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本研修内涵 彰显校本研修特色
2020-12-18曹晶
曹 晶
(解放教育集团艳春校区,吉林长春130000)
校本研修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研修内容,是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研修特色化、特色研修创新化为思路,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备、具有鲜明解放特色的校本研修体系。
一、夯实校本研修之基石,构建校本研修管理文化
为了确保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具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管理措施来构建校本研修管理文化,学校从健全五个研修制度、建立三级研修组织、打造一支温馨和谐团队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生命内驱力,做实、做细、做好校本研修工作。
(一)建立健全五个校本研修制度
1.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周一次行政例会,总结部署周工作,保障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学科组校本研修制度。各学科教师每月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各学年组教师每周进行集中交流学习。
3.校本研修管理制度。学校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把教学研究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结合起来,逐级对教学研修实绩进行评定。这些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及相关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5.研修成果汇编制度。每学期将校本研修的教学案例、公开课教案、反思、各级各类活动等汇总,整理成册,编辑出书,截止到目前,各类汇编20余册。
(二)建立三级校本研修组织网络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建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及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2.校本研修工作小组:由教导处、学科组组长具体负责,成员为各学年组学科组长。
3.校本研修小组:由各学科科组长任校本研修小组组长,学科教师为成员,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开展研修活动。
建立层级的网络管理体系,这样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抓得实、落得实,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约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建设德馨团队,营造校本课程研修和谐氛围
校本研修组织保障、制度约束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因此,打造一支能够发挥教师聚合力的和谐团队至关重要。
1.强德,坚持“三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育德,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培养目标与内容中。
3.寓教于活动,以身健促心健。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活动中,加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二、开发校本研修之途径,构建校本研修教师成长文化
校本研修活动不仅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教研平台,拓宽了学习渠道,而且成为了教师成就事业、终身学习的载体,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九个板块,强师能,构建教师成长文化。
(一)专家引领,指点迷津
专家的参与是校本研修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自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往往能对一线教师起到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作用,是提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邀请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为全体教师作报告,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加快了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汲取和理念的提升。
(二)走进课堂,指导提升
各级领导、各学科教研员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直接指导者、引领者,也是为教师发展提供养料的优质资源,每学期借助他们下基层调研的机会或者邀请他们定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为教师问诊把脉,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指导,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三)走出校门,丰富阅历
利用多种学习的机会,分批选派教师分别到北京、南宁、青海、厦门、深圳等地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优秀教师展示课。通过外出学习,开阔教师们的视野,使每位教师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经验。同时定期派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大学区兄弟学校,与教师们切磋研讨,共同学习,达到共享、共赢、共进,共同发展。
(四)学科研修,多元反思
在学科研修中学校提出要紧紧围绕“一核心两转变三维度”的总体要求,一核心是“秉承解放教育,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两转变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三维度是课标、课程、课堂。
各学科以“一核心两转变三维度”的总体要求开展学科研修活动。
如:语文学科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研究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内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感悟,推动校本研修改革向纵深发展,不仅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不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每个学科教师定期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对前段教育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对学情、教情进行彻底解剖,对后段教学教研工作进行规划、展望,这也是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
(五)主题研修,交流互助
为了确保主题研修高效、实效,促进教师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的成长,在校本研修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某一主题或某一类主题的研究和探讨,使教师的校本研修向纵深发展。如:英语学科“文本再构”、大单元整体设计等主题教研活动;语文低年段口语交际主题研讨活动;数学学科空间与图形单元主题研讨等学科活动。每一次的主题研修,都加强了各学科的教师素养提升和队伍建设。
(六)会课展示,博采众长
在重常规指导、抓主题教研的同时,积极挖掘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集体会课,会课不仅进行集体备课,还要进行上课及集体听评课。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举行主题会课活动。如:语文学科的识字写字探究、群文阅读实践探索等,数学学科计算能力研讨、“数与代数”的主题模块等,外语学科口语交际、课本剧与学科整合等。
(七)精品教研,引领成长
充分发挥省学科带头人、省市区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依托两个市级名师工作室、五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市级优秀学科组的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不仅推动同学科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能够集多方智慧,为校本研修助力。如:省小学美术学科骨干教师高阳老师在大学区教学活动中分享个人的成长经验,她从教师成长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学习心得和美术课例,从实践的角度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成长经验。又如:以“区名师工作室”为依托解放大学区暨解放教育集团教学研讨活动,五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在不同的地点分别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博得了专家、老师们的高度赞誉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八)青蓝工程,携手共赢
为了使教师在思想上进步、理念上提升、业务上前行,形成教师成长梯队,从教师到教学新秀、到区骨干教师、到省市区名教师、到特级教师六级台阶,使每一名教师得以有序培养,建成了“A字型”教师梯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不断地推动教师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师培养的梯队建设中,不同级别的名优骨干教师在青蓝工程结对中,形成四个层面的帮扶结对。
