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冲突式问题情境,叩小学科学深度探究之门

2020-12-18郑晓万

新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饮料罐金属罐冲突点

郑晓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要以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要想在科学课堂中落实深度学习,能否设计出深度的探究活动成为了关键。《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探究分成了八个不同的要素,而排在第一要素的就是“提出问题”。但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却经常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零散、无法研究,这使得探究问题经常由教师直接提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不能质疑、不会质疑,甚至不爱质疑的现象。为此,笔者开展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尝试从中探寻学生踏入深度探究的路径。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玩磁铁”一课为例,阐述如下。

一、基于本质挖前知,明确情境目标

学习要有学习目标,活动要有活动目标,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有相应的情境目标。学生质疑零散、无法聚焦,往往与教师问题情境创设随意有关,其根源就是设计问题情境时,缺乏明确的情境目标定位。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情境目标,就既要把握学习本质,又要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

本质与变式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把握本质是深度学习,亦是深度探究的根本,而《课程标准》往往就是我们把握本质的依据。如“玩磁铁”一课,基于“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这一概念,学习内容为“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小学1至2年级的学习目标为“描述磁铁能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从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看出:首先,学生通过学习只需要能够“描述”磁铁能吸铁、镍等现象,不需要探寻其原因。因此,我们要清楚,当学生提出“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磁铁为什么不能吸木头?”等问题时,都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其次,学生最终要建构“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这一概念,而要完整建构这个概念,学生不仅要知道磁铁能吸引什么,还要明确磁铁不能吸引什么。我们常常只关注到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却常忽略了学生到达本质前所应排除的干扰。为此,笔者尝试利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对于“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调查的4个班里仅有不到8名同学尚未掌握,仅占调查人数的4%。学生看似对核心概念掌握良好,但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判断上,却出现了大量错误,如铜钥匙就有45%的学生认为可以被磁铁吸引,铝制易拉罐也有40%的学生认为可以被吸引。综合认知本质和学生前知,我们可以尝试对问题情境目标做出如下定位: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主动对磁铁能吸引哪些金属材料产生质疑,并产生主动探究热情。如此,我们就明确了问题情境最终应指向“磁铁能吸引哪些金属材料?”或“是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等这类问题。问题情境目标的准确把握,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第一步。

二、联系生活埋冲突,设计情境核心

认知失衡,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要产生认知失衡,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经验认知,所以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二是要预先埋下一个甚至多个冲突点,使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现象,以此产生质疑。

在已知学生对非铁、镍金属能否被磁铁吸引的认识存在困难后,笔者开始尝试设计“学生用磁铁检验身边常见金属物品”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预设冲突点,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认知失衡。为此,笔者开始在学生生活中寻找由不同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物品。第一次尝试时,提供了“铁制回形针、铁制尺子、铁制燕尾夹、铜制螺丝”等材料供学生体验,发现几个问题:一是器材种类多干扰多,且测试结果大部分与学生认知相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冲突;二是铜螺丝是明显的冲突点,但因为二年级学生缺乏对螺丝的使用体验,使得很多学生认为铜螺丝之所以不能被磁铁吸引,是因为它是“塑料做的”。第二次尝试时,笔者将体验活动拆分成两个部分:其一,引导学生用磁铁去检测身边常见物品,在满足学生探索欲的同时,构建起“非金属不可以被磁铁吸引的认知”。其二,准备多种超市常见的金属饮料罐:一种为铝制饮料罐,不能被磁铁吸引;一种为部分含铁成分的饮料罐,在瓶口和瓶底可以被磁铁吸引,瓶身不能被磁铁吸引;还有一种为含铁成分的饮料罐,磁铁能轻易吸附瓶子的各个部分。学生对饮料罐十分熟悉,都知道它们是用金属做成的,有了第一环节的认知铺垫,学生普遍都认为“金属饮料罐都能被磁铁吸引”。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却逐步发现测试结果与认知存在许多不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质疑。联系生活调取认知、预埋冲突,并设法放大冲突点,是设计问题情境的核心,亦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有效路径。

三、把握学情设对比,强化情境氛围

在上文所述的第一次尝试中,笔者尝试给每个学生准备了多种饮料罐,希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自我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自主质疑。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自主质疑能力不足,难以关注到结构化材料中的冲突点。如此一来,问题情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班级学情,营造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氛围。

为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收到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一部分收到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还有一部分收到第三种金属罐(部分吸引)。为了让冲突效果更为明显,笔者特意让双方人数有较大区别,如24个小组(每两人为1小组)中,收到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有18组,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仅有4组,剩下2个小组领取第三种金属罐。学生汇报结论时,都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发现。当出现不同结论时,很快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议,而且出现了一边倒的舆论,即大部分学生都认同金属罐可以被磁铁吸引。而收到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4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受到舆论的影响,开始怀疑自己的发现,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努力说服着大家。直到这4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了自己的操作,学生才开始慢慢接受“有的金属罐是不能被磁铁吸引的”这一事实。而2个拿到部分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小组,也在此时大胆地举手,汇报了自己的特殊发现。争辩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契机。最后,笔者顺势引导质疑:“同学们,对这样的观察结果,你们有什么样的疑问呢?”探究问题孕育而生,学生的质疑全都聚焦到了探究问题上。

综上所述,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應当明确情境目标、把握情境核心、强化情境氛围,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进而引导学生爱质疑、敢质疑、会质疑,为学生踏入深度探究提供敲门砖。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饮料罐金属罐冲突点
欧洲铝金属包装公司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回收铝饮料罐
金属罐饮料的食品安全问题及保障措施
奥瑞金2018年度净利下降68%
饮料用金属罐腐蚀原位检测技术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乌龟和饮料罐
立式金属油罐容积表的准确性验证
吸呀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