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培养与过程管理问题浅析

2020-12-18朱云柯梅建东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个性化

朱云柯,林 锋,马 林,周 健,梅建东

(四川大学:A.华西医院胸外科; B.华西临床医学院;C.中国西部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纷纷出台了高等教育相关的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进行了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等多项改革,将协同育人视为当下研究生教育的大背景、大方向。2017年,国家发布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并且使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共273.1万人,其中博士生38.9万人、硕士生234.1万人;医学研究生约27.1万人,占比10%。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规模庞大、专业性强、培养时间(学制)跨度大的特点,且面临科研和临床双重培训的特殊性,其培养过程及管理较其他学科更为复杂。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仍较传统,存在事务性管理负担重、个性化培养难的问题,导师、研究生和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面对繁重的科研及临床任务,缺乏合理引导,医学研究生群体中出现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占比高,且数量有增多趋势,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已面临巨大的挑战[1]。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过程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所涉及的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管理的方法;还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策划、实施、监测及控制与改进四个部分。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国家级示范基地、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全院共有44个硕士学位点、42个博士学位点和8个跨学科培养点,是四川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招收研究生数量约占四川大学总招生人数的20%。结合2017年国家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我们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以华西临床医学院各专业在校研究生为目标,进行了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现状及培养需求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我们以医学研究生培养中涉及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这三方为主体,探讨医学研究生培养及管理过程的部分现状与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各专业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9年3~4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在问卷首页详细说明调查目的和内容,被调查人员完成问卷填答后,由调查人员回收问卷并逐项进行数据的核对与整理。本研究共发出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团队结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特点设计了医学研究生培养、管理现状及培养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学研究生的信息接收情况;医学研究生的成长与自身预期符合程度;医学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情况;医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及个性化培养现状。问卷通过自评回答。经计算,调查问卷具备良好的效度与适用性。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医学研究生

(1)即时信息接收不畅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9.9%(588/654)的受访研究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信息遗漏和滞后。医学研究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接收各级管理部门的即时信息(包括通知、任务下达及信息采集等),这些信息通知往往具有时效性,需及时接收并反馈。但由于医学研究生工作和学习地点分散在各临床科室、研究室,存在信息接收渠道不统一、信息传达发布滞后、被无用信息覆盖等问题,导致一部分研究生常无法即时接收和知晓管理部门发布的最新消息,尤其是错过一些与个人培养密切相关的信息,影响其个人成长。现有接收即时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自行查看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官方主页,或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接收信息。前者发布信息时不会提醒接收者查看,会出现信息传递遗漏或查看滞后的问题;后者一般仅作为辅助通知途径,且易被大量干扰信息覆盖,导致即时信息被忽略。

受访者认为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通知渠道有限(51.2%,335/654)和消息容易被覆盖(69.5%,455/654)。多数受访对象希望能够开发专门的手机应用进行即时推送(64.3%,421/654),或使用现有的工作软件、邮件等方式推送通知(70.6%,462/654)。约70%的受访者认为使用专门的手机应用或工作软件进行信息管理和推送具有接收效率高(74.%)、便于随时查看(71.7%)以及便于规划日程、避免遗忘(68.9%)的优势。

(2)成长定位模糊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研究生(66.2%,433/654)认为自己在读期间的成长(包括临床、科研、创新创业、对外交流、素质拓展)与自身预期基本符合。令人担忧的是认为不符合自身预期的受访者数量(21.2%,139/654)接近认为非常符合者(11.1%,73/654)的两倍。自1998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我国医学研究生学位类型设置分为科学型和专业型[2]。无论哪种类型的医学研究生均面临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尤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兼具住院医师身份,在繁重的学业及临床工作之外,对自己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发展定位不明确。“该不该做”“能不能做”“会不会做”成为医学研究生发展自己个性化能力的主要障碍;此外,缺乏及时合理的引导,导致大部分医学研究生错失在学期间发展个性化能力的宝贵时机。因此,建立完善的研究生个人成长档案,分析研究生个性化的优势成长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带教提供参照。

我们初步计划通过电子化、动态化记录研究生的成长轨迹并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等,可以帮助自身回顾成长状况、规划成长路径等,以更好地为研究生个人成长提供参考,并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方向,有效改善医学研究生成长定位模糊的现状。超过半数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建立这样的成长档案可以帮助自身定期回顾成长情况(78.4%,513/654)、更好地规划成长路径(61.6%,403/654)、利于修改整理已取得的成果(证书、文章和奖励等)(57.1%,374/654)和制作简历备用(59.0%,386/654)。结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成长档案中建议设置科研成果(90.2%,590/654)、临床实践进度(84.2%,551/654)、课业情况(81.6%,534/654)、对外交流(72.9%,477/654)和创新创业竞赛(55.9%,336/654)等模块。80.7%(528/65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定期或不定期填写成长档案并上传证明材料。

2.2 医学研究生导师

(1)与研究生联络沟通不足

研究生主要跟随自己的导师进行学习和研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3]。但一方面,由于医学研究生导师通常面临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同时还兼具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普遍无法主动与其研究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另一方面,医学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会面临长期的非本专业临床科室轮转,缺乏与导师见面沟通的机会。有文献报道超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表示与导师沟通不足[4]。现实中,部分导师在同一时期需指导不同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多达10余人,难以做到与每一位研究生都保持密切联系,使得部分研究生感到自己被忽略。导师本应在与研究生建立稳定有益的联系基础上,及时掌握每位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为其指导规划发展方向。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从医学研究生的角度来看,72.6%(475/654)的受访研究生希望每月至少能有1~2次与导师沟通的机会;90.8%(594/654)的受访研究生希望与导师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

