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

2020-12-18王会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政治大学生

周 强,王会平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政治信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人和集体对本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等的高度认同,以此形成的一定的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主要汇集了精神依托、价值导向、凝聚思想和提供精神动力等功能,它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事业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所以他们的政治信仰一旦受到影响将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接触国外主流文化的几率成倍增加,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问题,并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时代探析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意识,帮助他们更加坚定政治信仰,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及成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多表现出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同,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感深厚,政治意志比较坚定,政治价值观良好,他们的政治信仰主流积极、健康和向上。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出现了政治认同削弱、政治情感淡化、政治行为功利化等主要问题。

1.政治认同削弱

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攻击言论的影响,再加上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部分思想需求,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融入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思想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下降。

2.政治情感淡化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内心滋生出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并认为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实现,他们对国家大事缺乏关心,对国家政治和历史缺乏兴趣,导致政治情感逐渐淡化。

3.政治行为功利化

由于受西方“经济人”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经济人”思想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内心滋生出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受到影响,他们的政治行为产生了功利化的特点,如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表现出比较功利的一面,这就是大学生政治行为功利化的主要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受国内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第一,受市场经济负面现象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一些私营、民营和个体户等经济体的出现,导致部分社会财富不断流向个体经济,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不平衡,造成了他们价值观的改变,把对金钱利益的追求视为人生道路最好的选择,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在他们的内心已然成为这个时代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致使他们不再注重自己的政治信仰追求。

第二,受社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影响。在政府机关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腐化,铤而走险,并利用各层关系不断获取权力,然后利用权力不断谋取金钱,追求奢靡的生活,致使社会出现腐败问题,这种现象造成了社会公平正义感缺失、社会伦理道德败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情绪,很多大学生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感到非常气愤,并难以接受,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对党和政府的抵触情绪,甚至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一定的信心,使他们的政治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受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显得比较乏力,导致了教育的实效性不强,致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影响,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我们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政治立场和观点的鲜明性,从而高校教育也就实行显性教育模式,”[2]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理论灌输成为了高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内容枯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始终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多数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仅局限于教材本身,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中,修够学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缺乏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的形成。三是缺少社会实践教育。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更为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致使很多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而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得不到增加,最终使他们对一些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并产生错误的观点,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政治信仰形成。

3.受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从小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大多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历练,社会阅历严重不足,对国外文化思潮、国内政治问题和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产生错误的观点,致使他们的政治认知出现偏差。其次,大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追求个性独立。随着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一些新的事物,并追求个性上的独立,这容易导致他们对当前我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观点等产生一种轻视的态度,喜欢去追求一些国外的和流传于社会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政治观念,影响了他们政治信仰的形成。最后,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张扬。个性张扬是当代大学生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利的一面是能够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而不利的一面则是会导致他们的虚荣心增强,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在穿着方面赶时髦、在生活中处处攀比,当这种个性张扬到一定程度,就会滋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以至于他们的入党动机以及参加政治活动等政治行为表现得比较功利,影响了他们政治信仰的形成。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四个自信”教育

“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要求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理论自信要求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对理论有高度的认同。制度自信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发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文化自信要求大学生珍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拥有这笔宝贵财富而感到自豪,在内心树立起对文化的强大自信。

道路自信教育方面,高校特别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比如在校园网站上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传专栏,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节目和纪录片,把宣传作为主要方式,使大学生的内心建立起强大的道路自信,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理论自信教育方面,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在理论内容灌输的同时,要注重对理论内容的理解,然后引导他们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理论指导实践,逐渐让他们对理论产生绝对的自信。制度自信教育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通过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的理论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制度的优越性,以制度优越性来解释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的内心形成对制度的自信。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构建一个政治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高校要以政治文化宣传为主要方式,在校园环境的衬托下,进行有效的政治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政治信仰教育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政治情感,使他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首先,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4]而崇高政治信仰的形成是建立在政治理论认知和政治认同的基础上的,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尤其要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理解,以我党成立以来的艰辛历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伟大事迹、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成果为理论教育切入点,通过组织讲座和影视学习等活动方式,让大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它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多么强,使大学生能够从内心有所感触,而不断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加坚定自身崇高的政治信仰。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共同理想,所以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把个人理想实现与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联系在一起。因此,高校需要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促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隐性教育。高校在公共课教学中,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把理论灌输作为切入点,再结合隐性教育方式,使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得到一定的强化,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有效促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

