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20-12-18王建武
王建武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思政课存在学生认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领导干部“三带头”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使命意义、道德意义和价值意义。要在立德树人的总框架下,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并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五个维度来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08-06
十八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重视的程度不断加强,建设力度前所未有[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而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掌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和需求,对推进思政课建设异常重要。
一、大学生思政课参与度调查
(一)问卷调查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后,为及时掌握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笔者在2019年3月底对成都地区5所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主要聚焦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态度、评价以及认可度等四大类10个问题。为尽可能收集真实意见,此次调查采取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64份,问卷有效率为84.89%。
(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
针对“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问题,72.64%的学生认为“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17.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思政课,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社会、高校的长期正确引导,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正确,比较消极,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谈到“思政课的作用”时,57.7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非常重要,可以全面了解社会现状;34.1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比较空泛,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联系;有8.12%的學生认为思政课没有作用,学好专业课才是首要任务。当问及“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时,回答出于兴趣的学生最多,占45.16%;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考研需要所占的比例次之,占34.55%;但出于应付的人数仍占20.29%。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有正确的认识,少量学生认识较为模糊。
(三)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当问及“上思政课的态度”时,61.26%的学生选择当谈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才会参与讨论,25.79%的学生则有可能在写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课外书,12.96%的学生在看手机,“低头族”“瞌睡族”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可见学生上思政课较为随意、任性。从“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来看,偶尔讨论和基本不讨论的学生达到46.34%。调查结果深刻反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有些消极。态度决定一切,以这样的态度学习思政课会严重影响知识的吸收与思想的提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去学习。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
调查结果中82.33%的学生对思政课评价中肯,但其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依然不高;学生反映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自说自话”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是否会选择逃课情况”来看,有18.19%的学生选择偶尔逃课,8.90%的学生有经常逃课的现象。当问及“思政课逃课的原因”时,20.55%的学生觉得课程没有意义,不如学点实用的东西;18.59%的学生认为上课枯燥,这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不难发现,学生对开设思政课的评价比较中肯,但对教学内容兴趣不大,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表现出强烈的期望。
(五)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
调查发现,在“是否喜欢思政课”中,比较喜欢的占45.68%,非常喜欢的占25.92%,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思政课并不反感,没有持抵触情绪,这也印证了学生对开设思政课的肯定性评价,但喜欢和评价并不代表实际行动。在回答“上思政课时喜欢坐什么位置”时,57.72%的学生选择了中间位置,这或许是比较理想的位置,这样既不能表明自己喜欢,也不能表明自己不喜欢。而选后排的学生占29.52%,这个比例确实大了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基本上是认可的,但主观意向不明显。
二、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识:对思政课评价中肯,却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
从上述调查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抵触,并对开设这门课程给予肯定,但对学习这门课程却提不起兴趣,缺乏激情。每一位刚入学的大学生都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大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感。他们大多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对大学生活没有新鲜感,开始出现迟到早退、逃课缺课的现象,尤其是对思政课不够重视,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堂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二)教学形式:多以大班教学,无法体现教学效果
思政课多以大班进行教学,这有很大的弊端。试想,对100人左右的大班进行教学,课堂秩序、课堂氛围、课堂纪律、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对学生而言,学生很容易走神、开小差,要么不认真听讲、看其他书籍,要么玩手机聊天。对教师而言,不能有效掌控学生行为,很难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纪律一松散,教师就会干涉,这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节奏和教师的心情,同时大班授课在考勤、考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大班教学在各高校形势与政策中体现得格外明显。
(三)教学方法:有改革创新的举措,但“老问题”依然存在
高校和教师重视对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学者雷儒金列举了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十项教学方法[2]。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等“老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或少量存在,课堂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内容枯燥乏味,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即使有互动也仅仅表现在“你问我答”或“自问自答”。这样的互动方式无法真正让每个学生深入其中,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
(四)教学内容:内容重复空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政课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教学内容重复、空泛,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思政课不像专业课程那样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学生的重视与喜爱。此外,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思想健康,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加上期末稍加努力,就能通过思政课考试,这也是大学生把目光集中到期末成绩而非学习过程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从学术性向实用性看齐,从刻板性向生动性靠拢,从严肃性向趣味性贴近,从权威性向亲和力转变,从轻易附和向批判审视变化,从抽象枯燥无味向要求生动活泼改变,从单一讲授灌输向启发探究实践过渡。教师高高在上的训导或单刀直入地讲道理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进而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3],适得其反。
(五)教学态度:虽有评价环节,但对课堂秩序不想管或不敢管依然存在
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学生评价(教)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能力和水平等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发现,个别教师为迎合学生口味,再加之大班上课,“前三排无人坐,后三排一座难求”,存在不愿意管理学生纪律,甚至对“低头族”“手机族”“瞌睡族”“说话族”不敢管,认为管理太严格,批评了学生,学生会在最后学生评价(教)环节打分过低,进而影响其评优和职称晋升。这种心理和想法在教师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也在各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六)领导干部“三带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三带头”未形成常态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三带头”,即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思政课建设力度,各地主管部门、各高校也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建设思政课的意见、政策,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的实施,但如何落地、如何落到实处却值得商榷。调查发现,领导干部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讲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并未形成常态,未能形成长效机制。毫无疑问,“三带头”能够进一步扩大思政课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能够有力推动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意义
(一)政治意义: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贯彻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和强化政治素养
