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在做与思中自然生长
2020-12-18江苏省涟水县外国语小学陈红祥
江苏省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陈红祥
教学活动只有不断翻新,才能长期保持活力。正如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到的:“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伴随着不断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绕开误区和弯路。
一、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主要通过形象的感知来获得认知,再由此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遵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与他们一同完成对知识的提炼、总结和内化。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严谨、严密,教学任务高效率达成。例如,在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图片,内容为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屋顶、高塔、衣架等,随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模型,可以用木棍、木条、塑料棒,完成后用手拉一拉、拽一拽。教师提问:刚才制作好的模型在拉拽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正方形和长方形都已经变形了,三角形没有变化。教师:那么可以说明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了吗?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通过“拉拽”这一动作对课本中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特点的表述有了直接的感受,否则这一概念在小学生的意识中会模糊不清,对于他们以后解决数学问题也会产生影响。在由浅入深的引导下,始终没有偏离本课教学的核心,教学活动顺利完成。
二、启发引导,质疑深究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后,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被逐渐淡化,更多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自主来完成,但这也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他们的只会无目的、无策略地盲目学习,最终效果可想而知。数学活动中的引导与启发,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求知的积极状态下,最终得到丰厚的收获,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此处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程开始可以首先提出“怎样用两根纸条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一探究问题,这样新颖和独特的问题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目光,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参与到问题的思索中。此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材料,可以是一长一短的两根纸条,也可以是同样长度的两根纸条,除纸条外也可以选取其他材料。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为什么要将长的纸条剪短,而不是剪另一根短的呢?围出的三角形只差一点点没有接上可以吗?学生可以动手验证教师的提问和猜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道理。最后,无论学生的实践成果如何,都要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得到了哪些收获。这样的活动有头有尾,有思考,有质疑,也有总结,是完整的,更是有效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应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反思,以往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如今必须在这一方面加大渗透力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任务型的习题,让学生在课上课下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将课上的理论学习与课下实践真正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要求学生为一款香皂设计包装盒,要求尽量运用最少的材料。还可以设计出有关利润、成本、税收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的数学知识,如“哥德巴赫猜想”“完全数”、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密铺作品等,这些都与小学数学课本内的知识相关,在增强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的提高伴随着不断的反思。教师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是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的,只有不断前行,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始终走在最前端。因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不断提升的,教师只有始终树立新的目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数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