(三)加强政治信仰实践教育

第一,扩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覆盖面。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注重政治信仰实践社团对于学生政治信仰实践教育的意义。通过扩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覆盖面,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政治信仰实践社团教学体系中,充分利用实践社团的育人功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形成。其次,加强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建设。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主要以学校、学院、班级为主线设置政治信仰实践社团机构。学校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由各学院层级的政治信仰实践社团选拔出来的学生和有关专家、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全校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工作方向和计划;学院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由学院各班级选拔出来的部分学生和优秀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学校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下达的指示,制定具体的班级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工作计划,并指导班级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的工作;班级层级政治信仰实践社团可以采取“一个班三个辅导员”制度,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由一个辅导员负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工作指示,制定出一个学年的实践计划书,按照计划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分,以此来弥补高校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方面缺少实践的问题,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信仰教育活动。高校应该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信仰教育活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和开展大量的政治信仰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亲自去感受政治生活,让他们明白政治理论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政治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帮助他们融入到政治生活当中。高校对于政治信仰教育活动平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要得到学校各方的有力支持,比如在资金和资源方面,学校每年必须提供足够的款项用于政治信仰教育活动,学校要保障校内有关专家和教师对政治信仰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持,真正把政治信仰教育活动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要求、高标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按照职能的不同分成三个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处和教务处领导下的高素质任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第一,学校党委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本身就是服务于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学校党委的职责就是要把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会议精神和要求,以及本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及时传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使其能够把这些最新的会议精神和要求融入政治信仰教育研究中,及时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高校政治信仰教育,从而更好地引领整个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工作。

第二,人事处和教务处领导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处和教务处需要积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进行配合,按照研究机构的要求不断制定和完善教师队伍素质标准,及时把这些标准融入教师招聘制度、课程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教师福利制度中,通过奖惩手段实现对教师的高效管理,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极高、专业功底深厚的合格教师队伍,使教师在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引领过程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不断发挥高校教师在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

第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他们的作用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最为关键,高校必须保证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要通过定期组织辅导员参与专业培训和政治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政治修养,使其在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时以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

(五)加强高校政治信仰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环境育人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变规律。在政治信仰教育方面,高校要营造一个政治文化浓厚的政治信仰教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通过政治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熏陶,使学生在充满政治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1.政治信仰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环境,政治文化浓厚、舒适、优美和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心情,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高校可以建一个政治文化广场,在广场的四周可以放置一些政治名人的雕像,并加上他们的名言,把整个政治文化广场设计成校园主要的政治文化传播阵地。教学楼的建设风格要体现一定的特点,这种特点要与学校所传承的文化联系起来,既要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也要体现出一定的美感,为高校政治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政治信仰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方面

一是加强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力度。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设立红色文化传播组织和创建红色文化宣传网站等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筛选出一些比较经典的故事,如“孔融让梨”“铁杵磨针”“悬梁刺股”“毛遂自荐”和“愚公移山”等等,把这些经典故事穿插于授课内容中,或设计比较形象的海报张贴于校园里的宣传角落、教室、图书馆、宿舍和食堂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让他们能够以这些传统文化的哲理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升,在政治信仰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注重“三风”的建设。高校要通过准确掌握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时代特征,对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对学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努力维护好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学习,实现学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同时,高校要通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立好标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把师德师风引入到教师的考评制度中,包括职称评定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其他福利制度等,不断激发高校教师竞争师德师风荣誉称号的积极性,并且引导他们向“四有”“三者”“四个引路人”的教师标准靠拢,同时给学生立好行为标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不断提升行政部门职工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业务水平、管理水平,高校有必要定期组织有关培训活动,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岗位、服务、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让行政部门职工的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且在工作上体现出高效、灵活的特点,为高校政治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三、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积极探索政治信仰教育对策,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信仰、有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政治大学生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坚定政治信仰 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根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