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过心桥,优化亲子关系

2020-12-18程灵

新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关系,也是最持久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受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并喻文化”时代的冲突、沟通技巧和方法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中学生更容易出现亲子交往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巧过心桥,优化亲子关系。建议采用综合辅导提升模式,将“个体学习+集中探讨”“技巧辅导+实际行动”“现场活动+家庭实践”等方式加以组合,通过“创设氛围,引出主题”“结合现实,呈现问题”“反思动情,策略导行”“领悟内化,巩固延伸”等循序渐进的环节,构成亲子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心桥 亲子关系 并喻文化 心理辅导

多年前,网络上曾流行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此话带着些戏谑,更多显示的是无奈和焦虑,这在今年新冠疫情居家期间得到了频频验证。因疫情防控需要,亲子共处的时间难得地增加了,没想到让人头疼的是亲子冲突也随之增加:家长想跟孩子好好谈谈,结果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孩子不满父母“防我像防贼一样,在家上网课对电脑手机各种锁定限时,一点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所谓“代沟”的存在,使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成为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需求。

一、亲子关系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后延伸指以血缘和家庭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互动的联系。作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亲子关系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关系,也是最持久的一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1. 亲子关系的水平层次。

从亲子关系的视角考察学生的家庭环境,大致可分出四种水平。

(1)优良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代沟,就像是贴心朋友。家长不讲大道理,而是在交往中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从父母的欣赏与期待中获得正能量。

(2)合格的亲子关系:家长有权威,孩子听从家长。家长说一句,孩子听一句,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事无巨细,孩子被动依赖。

(3)不良的亲子关系:家长孩子各行其是。家长说三句,孩子听不了一句,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家长感觉说了也白说,白说还不如不说,交流沟通越来越少。

(4)糟糕的亲子关系:孩子与家长较劲。家长叫往东,孩子偏往西,和家长对着干。孩子冲动,不计后果;家长被动,心里窝火。

2. 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

关系是最好的教育。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孩子爱戴、信赖自己的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追随,家长无须刻意着力,教育水到渠成。而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信任父母、厌恶父母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教诲对孩子就不会有影响力,甚至还可能产生负效果。人们都希望拥有合格以至優良的亲子关系,然而,由于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并未受过如何当家长的专门教育,孩子出生时也无法选择父母,现实生活中不良乃至糟糕的亲子关系占比还不低。特别在中学阶段的孩子,亲子关系更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1)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伴随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身心变化迅速而明显的时期),他们的家长则开始进入更年期(因体内激素水平、生化环境变化,身心状态开始由盛至衰的过渡期)。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阶段都是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时期,都属于心理上人格发展的特殊阶段。青春期可谓典型的“烦恼增殖期”,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增强,对父母的照顾开始不领情。同时,闭锁心理开始出现,学会了内隐文饰,喜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与家长的交往需求也由儿童期的显性亲密转为隐性依恋。由于青春期学生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不一致,此时,如果家长不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征,就容易引发子女对家长的不满,导致亲子冲突。

(2)“并喻文化”时代的冲突。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文化时代,师长是知识的源泉,知识以传承方式繁衍,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时代,知识以平面方式扩散,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老一代人反过来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当前,我们已进入了并喻文化时代,对于新兴的科学技术、产品业态、传播媒介等,孩子的掌握甚至比家长更超前,因而常常拒绝父母的价值观、挑剔父母的品位……反观很多家长,仍然沿袭着自己成长的前喻文化时代呵护式、命令式的教养方式,喜欢把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就容易导致两代人的冲突、亲子关系的疏离和失衡。

(3)沟通技巧和方法的缺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独立解决问题、平等对话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家长打破小时候以陪伴为主线的交往模式,给予真正的心灵沟通。然而,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成长的高度重要性,认为亲子交往时时处处都有,无须特别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并习惯性地延续童年期非对称和不平等的沟通方式,只是无的放矢、空洞说教,甚至“爱你在心,伤你在口”,引发亲子间的冲突。

二、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的基本思路

在上述影响亲子关系的三大因素中,客观生物学因素和宏观社会时代背景都难以改变。因此,优化亲子关系主要可从改善亲子沟通入手。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的平台,联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改变亲子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互相不理解的现状,让家庭教育系统中的成员积极寻找改变的力量,在亲子沟通中收获健康向上的心理体验。

1. 辅导目标。

(1)总体目标。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的总体目标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促进家长改善亲子交往和教养方式,帮助他们学会以有效的沟通处理矛盾与冲突,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部动力和家长身上的积极力量,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具体目标。具体的辅导活动中,辅导目标可在下列几个递进的子目标中有所侧重地选择,一步一步地实现。就父母而言,一是帮助父母认识社会变迁中并喻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培养正确合理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二是引导家长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或动机;三是指导父母觉察教育子女时的情绪、信念和期望,及时有效调整自我;四是与家长一起探索倾听技巧和同理心原则、学习以“我的信息”表达感受和期望、区分亲子冲突的问题归属等,提升亲子沟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孩子而言,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沟通的意思,体验什么是良好的沟通;二是认识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形成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态度;三是检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习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亲子之间相互的爱,学会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2. 辅导模式。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注重实效,适合采用综合輔导提升模式,可运用亲子问卷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家庭作业等方式,搭建“体验坊”“演练坊”,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觉察、释放和分享。

