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林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020-12-18何含杰吴琴香闫文德曾柏全王钧

大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

何含杰 吴琴香 闫文德 曾柏全 王钧

[摘 要]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教学设施建设滞后、生源质量下降、创新意识薄弱等现象,导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课题组对研究生导师队伍、课程体系、科研培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队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20-04

为了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总体目标,强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了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实施。此方案明确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升研究生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强调: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明确要“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创建创新型社会,创新人才是关键,而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牟雪雁等,2019;梁燕莹,2019)。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是人才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和评价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准。不同国家在综合评价自身经济实力和国家科研水平整体状况的基础上,规划和制订了不同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实施方案。美国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新自由主义”为思想指导,以研究生创新教育为目标,要求硕士研究生“获得从事学术活动和职业工作的能力”,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从事创造性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研究工作。德国则采用“洪堡思想”,将科研工作或实践工作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日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思想,形成了以“广博知识为基础的高度专业性”和“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梁燕莹,201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才强国”发展理念广泛被国人认可,国家出台和实施了多项措施和方案,以促进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建设。当今国际社会上,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而我国主要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招生初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满足我国本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需求,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稳步提高(马岩等,2015)。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研究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研究生培养机制、基础条件等建设跟不上扩招步伐,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2)原创性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被广泛推广和应用;(3)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等方面的思维和能力欠缺(鲁圣军和何敏,2019),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等院校自身因素

高等院校是培養研究生的主要单位和场所,其自身教育教学条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自200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朱新开等,2018;乌云娜等,2017)。以高等林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高等院校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培养机制不健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对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毕业论文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而忽略了研究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或流于形式方面的考察。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等方面审查不够严厉,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验方案。

2.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建设不健全。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和数量增加了,但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相关的资源与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是高等院校领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建设经费比较紧张的缘故,导致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仪器设备严重老化或数量不足,甚至出现与本科生共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情况。

3.研究生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彼此间缺乏有效的交流。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方式主要采用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此教育方式往往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由于导师间存在竞争性关系,多数研究生不能与各专业的其他研究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相互学习,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不足。

4.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现阶段多数高等林业院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轻实践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某些生物类专业中,部分研究生课程设置重复,导致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减弱,甚至出现厌烦的心理。

5.研究生培养经费较少,且利用效率较低。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分配,地方财政或高等院校没有配套的相关经费支持,每个研究生的3年培养经费有5000元左右,且规定只能支付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印等费用,利用效率较低。

(二)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体和具体执行者,学生自身的学识水平、实践能力、学习兴趣与态度等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理工科专业为例,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科研方法的简单移植、事物现象的简单揭示、科研内容的简单延伸、科研结果的简单推理(李晓玉等,2018)。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扩招,本科教育教学资源和招收规模间的增长比例失衡,导致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另一方面,少数学习优秀的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优先考虑中科院、“双一流”高校,而多数学生对高等林业院校的认知存在不足或偏激,且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较困难,导致录取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

2.学习动机不良。多数学生选择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学习,往往是逃避现有就业压力,通过学习获得研究生文凭而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得较满意的职位;或满足父母的愿望选择读研,无确切的学业目标;或不喜欢现有的工作岗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文凭,为后续寻找高薪体面的工作做准备。由于学习的目的不同,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进而影响自身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3.创新意识薄弱。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思想被束缚,缺乏变通与创新的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且对前沿科研动态及成果阅读得较少、不及时,理解不透彻,同时对科研成果缺乏自己的思考,创新意识较弱,以至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师因素

导师指导和监督研究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导师的工作态度、时间投入和专业水准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巴青松等,2018)。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存在以下问题:

1.精力和时间投入不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同时还要进行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少数研究生导师还担任校院领导职务,无法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每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很多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导师每年都要参加各种重要学术会议、撰写项目书和学术论文,同样占用了导师的部分时间,导致导师与学生间沟通减少,甚至让博士研究生指导低年级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责任心不强。由于家庭、身体健康、思想认知、无归属感等原因,导致部分导师不能以严谨、科学、负责任的态度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进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自身科研实力有限。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搜集和处理科研信息的能力较低,对科研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判断,进而影响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掌握,导致创新性科研项目或题目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些导师由于进取心不强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导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导致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开设学科前沿研究专题讲座,讲授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已经开设了植物科学研究进展、植物激素研究专题讲座、生态学研究进展等课程,使研究生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技术讲座,讲授生物学科和生态学科前沿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如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核磁共振、CRISPR/CAS9敲除、蛋白质互作等技术,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与优化实验方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院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讲学,如中山大学肖仕教授讲授《脂质代谢组学技术与应用》、中科院李来庚研究员讲授《CRISPR/CAS9技术原理与应用》、刘曙光教授讲授《R语言的操作及使用》等,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3.增加研究生实践课程比例,培养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研究生实际情况出发,缩减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如增加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鉴定、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灵芝的深层发酵与产物鉴定等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

1.加强研究生导师遴选。根据在职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及创新性,同行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综合评定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素养,确认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与此同时,根据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责任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导师淘汰制,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实施办法》,根据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著出版、毕业论文的创新性等方面,对现有研究生导师重新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并实行自动淘汰制度。因此,根据实施办法,取消了部分導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同时对招生名额进行再分配。此办法的实施,使导师在面临竞争压力的同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态势,提升了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加强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研修。利用国家、省政府的政策优势,派遣中青年导师到全国优秀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和培训,或建立联合培养中青年导师的长效机制,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实验技能和知识水平。学院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到美国墨西哥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等院校进行研修,达5人次,有效地拓展了导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聘请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员、中山大学肖仕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王应平研究员等知名学者为我校“树人学者”,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在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建议、指导和帮助,提高学院中青年导师研究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创建高水平导师团队。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负责人,多导师(含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让导师在了解、认知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在实验技能、科研思维、成果分析等方面得到提高和进步,同时创建创新型研究生导师团队,以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学院每年均组织并开展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科研体会,增强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以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构建了不同的科研团队,每周定期开展学术汇报工作(含团队导师),对每位老师和研究生所做的学术汇报或科研工作汇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针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主性的建议与看法,使导师们在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开放的科研培养环境,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1.创建公共科研平台。将校院现有的大型仪器进行合理的整合,创建实验中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公共平台,统一管理、运营和开放,在高效利用科研仪器的同时,为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2.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如国际植物生物学大会、研究生创新论坛等,或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交流、总结,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院已经举办了30多次学术报告,学生参加学术会议10多次,了解和掌握了学科前沿动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与信念。

3.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导师引导,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等项目,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科研自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近3年,学院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达50多项,资助了20多项,有力地促進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林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创建创新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践表明,通过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优化课程体系和构建开放的科研培养环境等措施,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培养机制、科研平台、导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助力国家“双一流”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梁燕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89-92.

[2] 牟雪雁,杨亚楠,赵静.基于创新性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9(3):33-35.

[3] 巴青松,祁璐璐,李桂萍,等.地方师范院校园艺植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42-44.

[4] 李晓玉,江海洋,蔡永萍.农业高校生物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8(4):87-91.

[5] 鲁圣军,何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91-94

[6] 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等.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库互馈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10):82-85.

[7] 乌云娜,宋彦涛,邸择雷.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211-212.

[8] 马岩,李晋哲,姜新波.农林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43-44.

[9] 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双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