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节点上发力

2020-12-18姜树华

江苏教育 2020年81期
关键词:感受力年段中华

姜树华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特有的节奏。诚如花开有期一样,人的学习也应有自身的关键节点。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等表述都在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不能超越学习次第与规律,又要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开展适合的教学。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了,当其可之谓“时”,概为“适时”之意。

古语有云:“幼学如漆。”这是对教学节点的生动诠释。以经典记诵为例,13 岁以前为记忆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黄金时段”发展语言,加强有指导的记诵训练,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认同讲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兼顾儿童学习状态的记诵。笔者支持“吃下的是什么,就成了什么”的观念。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当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扑面而来的快餐语言中,我们的思维必然会变得肤浅、迟钝、依赖与盲从;当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时,我们免不了会成为格调不高的人。儿童时期的经典积累,需要我们经常创设情境,让它与儿童的生活状态实现对接,实现“学以致用”。这样,哪怕是当时不甚了了的记背也会被激活“新生”。

古语又云:“过犹不及。”这是对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警语。对学生经典诵读的引导,应坚持适度原则。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过犹不及:急功近利,盲目加大记诵任务,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瞄准考试,挫伤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阅读失去其本应有的魅力;偏执“复古”,忽视文化传承的本质,导致国学课流于形式……笔者曾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要求略作探索:早在2014 年,教育部就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段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段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初中阶段应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高中阶段则应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因此,儿童时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是片面追求量的激增,而是要以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为重点,开展启蒙和认知教育。

一言以蔽之,所谓遵循教学节点,也就是教师要学会审视教学目标,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精准发力。

猜你喜欢

感受力年段中华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低年段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