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的再定位

2020-12-18张彧彧张青岭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学习者

张彧彧,张青岭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汉语历史悠久,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汉语使用者和使用者中兼通多语者的人数均持续增加。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唯有重视汉语的历时魅力,才能将汉语的面貌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立体、完整地展现出来。以“古代汉语”写成的古代文献中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而将汉语作为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他们也是“中国故事”重要的传播者和阐释者。“现代汉语书面语(甚至口语)中,保留着不少的文言成分。这构成了学生继续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一种障碍”。因此,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很有必要。

一、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习古代汉语是汉语进阶学习的必经之路。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而言,汉语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能力)的提高与古代汉语知识密切相关。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词汇和语法,许多都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因此,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进阶课程,是学习者成为高级汉语人才的必修课程。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之所以会遇到汉语水平提高的瓶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及时补充古代汉语知识,进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难以形成对汉语内在逻辑和使用规律的充分认识。学习古代汉语,可以使学习者从汉语史的角度加深对现代汉语、汉语发展演变规律乃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纵向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解读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古代汉语是理解、融入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用工具。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礼貌用语依然活跃于当代中国的社交领域。例如礼物赠予时常用的“惠存”,问答称呼时常说的“贵姓”“免贵”,信函中常用的“兹定于”“谨定于”“莅临”“敬启者”,以及书信结尾时使用的“祺”“安”“颂”等。这些委婉谦敬的字眼,是社交表达中不可或缺的有效表达。

古代汉语知识是正确识别、理解公共空间各种语言景观的重要途径。来华旅行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将会见到各种楹联、匾额、碑文等语言景观,它们是旅行路上的重要风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要理解这部分语言景观,就需要用到古代汉语、汉字、书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到之处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受公共空间展示立面在格局、尺寸上以及景观设置者宣传意图、公共空间功能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当代语言景观也往往使用简洁浓缩、意涵丰富的古语。若要正确识别、判断各种公共语言景观及其功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是从东晋方剂《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可以说,古文典籍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成为助推近年来我国科研成就的新动力。汉语学习者学习古代汉语,适当了解中医中药方面的术语和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健康观、生命观和生活方式。

(三)古代汉语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有利工具。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古代文化在书写层面的重要载体,记录和体现着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更包含了一些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共性的人类智慧。

汉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理解,如“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谐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准则,“三思而后行”的谦谨持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与远见,等等。这些古语既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亦是对当代中国生活方式与原则的高度概括。而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反映人类离乡母题的诗句,极易引起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共鸣。《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作为人类寻求心灵寄托的‘理想国’,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同样存在,这便是乌托邦”。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破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正确看待文化差异,理解文化现象,减少语用失误,增加得体表达的策略,提高交际效率。

(四)简洁、典雅的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表达力量和审美价值。古代汉语可以带来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意境,更能体现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留有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习近平主席在各类外事活动讲话中引用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这些古代诗词警句言短意深,态度明确,别具美感。

2020年初,在我们举国同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及社会各界捐赠的救援物资包装箱上使用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典雅的古代诗词,铿锵有力,深沉隽永,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引起了两国人民对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真挚回顾。

此外,像“押韵”这种修辞方式能够带来铿锵和谐的美感,它既是古今汉语的常用手法,也是人类诗文创作的共同技巧。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留学生能够在全新的语言环境下再次感受到由语言音响结构的规律性组合而带来的人类语言的韵律之美。

(五)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进行汉学研究、东方研究的必要准备。古代汉语记录着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的方方面面,是国际汉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研究内容。对现代汉学的研究亦无法不与古代汉学互相参照,追根溯源。同时,汉语不仅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在历史上,汉语在整个东方文化圈都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和影响力。因此,古代汉语是深入进行东方研究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手段。缺少通晓古代汉语的人才,已成海外汉学研究和相关学科发展的障碍。对于有志于深入开展汉学研究、东方研究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古代汉语是重要的科研基础。