(2)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成长信息

一些已投入使用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且无法互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1]。目前,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大多仍处在传统手工管理阶段,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等弊端。由于缺乏与研究生有效的沟通交流,以及没有便捷可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导师无法快速调取每名研究生的个人成长信息情况,导致导师对其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进度不了解,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容易错失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机;同时,导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得到规范化的监督。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学习成长情况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仅为7.18分(满分10分),54.8%(359/654)的受访者认为其导师无法准确说出自己所有研究生的姓名、年级、学习情况等基本信息,77.9%(510/654)的受访者表示其导师从未主动了解过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已经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也无法完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5]。如果能够针对研究生个人成长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例如研究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可能改善这一现状。受访研究生普遍表示成长档案能够促进导师对研究生的了解(78.4%,513/654)、方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76.9%,503/654),便于导师合理规划研究生的科研及临床任务。

2.3 医学研究生管理部门

(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医学院校在校研究生数量庞大,学位类型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之分,学生层次有硕士和博士之分,除统招学生外还存在同等学力,学生来源除内地学生外还有港澳台学生、国际留学生等,且涉及数十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庞大的导师群体,面对纷繁的数据,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开发一个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以我校为例,医学院在2014年为对接管理需求,自主开发建设了招生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位管理系统、学生评优等多个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部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了每一项工作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然而各系统间没有有效的串联,信息无法即时共享和提取统计分析,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仍然没有摆脱对传统纸质文档管理方式的依赖,导致大量重复的管理工作。由于研究生院下属职能部门众多,基础数据在各管理部门及导师、辅导员等处存在无法互通、共享等问题,电话号码等安全信息的维护变更也无法在管理部门得到及时更新。仅以收集各类基础信息表为例,不同部门格式内容要求不一,研究生入校或期末时,以及各项评优评先活动前,都需要重复填写各种表格上交或上传各类证明文件给不同的职能部门。调查显示,93.7%(613/654)的受访研究生表示经历过个人基础信息在一个月内被不同部门或者同一部门反复收集的情形。这一现状不仅浪费了研究生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消磨学生配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缺乏三方沟通及个性化培养方案

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事务管理,但人力有限,配比现状均小于1/200(管理人员/管理对象),且管理人员受自身专业限制(非医学专业),开展研究生和导师工作的抓手有限。目前由于缺乏三方沟通平台,管理部门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除了日常工作事务联络之外,通常仅会对研究生的负面问题分别与导师或研究生进行单向单点联系和沟通,缺乏反馈和讨论;导师主要精力投入在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以学术引领和人格魅力开展教育。管理部门与导师通过不同途径展开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教育的两股重要力量,但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实现对研究生全方位地渗透式教育,以及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由于研究生数量逐年增长,学院无法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管理方案,单一固定的培养管理模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难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寓教于研、激励创新。国家及时代要求在培养当代研究生时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开放合作和个性化培养,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需要建立在掌握和分析每个个体的个性化数据基础之上,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实时关注及追踪学生发展的成长档案,导致个性化培养创新医学人才还停留在“伯乐识马”阶段。

3 思考和总结

目前,在医学教育方面已有不少关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探索[6-10]。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及数据挖掘使用,进而完善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提供了可能及技术保障[11]。结合上述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现状与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尽快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建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个人成长数据档案以及学生-导师-管理部门三方沟通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以下过程管理相关策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学满意度:①提高师生院三方沟通效率: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现多端口的数据可见,通过了解目标培养对象的具体信息,促进师生院三方具有针对性地协作沟通,提高培养效率。对于管理部门,可通过加强研究生入学教育,利用好年级大会、课程考核以及年度考核评优等环节,增强研究生对成长定位的认知,并积极建立健全动态化问题反馈渠道,不断加强对双方需求的认识,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对于导师,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导师的沟通,适当地指导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电子化全程管理,还可将导师对研究生管理的成果和研究生对导师的反馈纳入导师业绩考核。②引导研究生主动强化对自我定位的认知,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积极关注院校和国家相关信息,主动和学院、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利用好各类学习平台锻造自我,抓住学习机会提升自我。③提高医学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运行效率:打破医学研究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增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④管理部门可建立医学研究生成长档案,动态化地记录、追踪和分析学生成长情况,为个人成长、导师指导和学院管理提供依据。⑤管理部门为医学研究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优化或已经验证的量化评分表为基础模型,对医学研究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动态量化评估,基于大数据不断对评分模型训练和优化,提高评分量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进而为培养对象推荐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提供参考。⑥在保证基本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管理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研究生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研究生各方面的潜能。⑦各院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可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包括成长档案建设、信息沟通平台搭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等,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撑。

综上,不难看出当前协同育人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研究生成长定位模糊、师生院三方信息沟通不畅、管理负担重等挑战,这也给我们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成长档案、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非常重要。未来还需要不断扩大调查范围,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协同育人新机制和新策略,以期通过培养管理地不断进步,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教学满意度。

基金支持无。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Ⅰ) 概念和设计:朱云柯、梅建东;(Ⅱ) 行政支持:梅建东; (Ⅲ) 研究材料:朱云柯,林锋,马林,周健;(Ⅳ) 数据的收集和汇编:朱云柯,林锋,梅建东;(Ⅴ) 数据分析与解释:朱云柯,马林,梅建东;(Ⅵ)撰稿:所有作者;(Ⅶ)文稿支持与最终审稿:所有作者。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个性化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爱情导师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