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究
2020-12-19刘启明
刘启明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施工意外等因素造成的严重创伤病例在临床上也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1]。严重创伤的患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量失血,且具有失血速度快的特点,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失血性休克,临床风险较高。临床上对于创伤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止血和输血两大部分,目的是保证患者体内的血液供应,改善大量失血导致的缺氧状态,特别是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患者的红细胞计数[2]。本研究选取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创伤接受抢救需要大量用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大量输血后对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12月收治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创伤接受抢救需要大量用血的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5 例,女性39 例;年龄10~83岁,平均年龄(56.4±5.6)岁;由交通意外导致的严重创伤96例,高空坠落伤 40例,其余患者均为在工作当中发生意外导致的严重创伤。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①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出血量等各种指标,均符合严重创伤的诊断标准,经过评估,确定患者需要接受大量输血治疗;②所有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均低于30%、血红蛋白在100 g/L以下,出现创伤后,患者的失血量均为1 000 mL以上,符合大量输血的临床指征;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②存在输血的禁忌证,如患者为过敏体质,输血会引起严重过敏反应者。
1.3 方法
入院后,针对患者的创伤部位给予止血、镇痛、吸氧、开放静脉通路等基本抢救措施,并且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常规输入林格液(四平巨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075,规格:500 mL/瓶)迅速扩容,迅速采集血液标本,送到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立即根据患者的血型等内容匹配合适的血液输注。确保患者的血红蛋白达到 70~100 g /L。输血量达到70%以上的患者,输注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4]。机采血小板1~2 个,冷沉淀10~20 U。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输血的方案。失血量>50%血容量的患者,主要输注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血浆+冷沉淀,治疗目标为凝血酶原时间<18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 s、纤维蛋白原>1.0 g /L。对于失血量>70%血容量的患者,血液配比为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治疗目标为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的输血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输血后接受进一步治疗,并且转到ICU进行后续的观察和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观察患者在输血后不同时间段的凝血功能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所有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其PT、FIB、APTT 指标均显著增长,TT指标均出现了明显降低趋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大量输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见表1。
表1 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表1 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时间段 例数(n) FIB(g/L) TT(s) APTT(s) PT(s)输血前 184 1.75±0.12 21.34±0.31 44.26±0.24 17.62±0.34输血后 184 2.31±0.13 17.34±0.12 48.52±0.17 19.67±0.33 t 9.037 32.367 45.261 7.486 P 0.016 0.000 0.000 0.000
2.2 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液成分比较
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其血液成分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患者在输血后,血红蛋白量较输血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这说明大量输血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供氧状况。但血小板数值在输血后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大多伤情复杂,输血后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将会增加手术相关的输血量,见表2。
表2 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液成分比较()
表2 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液成分比较()
时间段 例数(n) 血小板计数(×109/L) 血红蛋白浓度(g/L)输血前 184 221.47±58.61 64.58±15.36输血后 184 92.53±51.68 84.62±14.39 t 16.358 6.385 P 0.000 0.000
2.3 患者在输血后不同时间段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均可出现下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凝血功能会自行恢复。一般在输血5 d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基本恢复至输血前的水平,见表3。
表3 患者在输血后不同时间段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表3 患者在输血后不同时间段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时间段 例数(n) PT(s) APPT(s) FIB(g/L) TT(s)输血后第1天 184 18.5±3.937.2±6.1 3.4±1.1 18.9±5.8输血后第3天 184 14.2±1.233.3±5.2 5.0±2.0 15.2±2.5输血后第5天 184 13.5±1.3 32.1±3.2 5.2±2.1 14.1±2.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输血安全性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关报道指出[5],当患者大量输入血液制品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由于伤情具有复杂性,大多数患者均需采取手术方式进行创伤处理,如果大量输血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下降,就容易使术中出血量增加,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而言,应在实施每一步救治方案的同时,还需全面考虑到患者接受治疗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为顺利完成治疗提供保障。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失血量普遍在1 000 mL以上,所以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的血液。虽然短时间内有效的输血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输血相关的风险也同样可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例如,在某些成分血的输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血栓形成等严重的后果,或者由于血液在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物质用于抗凝。当大量输血时,枸橼酸钠等物质的大量输入容易引起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虽然纠正了贫血,但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还有研究指出[6],部分患者为过敏体质,可能在输血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直接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184例危重患者均为大量输血者,通过输血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均有了明显提升,这也说明了大量输血能够改善机体的缺血、缺氧状态,但通过数据比较发现,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大于输血前,而输血后的凝血酶时间小于输血前,且患者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也大于输血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患者在大量输血后,不仅会出现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而且血小板的功能也较输血前有了明显的下降,提示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较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在输血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后凝血功能出现改善趋势,说明大量输血导致的凝血功能下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恢复指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输血后的观察工作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7]。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大量输血后只要不存在严重的出血倾向,则无须对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性障碍进行纠正。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应尽量避免在大量输血后的短时间内进行手术,以避免发生术中的严重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综上所述,虽然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离不开输血这一环节,但是输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随着患者的输血量越多,其凝血功能障碍也就越严重。因此,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而言,应在保障患者必要输血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输血量,以降低输血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