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0-12-18高贵兵彭建华张红波
高贵兵 彭建华 张红波
[摘 要]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将能够与工作研究理论体系紧密融合的各种思政因素融入课堂中,改革工作研究课程体系结构,建立课程思政平台,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的同时促进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用视频、热点事件等各种积极的思政因素激励学生牢记使命、奋发图强,以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1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理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落实习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高校教师要转变思政建设的思路,开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促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2],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变革专业课程重专业教育、轻思想建设的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品质教育等落实在专业教育的每一门课程[3]。
一、工作研究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工作研究(Work study),又称基础工业工程(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作研究课程是工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工业工程最重要的基础技术,即利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减轻劳动强度,合理安排作业,用新的工作方法来代替现行的方法,并制定该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效益[4]。工作研究课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培养阶段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湖南科技大学2001年开设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现已有毕业学生1200多人,毕业学生大多就业于生产制造、电子信息、精益咨询等行业领域,著名企业代表有华为集团、富士康集团、京東、中联重科等。考虑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所进入的制造、服务、轻工等行业,其典型特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很多企业存在规模小,劳动效率偏低、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薄弱、重复投资多等弱势,也是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企业特别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传统IE理论和方法的专业技术人才,规范生产流程,标准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正是传统IE理论和方法,由此该课程的建设无疑成为影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系统要素。
二、工作研究思政建设指导思想与融合策略
(一)工作研究思政建设指导思想
工作研究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工作研究、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等,这些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很多理论和方法都经过了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思政建设,创新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思政建设的育人思想和工作研究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使工作研究课程焕发勃勃生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怀,使思政建设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逐渐推进。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围绕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5]。正确实施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知识教学,两者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综合分析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育人的基本要求,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全方位融入”的工作研究课思政建设思路,并在教学大纲、教案、课堂教学、课堂作业以及考核等各个方面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二)工作研究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通过完善工作研究课程思政改革的育德目标,落实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创新教育方法、充实思政载体材料,对工作研究进行思政实践。工作研究课思政实践通过以点带面、全方位融入的方式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策略如下:
1.在教学大纲中增加德育目标
在教学大纲中增加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在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案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计划,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如以新型冠状肺炎的防治、华为等国内企业被美国限制等大事件作为案例,融入工作研究的理论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思政案例
课堂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最佳载体,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积极引入体现思政元素的各种思政案例,如《大国工匠》纪录片;也可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思政话题,如高铁精神、航天精神等,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让思政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4.在课后作业中加入思政信息
在讲述作业测定时引入了大国工匠胡双钱、在程序分析中引入孟晚舟的案例,课后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写一下自己的感想,并回答“如果你是胡双钱,你会怎么做?”“孟晚舟引渡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批阅后挑选几名学生在课上做分享,使课程思政融入得更深更透。
5.在考核中添加思政要求
将《大国工匠》中有关大国工匠们的先进事迹、高铁精神、“航天精神、华为“狼文化”等编制制成综合分析题或论述题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加强对当前国际、国内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和思考,养成关注科技信息的习惯。
三、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实践
(一)融合专业知识的多元化思政教学
工作研究课注重培养学生的IE技能、手法,需要学生将IE专业的知识、技巧和实践、经验等有机结合,实践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IE知识和技巧。课程思政是育人的根本,是提高、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工作研究课整个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了贯彻思政理念,以工作研究专业知识传授为导向,依托思政建设平台不断进行思政实践,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和思政建设模式,形成对接专业需求、多元化、形式多样的工作研究思政教学体系。
1.基于课堂教学的“挖掘式”思政教育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思政教师,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超凡动力。工作研究课程教学的教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中,从当前社会关注的国内外热点事情,与工作研究专业有关的问题中选择性地挖掘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挖掘式”思政教育常见的方法是深入挖掘日常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各种思政元素,例如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的人物事迹、电影片断、新闻热点事件、学生个人有特色的某种经历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与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创新思政教育过程,提高思政教学效果[6]。
2.基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式”思政建设
工作研究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工作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必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理论课不同,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显示出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内容,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工作研究思政建设要通过“融合式”建设策略,将思政思想融入专业理论之中,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认知、了解社会的能力。
3.基于试卷和课程设计的“强化式”思政考核
教师可采用“强化式”的思政考核环节解决工作研究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强化专业知识点、思政建设实践不足、思政考核缺乏的问题,即在工作研究的考核试卷和课程设计中,适当增加思政考核要素,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加入思政要素的工作研究课程设计在重視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与思政因素的研讨、探究,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种强化式的融入策略以试卷考试和课程设计考核的模式强化工作研究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贯彻发展理念、倡导共同发展,强化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零距离的“接触式”思政实践
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环节不能局限于课内,需要扩展到学生的课外实践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机电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加入科研团队中,点燃学生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科研潜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在科研实践中与教师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将工作研究课程实践内容与湖南本地的知名企业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顺便了解本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当地人文、历史、文化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这些“零距离”的接触式思政实践使学生在交流与学习中受到创新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面向思政需求的课程结构优化
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IE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提高IE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之间的更多衔接可以实现更好的主题和概念的垂直集成”[7]。为实现工作研究课程思政目标,基于系统论的方法构建工作研究的理论、实验以及其他相关教学环节,包括工作研究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从理论到实践分阶段细化思政建设的内容,在逐步巩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将思政建设融入课程建设中,如图1所示。该课程结构体系将思政建设融合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工作研究专业知识的强化,包括强化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学和融入思政要素的课程设计等环节,旨在实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目标。
工作研究课程理论教学坚持以理论知识为核心,采用“理论为主,思政相辅”的原则,理论教学为48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教师讲解IE基本技能和手法时,是将思政因素融入理论授课中。授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操作分析、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标准资料法、学习曲线等工作研究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工作研究的课堂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达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目的。
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工作研究理论知识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力图通过融合各种思政素材,达到专业课程育人导向,使工作研究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效果。工作研究课程思政素材包括企业实践的视频录像、图片、《大国工匠》视频资料、当代的时事热点等各种形式的素材。每一个思政素材除了可用来实施育人目的外,还需要与所讲述的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
(三)支持创新学习的工作研究思政建设平台
随着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工管结合的现代IE更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系统科学、网络技术、智能优化、信息技术的关系越发密切。工作研究的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响应当前国家课程思政的要求,也要符合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采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制作包含思政元素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尝试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智慧教学工具,全面提升工作研究课堂思政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推动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
1.制作包含思政元素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工作研究课程知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文字编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处理等各种多媒体软件,制作包含思政元素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2.建立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平台,促进思政建设
为实现专业学习与协同育人的思政目标,除了理论学习,教师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课程建设中。因此,依据理论传授与思政育人的需求,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Web模式,建立工作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一条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沟通渠道。
四、结语
基于国家提倡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我们实施了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实践,将各种思政因素无缝对接与专业讲授过程中,形成了专业与思政完美融合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推进“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从工作研究的基本理论、要素和课程结构、实践创新驱动等不同的层面阐释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衔接与系统融合。
实施工作研究课程思政改革旨在突出“思政驱动专业育人”,认真落实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专业”与“思政”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充分发挥机械工程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工作研究理论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短视频、动画、教育图片、经典案例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建立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平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耳、入脑、上心,构建“大思政”格局,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努力将工作研究课程建设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3]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 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5] 刘媛华.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47-148.
[6] 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7] 郭位.知难行易 教研合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