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12-19宋红香

大医生 2020年17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宋红香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34)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亚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原因有关[1],常伴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等颈源性高血压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多以非手术疗法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中以中药、针刺、整脊、热疗等中医调理方案最为常见,且在中医体系中,CSA多被归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其病机则多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气虚无力、血行不运等因素相关[2],因此,当以益气祛风、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在此,本文选取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C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针刺结合整脊手法在CSA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C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针刺治疗;25例)与观察组(针刺结合整脊手法;2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6~59岁,平均年龄(47.52±2.3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2±1.15)年;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7.46±2.40)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29±1.08)年,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同时经中医诊断辨证为肝阳上亢与气血不足型颈椎病[3];②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功能衰竭的患者;②存在严重晕针、晕推及过敏情况的患者;③治疗部位伴有感染、溃疡等情况的患者;④已接受其他治疗及康复方案的患者;⑤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于太溪穴采用“快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行针15~24 mm,针下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注意捻转度小、用力轻、频率慢;同时取太冲穴进行针刺治疗,行针15~24 mm,针下得气后,行捻转泻法,该处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得气后将针起出。治疗频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40 d。

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后,实施整脊疗法,指导患者取侧卧位,颈略前屈,一手固定头部,一手从枕部向肩处行鱼际揉法,反复按揉2 min后,提拿斜方肌1 min,随后对竖脊肌及肩胛提肌进行弹拨与提拉操作,往返2~3次;于枕、颈项部的阿是穴作深入且较重的勾拨手法,各半分钟;最后对百会、天柱、风池、天宗等穴位进行按揉,各半分钟。治疗频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 40 d。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改善: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对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进行测评,共9题36分,其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4]。

②临床疗效:依据患者的NPQ评分下降率进行疗效判定:显效(评分下降率≥75%)、有效(25%≤评分下降率<75%)、无效(评分下降率<25%),评分下降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量表最低分)×100%。

③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10题,最高5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功能障碍越严重。

④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眩晕的诱发或加重、恶心、呕吐等出现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试验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对比,以[例(%)]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种患者的NPQ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NPQ评分对比(,分)

表1 NPQ评分对比(,分)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25) 18.59±4.12 11.31±6.25 4.863 0.001观察组(n=25) 18.61±4.15 6.78±5.73 8.360 0.001 t 0.017 2.671 P 0.986 0.010

2.2 临床疗效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表2 临床疗效对比[例(%)]

2.3 颈椎功能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种患者的NDI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3。

表3 NDI评分对比(,分)

表3 NDI评分对比(,分)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25) 25.16±2.45 17.82±1.48 12.822 0.001观察组(n=25) 25.26±2.52 15.65±1.37 16.804 0.001 t 0.142 5.454 P 0.888 0.010

2.4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情况,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眩晕、恶心及呕吐等轻微症状,经休息后均自行缓解,全程并无其他严重不良情况的出现,见表4。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其早期多呈现出血压波动现象,中、后期则表现为持续性的高血压或低血压,且伴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的出现,可引起颈部疼痛、酸胀、眩晕、头痛等症状的发生[5]。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原因有关,易引起中枢性血压异常等状况的出现,需给予积极的治疗措施,以此控制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多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对此,临床多依据CSA的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眩晕”及“头痛”的范畴,其病因则多与气血渐亏、肝肾亏损、卫外不固、阴血暗耗等外感内伤因素有关,其中正虚为本,而邪袭为标,内外相因,则易导致气血瘀滞于筋骨,造成筋骨变形,从而导致颈椎生理平衡的破坏,引起CSA的发生[6]。因此,针对以上病因病机,临床可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其中,针灸通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及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机体局部的能量代谢,同时缓解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且对其脊椎功能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7]。所以在CSA患者的治疗中,可利用针刺治疗达到调和气血、调正祛邪、通经止痛的目的,对其各项症状的缓解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8]。但CSA疾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复杂,若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将整脊正骨手法应用到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则可获得更为全面的临床疗效。正骨调脊手法作为脊椎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在传统中医正骨理论的基础上,对患者脊柱进行整体调衡,包括椎体偏移、脊柱失衡的生理曲度等,以增强其脊柱稳定性,促使患者脊柱恢复到正常状态。将正骨调脊手法应用于CSA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纠正其颈椎错位的情况,并利用理筋活血来缓解患者相关软组织的痉挛、黏连等症状,消除其对枕部神经及上位颈神经的压迫与刺激,从而加快患者软组织的代谢,达到舒筋活络、宣导气血、解痊止痛的效果。而将针刺与正骨调脊手法联合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则可有效结合其治疗优势,以此发挥其协同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在改善其病症及脊椎功能的基础上,保证其治疗安全。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在治疗后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针刺结合整脊手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在其症状的改善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应用效果。此外,观察组在治疗后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针刺结合整脊手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椎功能,这是由于整脊疗法可通过缓解肌痉挛、调整颈椎骨性关节结构,恢复其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感神经与椎动脉受到的刺激及压迫,对其椎-基底动脉供血状态具有积极的改善价值,从而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脊椎功能障碍。而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反应情况,但经休息后均自行缓解,且全程并无其他严重不良情况的出现。此结果也充分表明,针刺结合整脊手法在CSA疾病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整脊手法在CSA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对其症状及颈椎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且治疗安全性也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