遗文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陶溪川文创街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超学科”来啦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