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母语教育的“民族化”探索

2020-12-18吴建英

江苏教育 2020年81期
关键词:民族化母语识字

吴建英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叶秀山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民族化,应成为母语教育最重要的文化个性。

一、母语教育的根在于民族化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系统。”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这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母语教育,而母语的根在于民族文化。母语是最具民族性的,母语凝结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怀、民族立场,坚持并优化母语教育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因此,母语教育首先要有“根意识”,其根本就是民族化。只有拥有民族化,语文才算找到了自己的核心,有了自己的灵魂。

“中国风·母语美”小学语文教育,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归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深刻领悟和把握汉语本质特征、审美特性和学习规律,构建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母语教育体系,探求符合规律的现代母语教育方法,让儿童积淀民族的语言、精神和品格,形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学养和人格。这也是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母语教育中民族化的凸显

母语教育如何凸显民族化?“中国风·母语美”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组通过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并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以及课程研发中追求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1.识字教学:追根溯源,强调汉字文化。

“读书必先识字”,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识字教学。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提出了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主张。古代流传广泛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语读物,不仅整齐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渗透着伦理道德、经学哲学和历史人文等知识。古人教汉字,充分利用汉语音律特征,采用集中识字、韵语识字的方法,让儿童一年左右即识两千多字,既体现了汉字象形表意、独特字理结构等特点,又较好地把识字教学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结合起来,对现今识字教学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它凝聚了古人的悟性、灵气、情感和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风·母语美”的识字课堂从“汉字文化”的高度出发,通过“字理识字”,注重运用传统的字源探求和形义析解法,追根溯源,探究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挖掘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历史、知识、故事等因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体味到汉字的神奇有趣,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置身这样的氛围,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起对汉字的喜爱与敬畏,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如此教学识字,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就不只是一个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有独特生命意义的存在。

2.阅读教学:继承传统,尊重独特规律。

张志公先生指出,“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并认为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离不开“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方法”。我国阅读教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一些传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针对汉语文的特点,体现出汉语文教育的独特规律,值得我们创造性地吸收、运用。

文以载道。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既要学“文”,也要悟“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圣因文而明道”的主张,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也强调了“文所以载道也”的观点。“中国风·母语美”小学阅读教学注重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共鸣,领悟作者心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诵读积累。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方法中,“读”是第一大法。诵读,即高声朗读,自然成诵。我们的汉语具有以意运法、意在笔先、以意役法、以神统形的特性,富有声韵之美、节奏之美、句式之美、情意之美……唯有通过诵读,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中国风·母语美”阅读教学更重视继承这一传统,注重引导儿童诵读,着力启发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揣摩体会,领悟言语作品的意趣韵味,反复诵读,训练语感,引发共鸣,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熟读精思。古人强调多读,并非是糊里糊涂地读,而是倡导读和思相结合,所谓“熟读精思”。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质疑深思、批注感悟、品味涵泳,这是一种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合乎汉语灵活自由、虚实相生、辞约意丰、意在言外的特质,与汉民族具象思维方式十分吻合。“中国风·母语美”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沉潜于语言语境中,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用心品味、虚心涵泳,从而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情感的震荡和心灵的神会。

博览群书。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博览群书,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又一条基本经验。让学生在年少时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能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6至13 岁的儿童处于记忆最佳的黄金期,这个阶段,让儿童博览群书,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风·母语美”语文教育注重儿童阅读,培养学生对书籍的亲近,其实这也就是在培养他们的母语意识。博览群书,不仅是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母语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

3.习作教学:汲取方法,倡导真实写作。

前人认为,学生作文,应从模仿入手。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先模仿,而后再创新,这是学习写作的正确路子。前人还主张“先放后收”,如宋代谢枋就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宕入纯粹。”传统写作教学注重激发兴趣,体验积累,由易到难,以及修辞立诚、学以致用、多作多改等主张,对现今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风·母语美”习作教学倡导记录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学生通过看、听、闻、嗅,了解周边环境,感受自然景象,洞察社会百态。受到触动,产生感悟,最终促进自由表达。此外,在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多写多改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课程研发:聚焦经典,积淀美丽母语。

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与核心。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快餐式”阅读大行其道,再加上部分老师“教语文就是教教材”的观念,一方面导致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母语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情况,“中国风·母语美”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组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与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全面研发微课程群,以此推进母语教育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的研发聚焦“经典母语”,最美的母语就在经典中,经典有种子的力量。除了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甚至富有特色的乡音乡韵、家乡歌谣也被列入课程。每个微课程,所选篇目不多,但必须是“经典中的经典”,或是语言表达上的经典,或是思想价值上的经典。如蒙学微课程,主要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读物以及一些民国老课本中精选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内容;声律对韵微课程,主要从《历代趣味诗词》《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书籍中精选诗谜、颠倒诗(歌)、回文诗、对韵歌等让学生诵读、感悟、积累;还有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等微课程,让学生感受母语的丰富多彩和活泼有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努力汲取古代母语教育的精华,充分吸收当今母语教育改革的成果,找寻最适宜的“乐学”策略,打造一场盛大的“母语狂欢”。乐学策略:多样诵读,做足涵泳工夫;寓教于乐,唤醒激活经典;模仿迁移,感受创编之乐;回归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互联网+,体验更多奇妙;趣味评价,感受成功乐趣;等等。

此外,“中国风·母语美”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组还构建了以下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把美好、经典、优秀的书籍带给学生,使他们获得语言的滋润和精神的拔节;阶梯晨诵课程,每天清晨师生共同邂逅诗歌,感受日子的美好和生命的美妙;母语主题阅读课程,引领儿童穿越母语的丛林,扩大阅读视野,夯实文化根基,让他们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为儿童播下了美丽母语的种子,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涂上了美丽的底色。

猜你喜欢

民族化母语识字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母语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