对一个政党而言,能不能执政、能不能长期执政,取决于它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中的贯彻程度和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平台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型人才,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应该认真学习思政课程。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理解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树立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使命意义: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听党话跟党走的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可以说,党和国家的未来赋予大学生更大的压力、更大的责任、更重的任务、更重的担子。如今,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年轻人来引领社会主流,引导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方向,而这一切都要依托具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来完成。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态势、理解党的宗旨、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道德意义: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需要精心地引导和培养。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难免有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迷茫,看待社会问题偏激。“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一不小心,他们便会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中不能自拔,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见,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尤为重要,而这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大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正直的社会道德观,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便于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人。
(四)价值意义: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游离于政治之外,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大学生亦如此。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5]当前,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大学生去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自我实现列为需求的最高层次,对大学生而言,只有全面参与国家建设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对自己有贡献的人。
四、“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即“一個框架、五维协同”来推进思政课建设。
(一)“一个框架”即立德树人,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十九大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大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为今后人生几十年坚持正确认识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又是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和培根铸魂的专门性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总框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所在,也是时代所需,不能偏离甚至背离这个总框架。但仅有这个总框架是不够的,还应同时具备两个抓手。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是前提和关键,大学生也要讲政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政治,而且讲政治必须旗帜鲜明、义不容辞、毫不含糊。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讲政治,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思政课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讲政治的土壤之一,大学生也只有积极参与思政课学习才能获取到足够的讲政治的底气和养分。
二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开好思政课是基础和保障。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所大学没有思政课,无非是形式内容不同而已”[6]。在我国,不仅是因为党对思政课建设牢牢掌握主动权,而且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需要。 “这些问题里边就有一个如何用精神思想成长和武装的课题。”[6]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始终,坚定不移地开好思政课、用好讲好思政课教材,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的有机融合、互鉴互促,这样才能使教育领域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五维协同”即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五个维度,协同推进,同向发力
“五维协同”要在立德树人这个总框架下,协同推进,同向发力,任何一维背道而驰或者南辕北辙都是不行的也是不允许的。五维虽协同推进、同向发力,但各自的地位、目的、目标、作用和任务并不相同。国家维度处于统领地位,其他四维对国家维度负责,在国家维度的指引作用下工作;社会维度接受国家维度的领导,并对包括国家维度在内的其他四维起着正面宣传、监督作用;高校维度接受国家维度的领导,在社会维度监督下工作,并指导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接受国家维度和高校维度的领导,在社会维度监督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为“五维协同”的主体和核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1.国家维度:党和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思想引导,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材建设
一是要加强思想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行动指引前进的方向,也决定着认识是否到位。思政课一直是我们党常抓不懈的关键环节,十八大以来,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高屋建瓴地为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为什么能办好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也为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新要求,同时还为社会维度、高校维度、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今后,社会维度、高校维度、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都将以此为遵循,并同向发力,同向而行。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多层面国家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教育思想和“培养人三问”的根本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保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相继出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后,还应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行。
三是加强教材建设。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是由国家层面统一编写、统一出版、统一发行。早在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重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组织编写、出版任何的高校思政课教材。2017年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设置教材局和马工程教材编写处。毋庸置疑,思政课教材具备显著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引领性,与中国国情是完全吻合的。但必须注意的是教材一定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将中国的发展进行纵横向、立体式、全角度比较,让大学生直观、全面、系统地认识当代中国,一定要从教材开始就力争做到亲和力、生动性、针对性、可读性和“接地气”。
2.社会维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舆论导向是媒体的强项、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习近平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思政课是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主战场,是教育学生的有力武器,是主流思想的重要宣传阵地,理应得到媒体及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广泛报道。媒体及社会各界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长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舆论支持,要及时关注和报道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四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领域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形成全社会努力共同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领域的宣传工作,习近平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抓手和三种途径。一个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两个抓手就是“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种途径就是“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主动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社会要支持、协助和指导高校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将同学身边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如身边先进典型、时代先锋等)挖掘出来,把它讲好和传播好,通过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讲述好先进典型奋斗圆梦的故事来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用奋斗书写青春。政府、社会及高校往往通过巡回报告、静态宣传、动态展播等传统形式对这些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但还要做到个性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讲故事中要善于应用直播、视频、图文、动漫等可视化、互动化的新形式,实现作品内容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7],让作品从“立起来”到“动起来”,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既生動有趣又能精准推送,提高正面宣传效果。
