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8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思维

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胡 芳

郭华教授曾经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它具有引领性、挑战性、主动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懵懂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深度学习非常必要,不仅可以开启心智,提升认知水平,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道德品质同时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开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因为深度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述文本时往往只停留于知识表面,显然这样的教学极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

一、设置挑战性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产生思考的欲望。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主动阅读和研究文本。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立足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激活、唤醒和启迪中提升语文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挑战任务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挑战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可以安排一些梯度任务,层层推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无形中进入深度学习。

在《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充满挑战性任务。比如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谁能够速读文章,为我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我就封其为今天的阅读大王。”学生们在这样的任务下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增强,阅读能力也可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保障后,学生可以很快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来了,谁能找到‘他像一座山’这个句子,并告诉我们,为什么,此时他是怎样的形象?”学生会根据教师的任务,迅速思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挑战性任务是深度阅读的基础。

挑战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教师安排挑战性任务,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设定好挑战任务,也可以根据课堂生成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挑战性情感,在这样的情感下,学生对文本会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堂连续性追问,拓展思维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主要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了思考、解惑的重要性。思考能够使学生获得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品质上的。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培养,因为质疑能力关乎学生的思维能力,规范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连续性的追问,无论是在理解阶段,还是在深入的探究阶段,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大有裨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使思维的发散性得以彰显。所谓深度的思考,也就是深入地提问,细节、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可以去追问,因为在追问中他们的思维广度会提升,文本的育人价值可以凸显出来。

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出发点,设计问题,根据文章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层递性的问题,比如(1)文中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穷人的穷呢?(3)作者对于“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4)他们真的很穷吗?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在层递式的问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都获得提升,因为追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就能随着问题的推进而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追问,作为教师在教授文本过程中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追问的主体也并不一定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自主提出来的问题更加具有探究意义,这样学生主体才真正地获得了思考的能力,通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

三、培养实践性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深度学习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发展不能脱离实践,学生只有在听、说、读、写中才能学好语文,同样,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丰富的语文活动。深度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它具有发展性的特点,故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形成语文素养。

例如在《丁香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文章中共写了四幅丁香图,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来,再从描写角度和丁香的特点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在学生的总结中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让学生懂得丁香的象征意义。“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丁香,那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手法来写一篇文章,写一种你喜欢的花?我相信,在生活中你也会有很多的人生体验,会有很多值得你去描写的事物,写下你的深刻感受吧!”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中,逐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品质。

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很多教师依然拿着那张“旧船票”,唱着“涛声依旧”,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放手交给学生去做,使他们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就。

四、产生批判性态度,提升思想品质

深度学习既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品质与思想品质的形成过程。在文本学习中,只要深入地思考,就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发展,也会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引导学生产生一种批判精神,就会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多一份理性的认知。小学是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审视作品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成效,语文学科的价值也得以彰显。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深度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使其通过语言文字找寻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故事中的人,找寻现实中的人,思维外延就得到了拓展。“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一起来探究一下,廉颇和蔺相如的为人呢?有人说廉颇虽然是将军,但他没有度量,不值得称颂。你是否认同廉颇是个值得称颂的大将军这个说法呢?”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教师引导其采取了批判性的态度,采取了理性化分析人物的策略。学生们都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评判人物,都可以在正能量的指引下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

深度学习中需要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作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质疑,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语文也要应时代之约,充分地展示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在一种自由、快乐、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思维跳跳糖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