一是区进修学校所有学科教研员均与我校教师结对帮扶,他们和我校名优骨干教师共同承担带徒任务,呈现“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新局面,为青年教师跃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我校名优骨干教师与区内学校(大学区、解放教育集团)同学科的教育同仁结对帮扶。他们之间的结对帮扶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助交流,也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
三是与省内异地姊妹校教师结对帮扶。扩大了师徒结对领域,汲取异地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是学校内的名优骨干教师结对帮扶。
依托青蓝工程,开展一系列师徒结对活动,师傅们深入课堂听徒弟的课,课后与徒弟进行研讨,全力培养教师,促使其不断成长。
(九)一课多研,成果丰硕
尝试多种研修模式,同课异构,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魅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研员和青年教师同上一节课;另一种是学校开展的“同学科分年级同主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讲课教师各有千秋,充分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活动中,不仅检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而且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探究校本研修之广度,构建校本研修研究文化
科研工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策、强校之路,是校本研修广度之载体。多年来我校一直以科研促发展,定期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名师、骨干教师以参与者、引领者、培训者等不同角色参与到研讨活动中来,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交流与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问题与反思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教师们反思自身实践、提高教研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
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紧紧围绕新的教育形势和学校整体工作,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强集团横向发展和学校自身纵深发展,摸索学校科研探究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推广经验的模式,为学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不断丰富学校文化新内涵。
(一)强化理念引领,把握科研方向
1.抓好主导课题引领。
2.做好学校省级科研项目推进。
3.抓好其他参研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强化对学校参研课题的常规管理和推进。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升科研意识
1.教师科研培训基于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需求开展。
2.在课题研究上,通过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加强对教师课题实施的指导,每学期一次,采取小课题交流和课题理论辅导形式。
3.专题式科研辅导,采取科研论坛和理论培训的方式,每学期一次。
(三)强化骨干培养,深化课题研究
大力加强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建立“国家-省-市-区-校”五级科研骨干信息库体系,形成科学、动态的科研骨干管理模式,不断强化教育科研骨干力量。
四、拓宽校本研修之载体,构建校本课程文化
如何通过课程实施将核心素养集于学生一身,拓宽校本研修的载体,构建校本课程文化。我们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发: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实施,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则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尊重并强化其个性化的素养。
(一)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是国家开设的各学科课程,我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培训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强根筑基。
(二)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是对国家基础型课程进行“再生”性开发,在原有的教学材料中挖掘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点,将之转化为具有活力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如:经典传承、启智思维、体艺审美等课程。
(三)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创生”所开发的新课程,如:科技创新、实践之旅、国际交流、育德修行。
五、凸显校本研修之魅力,构建校本研修评价文化
教育评价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校本研修成果的最佳体现,更是凸显校本研修魅力之所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校园为核心,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了精细而亲切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同时,在学业评价上更注重延时评价和免考制的效能。
(一)笃实的教师校本研修考核
为了使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法,把教学研究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和制定出考勤方法、奖惩方法等,并采取分层考核评价的方式,即学校—学科组—个人,逐级对教学研修实绩进行评定,对研修成绩突出的年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精细的学生德育评价
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逐步建立起“分阶段、渐进型、梯次式”的德育评价体系,确定了“三阶段”培养目标:低年段注重学生各种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做可爱的“解放人”;中年段注重学生见识气质的培养,让学生做了不起的“解放人”;高年段注重学生责任品格的培养,让学生做有特质的“解放人”。
(三)富有成效的学生学业评价
评价不仅是激励,更是一种方向。全面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且让评价过程可视化、数据化,让评价的历程成为由全体学生共创生成的一个新的学习场,在学业评价上鼓励教师在及时评价的同时使用延时评价,延时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同时,我校在终结性评价中还制定了免试制度,免试制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学生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六、挖掘校本研修之前瞻力,构建校本研修发展文化
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培育“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小公民是教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姊妹校互访,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合作和对外交流的工作,已经与香港等地区的学校签订了姊妹校协议,并开展了积极有效的互访交流。
(二)千校携手,中美互通
我校在2016年被教育部命名为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同年与美国犹他州的muir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姊妹校。中美两校学生间通过网络写信相互沟通,校长和教师也通过视频会议及互访等方式沟通教育教学方法。
(三)友好城市,教育互进
我校连续三年与长春市友好城市新西兰马斯特顿市教育同仁开展教育交流活动,新西兰教育专家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述新西兰传统文化故事并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同时也与英语教师们进行听评课研讨。通过几年来的教育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外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沟通和教学理念上的提升,同时也加深了友好城市人民之间的友谊。
(四)课程研究,文化互惠
在2016年,学校启动了中国—加拿大数学教育互惠学习研究项目并成为中加教育互惠学习项目成员,与加拿大学校建立姊妹学校,与加拿大教育同仁结为合作伙伴,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建立相关的知识与理解,积极探索两国互惠学习合作的有效模式。
七、结语
开放的学校,开放的教育,必然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的思维,在未来的教育发展长河中定能使教师们登高望远。
总之,校本研修发展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学校的常规教研更加“实”,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更加“热”,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加“高”,学校的科研氛围更加“浓”。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坚信,多元化的校本研修,必将实现学生多彩、教师出彩、家长添彩、学校光彩、世界精彩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