三是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媒体不仅要能正面报道,也要能发现问题,同时对问题也要敢“亮剑”予以曝光,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比如,在大学课堂上存在“呲必中国”现象。这种以传播负能量、散布消极观点、发表错误言论来诱导青年学生的行为,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航道,严重违背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也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这个时候,媒体和社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必须予以制止。类似这种现象,除高校要加强管理、教师要严格自律、学生要及时反映之外,媒体和社会则是很好的第三方监督者,并且要及时曝光、敢于“亮剑”。
3.高校维度:落实“三带头”制度,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落实“三带头”制度。对于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三带头”,中央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接下来就是各高校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大海航行靠舵手”,实施“三带头”既是作示范、带好頭,也是带头学理论、严自律、把好舵。党委书记要对思政课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8]。“带头走进课堂”,亲自讲或听思政课,充分利用党委书记、校长在校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知名度,深入一线课堂,既做出表率亲自示范,又了解了思政课的现状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找到思政课建设的瓶颈,采取改进措施。“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既是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具体体现,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六要”新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加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加大思政课理论人才的内培外引,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政治、师德、业务“三关”,组建德才兼备、热爱思政的教师队伍;加强业务能力的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上下功夫,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重点难点问题、实践教学模式等进行教学研讨,通过举办思政师资培训、教师技能比赛、评选“教学名师”“教学质量奖”等来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学术水平的改革创新,定期开展思政学术研讨,研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思想与信仰带来的影响;构建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因校制宜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创新,加强“大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推动“课内思政”和“课外思政”的无缝对接,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改变思政课相对孤立、封闭与分散的状态。
4.教师维度:践行“六要”新要求,主动研究教材与学生,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践行“六要”新要求。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的方向。”[9]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随意决定讲课方向这一“关键主体”提出了“六要”新要求。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仰,要求所有教师要守住教书育人底线,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情怀要深是要教育学生保持家国情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在教育教学中善学、实干、敢为。思维要新是要研究学生,与时俱进,并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视野要广是要学高为师,牢固树立“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深奥的大道理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自律要严是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是要有人格魅力,身正为范,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纵观思政课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并不在思政课本身,而是支撑这门课的人和行为方式。只有思政课教师达到“六要”并乐为、敢为、有为,思政课才会办得越来越好。
二是主动研究教材与学生。一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课程的根本。思政课是与时代、社会接轨最紧密的课程之一,知识更新迅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持续广泛学习,综合吸收运用,又要不断钻研和提高业务能力。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既要钻研思政课程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又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寻找支撑某一理论的新颖贴近的案例,寓理于例、就事论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主动研究学生。学生的表现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最好标尺,学生听课的状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完成作业质量的好坏,这些都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和教学内容的掌握。不能以思政课“晦涩难懂”“冷门”为借口,有的学校思政课一座难求,比如复旦大学的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等年轻教师因讲思政课成为“网红”,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场场爆满[10]。要贴近学生,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心系学生,知晓学生的现实需求;要引领学生,让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共同研究、思考和改进思政课教学。
三是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和壁垒,必须以“不断增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探讨,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贴近现实的案例,讲出思政课要讲的道理,采娓娓道来之式,收润物无声之功。要杜绝“水课”,增加实课,打造“金课”,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增加对重大疑难问题判断的启发引导,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11]。
5.学生维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主动对标新时代中国青年“六点要求”
习近平非常形象地形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拔节孕穗期”的思政课,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12]。大学生也应拿出实际行动来积极回应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四个维度的良苦用心。
一是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不是学习思政课的旁观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应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主动了解、认识、接受和学习思政课程。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复杂多变,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多元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政课的学习,能够坚定大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主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等进行有效反馈,提出意见或建议,形成思政课教学良好的互动局面。
二是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感知当前中国强大实力和伟大成绩,并反哺思政课学习。大学生应了解时政,关注“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官方主流媒体,观看“辉煌中国”“大国崛起”“大国外交”“大国工匠”等纪录片,主动、全面、系统感受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以此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激发和形成认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三是主动对标新时代中国青年“六点要求”。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这“六点要求”既是历史使命,又是前进方向。而这“六点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培养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功能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对标新时代中国青年“六点要求”,就要主动加强思政课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实现“六点要求”,关键还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五、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应该同向同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协同推进、加强引导、加大监督、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柴葳,郑丽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6-12-07(1).
[2] 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4.
[3] 胡绿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1):89-91.
[4] 包志国,刘占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建设路径及时代价值[J].学术探索,2019(3):30-3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6] 吴楚,岳巍.北大书记朱善璐:世界上没有哪一所高校没有思政课[EB/OL].中国青年网,(2016-12-09)[2019-05-10].http://news.youth.cn/wztt/201612/t20161209_8930919.htm.
[7] 粟用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N].光明日报,2018-08-30(6).
[8] 本报评论员.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9-03-25(1).
[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4.
[10] 艾丹.思政课要树起青少年心中的灯塔[N].湖北日报,2019-03-20(6).
[11] 本报评论员.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9-03-23(1).
[12] 张萍.“拔节孕穗期”,润物更要无声[EB/OL].浙江新闻,(2019-03-19)[2019-05-13].https://www.toutiao.com/a667004139444004506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