(1)个体学习+集中探讨:将材料阅读、亲子辅导小团体与沙盘游戏、亲子个案辅导相结合。例如,在推荐亲子交往有关材料供家长和孩子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某一青春期问题的主题研讨,将有相关困扰的家长和孩子组成同质化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和冲突处理技巧。

(2)技巧辅导+实际行动:亲子关系优化需要将“知”转化为“行”,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更需要经常练习才能实现。在技巧辅导中,可采用空椅子技术,引导家长反思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态度,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也可通过视频短片展示同一问题下不同水平的亲子交往,让家长感受智慧父母的沟通技巧,觉察自己原有的亲子沟通方式的不足。然后,通过演练的形式,让家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运用学到的技巧,并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3)现场活动+家庭实践:现场活动可以是一节心理辅导课,也可以是一天家长开放日活动,或是一个系列每周一次的亲子工作坊。其中,最关键的是对现场活动的设计、引导、提升,一方面,要促进活动感悟迁移到家庭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将家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改造为现场活动的素材,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亲子交往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三、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实例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的设计,注重通过体验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引导亲子共同经历、体验、探索,活动往往不局限在教室里,也不控制在45分钟内,而是在开放的时空条件下进行。以一次团体辅导为例,一般包含四个主要环节。

1. 创设氛围,引出主题。

把辅导团体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对孩子与家长(分别为A、B)进行“盲人过河”游戏,其他人观察。(提示:若时空条件许可,让每对亲子都直接体验,效果会更好)

(1)游戏导入。第一个阶段,A带眼罩,B指引A通过用砖头搭成的不规则的小桥,到达虚拟的河对岸。其间体验三种情形。情形一:A戴眼罩行走,B牵着A的手,可以用语言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提示。情形二:A戴眼罩行走,B可以用动作提示,但不能使用语言提示。情形三:A戴眼罩行走,B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只能使用语言提示。第二个阶段,交换角色,B戴眼罩,A指引B走路。重复上述三个情形。

(2)揭示课题。透过这个游戏,大家对亲子交往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提示:注意引导家长和孩子思考游戏与亲子交往的联系,感受不同指引方式的差异——情形一引导者既告诉方法,又有具体的指导,给人比较踏实的感觉;情形二指引者用实际行动来带领,也让人比较放心;情形三指引者没有动作提示,只有语言提示,被指引者最容易不知所措。同时,通过分享也可提炼出游戏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如耐心、信任、默契与理解等,引出主题:巧过心桥,优化亲子关系)

2. 结合现实,呈现问题。

精选三个亲子交往中典型的场景或事件,事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以情境剧的形式把亲子关系情境表演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要求学生和家长在观看心理剧过程中思考对剧中人言行的评价,考虑面临剧中情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策略。

(1)情境一:报班的烦恼。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辅导热现象,父母希望孩子多报几个辅导班,孩子不愿意……

(2)情境二:买衣服的冲突。女儿和妈妈一起去买衣服。妈妈看上了一件好看耐穿又质量好的衣服,但女儿不喜欢,反而喜欢另外一件看起来质量不怎么好但很时尚的衣服。这时……

(3)情境三:锁门之争。家长或出于安全考虑,或想要监督孩子,甚至认为对自己买的房子有支配权等,禁止孩子锁门。但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主空间,需要维护自身的界限感,反抗家长对自主权的剥夺,于是……

(提示:情境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否则会导致学生的真实想法、亲子的矛盾冲突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剧情可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并重视表演过程中的现场生成)

3. 反思动情,策略导行。

(1)体验分享。表演完毕后,请家长谈对剧中孩子表现的想法、学生谈对剧中父母言行的感想,分享各自的感悟。(提示:事实上,家长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各自认同的道理,没有对错之分。分享环节有意识地引导父母和孩子换位思考,从而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在每个情境剧的表演之后,即进行该剧的体验分享)

(2)认知重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成员提供的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提供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重新思考并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聚焦问题,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互动、自主自解,建构出新的沟通模式,激发团队成员改变的愿望)

4. 领悟内化、巩固延伸。

(1)活动升华。在感悟亲子交往不同心理反应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两人三腿”的游戏活动(即将每对亲子的各一条腿绑在一起,形成两人三腿的行动方式,往返接力跑过虚拟的桥),进一步融洽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与互动。(提示:虽然是竞争性游戏,但不要过分强调输赢,而是要引导每个家庭体会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如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如何解决过程中的步调不协调等,再次强化家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和策略性,升华“巧过心桥,优化亲子关系”的主题。)

(2)课外拓展。布置家庭作业: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和“孩子,我想告诉你……”为主题,给每人发一叠“亲子卡”,建议回家后亲子之间每天互说一句心里话,在家庭中架设沟通的心灵之桥。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参考文献

[1]孔翠.疫情居家期间亲子冲突的心理应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5):79-80.

[2]罗玉梅.“同质性问题”学生家长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以“亲子沟通”问题为例[J].江苏教育,2019(88):10-11+15.

[3]黄翠.高中生亲子沟通辅导课教学案例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08):19-20+23.

[4]徐璐.亲子冲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J].中国教师,2015(14):21-26.

[5]郝向荣.亲子一起完成青春期蜕变的工具——推荐《如何说少年才会听,怎么听少年才肯说》[J].少年儿童研究,2015(05):52-55.

信息

程灵,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和专业研究,独著、主编及参编的教材、著作有:《幼儿心理教育实例》《小学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指导用书》《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等。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