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理念下耕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路径*

2020-12-19刘学军

江苏教育 2020年90期
关键词:农耕活动课程

刘学军

耕读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以儒家精神作为哲学内核,且耕且读,且读且耕,在耕与读中实施教育,强体长智;在读与耕中习得文化,提升修养。耕读文化的“耕”指农耕,它是农民获取生活资料的源头,维持生计的凭依;“读”即读书,是传统士人立命之基、立身之本。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以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将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充分融合,构建耕读校本化课程群,为学生形成未来生活、生存与生产所需的品格、知识与技能奠基。

一、耕读课程群的建构

1.耕德课程群。

耕德课程是耕读课程的第一大分支,它包括以访劳模、写劳模、学劳模为内容的劳动模范课程,以春节、元宵、端午等为研究点的传统节日课程,以实际生活为依托的日常礼仪课程,以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学科德育课程。耕德课程共同指向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纪律的约束,劳动情感的激发,劳动态度的归正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2.耕技课程群。

耕技课程以实践为主,侧重于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操作。其中,农耕科技课程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农耕发展的漫长历史,感受中国近现代农耕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充分感受到科技对于农业发展强大的助推作用。农耕文明课程包含工具演变篇、民俗传承篇、衣食住行篇三大篇章。学生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画卷里感受农耕文明的悠远和深邃,在锅碗瓢盆、煤炉灶炕里见证古人的勤劳和智慧,在地方特色文化中感受乡情。

3.耕健课程群。

耕健课程包括农耕健身课程和农耕心育课程。学校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类活动,激发学生劳作的积极性,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农耕健身课程随劳动场景的变化、劳动内容的更换灵活设置,有趣又生动。在接触自然、园艺耕作中,农耕心育课程让学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增强自信、感悟人生。

4.耕艺课程群。

诗意的劳动生活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教师带领学生就地取材,将从田地中采摘的各类果壳儿、种子、花瓣、树叶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利用生活废旧物,制作实用、美观的手工作品;采用不同针法、不同丝线,绣出丰富的图案;用针和线绳编织毛衣、中国结、串珠饰品等。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

二、耕读课程群的实施路径

1.规划耕读课程实施的教材系统。

学校围绕耕读文化,为活动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学校编写了耕读课程的校本教材:一是耕读文化课程,主要指向于知识学习,包括农耕知识课程、农业科技课程、农耕文学课程。二是耕读技能课程,主要指向于劳动锻炼,包括动物养殖课程、植物种植课程、家常烹饪课程。三是耕读活动课程,主要指向于情感态度,包括农耕运动会、金色收获节、花艺表现赛等。

2.建立耕读课程实施的资源系统。

一是家长资源的开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尤其农村的家长是耕读教育潜在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

二是农村大自然资源的利用。学校耕读课程注重体验与实践,把活动的场所从教室延伸到大自然,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方式,给耕读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3.营造耕读课程探究的纵横系统。

一是纵向深入,耕读课程的延展性激活。学校创造性地深入开展新的主题活动,在发展中采撷知识,锤炼技能,镌刻美好,丰盈生命。如每年秋季红薯丰收的季节,学校都要开展“薯香润童年”活动。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薯香润童年”系列活动渐趋深入,为学生彰显个性、锻炼身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二是横向扩展,耕读课程的学科整合。学校结合耕读课程与学科性质,打破学科隔膜,整合教学,将有效地提升学生认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在科学课中关于植物的观察和研究记录,因为有了“开心农场”的亲身经历,变得真实饱满;在作文课中的景物描写训练以及观察日记,因有豌豆节、蚕豆节、花生节的体验变得精彩纷呈、严谨有序;在美术课上给农作物大变身,创造性火花得以点亮;在道德与法制课中参与“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传统美德……

耕读课程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学生置身真实的活动场域,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多彩,为学生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缤纷舞台,让学生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了认知,在活动中培养了能力,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

猜你喜欢

农耕活动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农耕旧事十二韵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