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再现生活与感悟道德同频共振

2020-12-18

江苏教育 2020年81期
关键词:家乡人道德笔者

沈 巍

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通过学生生活本身去引导他们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1.提取生活元素,感知道德要义。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使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要义。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学会尊重、感恩身边家乡人的付出,并化作日常的具体行动。教学时,笔者在选择家乡普通人和家乡名人的事例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当扩展。在课前预习中,笔者引导学生收集身边人与自己发生的故事,这些人可以是家人、老师、邻居,也可以是保安、保洁、交警、小店业主等。课堂上,学生交流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感受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家乡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思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学生会懂得尊重、感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创设生活情境,感应道德引力。

教育应该在真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师应适度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图片、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悟。

有教师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上《感恩父母》一课时,为了突出父母之爱的厚重,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有生活中负重前行的母亲、有自然灾害中舍己救子的父亲等。看完视频后,教师请学生谈观后感。笔者认为,尽管这些事迹非常感人,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许多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所以谈的感受都是表面的。学生首先是自己生活的构建者,而非别人生活的评判者,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自身的经历融入创设的情境之中。对此,笔者让学生准备一张与父母的合影,然后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父母给予自己的爱。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家庭生活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对父母的爱感受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切,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

3.助力生活体验,感化道德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然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思考中践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行。

研读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上《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教材后,笔者发现要让学生学会关爱父母,首先要让其了解父母。笔者设计了一份“爱的了解”调查表,里面包含爱吃的水果、点心,近期的愿望等内容。教学时,笔者请一位妈妈走进课堂,现场和女儿各自完成对方的“爱的了解”调查表。通过当场反馈,学生发现妈妈的调查表上填得满满当当,且完全正确,而女儿的调查表上却零零散散,不少内容还是连蒙带凑的。接着,教师现场采访妈妈为什么会对女儿这么了解,妈妈动情地诉说着女儿一出生,自己就全身心地照顾她。一番讲述,不仅让女儿热泪盈眶,其他学生也很动容。一项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而且知道了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

4.精选生活作业,感触道德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明晰了道理,但是课后可能就把课堂所学抛在脑后。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来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如探望长辈、整理自己的房间、超市购物、参观博物馆、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调查餐桌上的不文明现象等。当然,要使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还需要家校合作,家长一定要理解并给予支持,不能包办代替。

5.做优生活评价,感悟道德伦理。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要及时作出评价,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课外的真实生活,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和行为错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生活化的过程性评价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校园生活的过程性评价,如怎样做好值日生,如何为班集体服务、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二是关于家庭生活的过程性评价,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爱老人、主动学做家务活等。三是关于社会生活的过程性评价,如遵守交通规则、与邻居和睦相处、尊重劳动者等。评价可采用访谈、问卷、建立学习档案袋等形式,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者等。

猜你喜欢

家乡人道德笔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家乡记
池塘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