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所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2020-12-19王正福
朱 晨 王正福
(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324)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的升高,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唑来膦酸作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尽管可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势,以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常见,容易对患者的预后带来影响[1-2]。本次研究即针对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从而达到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引起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n=9)与无不良反应组(n=41)。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3]中相关标准;实验室检查肌酐清除率>35 mL/min,血磷与血钙检查结果正常;在进入研究前均未接受任何激素类及磷酸盐类药物的治疗;均签署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科疾病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对本次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史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唑来膦酸治疗,治疗方法为:选择5 mg的唑来膦酸注射液,为患者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在15 min以上,输液前常规予以0.9%氯化钠500 mL静滴水化,治疗期间嘱咐患者多饮水。按照是否引起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n=9)与无不良反应组(n=41),不良反应类型包括了高热、肌肉及骨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或肝肾功能障碍等,需要在治疗3 d内的时间内观察。
利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了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钙水平、是否合并骨折、骨钙素的水平、是否使用钙剂、骨密度值以及是否使用骨吸收抑制剂,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有利的预防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利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合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不良反应组与无不良反应组患者血清钙水平、是否合并骨折、骨钙素水平、是否使用钙剂、骨密度值以及是否使用骨吸收抑制剂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合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使用骨吸收抑制剂、合并发生骨折以及应用钙剂与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应用钙剂与骨吸收抑制剂为保护因素,合并发生骨折可作为高危因素(P < 0.05),见表 2。
表2 患者合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骨质疏松作为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一类能够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对患者构成严重的威胁,现临床工作中通常选择唑来膦酸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4-5]。唑来膦酸作为一种较强的双磷酸盐,相比于既往前几代药物而言可发挥100~850倍的抗骨吸收以及抑制骨转移的作用及功效,据调查资料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在接受唑来膦酸治疗之后,骨密度可提高6%~7%,效果突出,不过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肾功能损伤等诸多不同类型的反应,对治疗结果及预后容易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一步分析与探讨[6-9]。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使用了骨吸收抑制剂、合并发生骨折以及应用钙剂与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应用钙剂与骨吸收抑制剂为保护因素,合并发生骨折可作为高危因素(P<0.05),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0]。分析结果可见,在合并骨折发生之后,容易对成骨细胞以及骨吸收介导之间的平衡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此时则容易引起不良反应[11]。而在使用钙剂以及骨抑制剂治疗之后,可通过防止血清中钙离子水平的降低,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合并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而言,在治疗期间及时给与补充钙剂与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治疗的安全性[12]。
综上所述,合并发生骨折可作为影响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对此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使用钙剂与骨吸收抑制剂可作为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