二、当前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古代汉语课的难度要高于其他以现代汉语语料为学习和研究内容的课程。尽管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的必要性在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这门课常令师生感到为难,师生热情度普遍不高。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输入,轻输出,学用分离。以古汉语词汇、语法的知识性输入为主,缺乏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关系的历时阐释,也缺乏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学业测试以对语言知识点的考察为主,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现代汉语和现实生活相脱节。

(二)“教”与“学”的目标不一致。王力先生指出,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对外汉语教师多将“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和“提高现代汉语水平”作为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然而从学生方面的反馈来看,“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提升个人书面表达的“独特性”与“高级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是学习者学习这门课的重要目的。师生之间的目标差异也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囿于教材体例和文选编排,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此外,古代汉语课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文为中心,以词汇、语法等知识点为重点讲解内容,以朗读、背诵和讲解段落大意为主要流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差。

(四)以“终结性评价”为考核方式,促学促教效果差。目前,对外汉语古代汉语教学多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一两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标准,学生无法通过测试找到自身问题,教师也无法通过测试结果收获有效的教学反馈,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习得成就感和自尊心,以教材原题作为测试题目,辅之以考前的范围圈定与集体复习,这种做法在对外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相当普遍。

三、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再定位

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本科教学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固有教学定位是一门以输入为主的“知识理论型”课程。如前所述,现有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文化关照和实用性考量,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产出机会少,成就感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明确提出,国际汉语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和文化能力四个方面。很显然,现阶段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的关注较充分,对语言技能、策略和文化能力的关注不够。

随着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困惑和不确定性也将随之增加,需要可与其语言知识相匹配的技能、策略和文化能力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和文化适应力。

因此,我们认为,要想打破对外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僵局,就要改变固有的课程定位,重视古代汉语的交际价值和文化内涵,改革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考核方式,在丰富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同时,关照其交际能力的提升,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理解。最终,将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知识理论型”古代汉语课,改革为一门在多元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输出为导向、以输入为促成手段、以文化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的“高级汉语技能课”。

四、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的教改策略

一般而言,理想的教学应包括合理的目标设定、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教学内容、旨在激励学习者参与的促学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古代汉语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诵读为辅,考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中脱离。结合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的整体教学状况及过往教学实践,提炼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策略。

(一)调整课程定位,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遇冷”的原因之一是师生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不甚明确或存在异议,导致学生学习欲望下降并产生畏难情绪。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既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课前期待,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提升留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注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内容的介绍,同时兼顾古代汉语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还应制定与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目标,包括:

输入目标。包括应掌握词汇的数量、类别及其含义,新语法点的数量及用法,篇章理解和翻译。

输出目标。即由本单元学习的古代汉语知识向现代汉语表达的转化与应用。

文化呈现目标。即介绍与阐释相关文化知识,讲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当代价值与认识变迁。

以徐宗才、李文《古代汉语》上册第十课《董永》为例。该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应包括:

学生在这一教学单元应该掌握的古汉语词汇的数量(64个)、类别(实词和虚词)及其含义,应掌握的新的语法点的数量(3个)及内容,包括疑问代词的前宾语(如“何能”)、名词作状语(如“鹿车载”“道逢”)。

本教学单元中的“古语今用”情况(如“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中连词“以”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以防”“以便”“以待”“以求”等;现代汉语表达中常常使用的“囊括”、“席卷”、“面授”等词汇都体现着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特点)。

学生在本教学单元应了解的文化知识。以“卖身葬父”为中心,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以“董永和七仙女”为中心,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如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点,适时介绍包括中国古代度量单位(“织缣百匹”)、家庭分工(男耕女织)、丧葬制度(“行三年丧毕”)等文化内容。同时应当利用相关的影音资料和媒体报道,为学生讲解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当代价值与认识变迁。

(二)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该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时空维度上缺乏灵活性,学生参与度低,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指导及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的整体思考。离开了良好的互动,古代汉语课极易演变为枯燥的“一言堂”,成为学生被动输入的课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事实上,学习者在古代汉语课堂利用移动设备和线上资源应对听课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已是普遍的课堂行为,教师也常利用多种媒介手段辅助教学。师生在课堂上借助线上资源的零散行为使古代汉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有了可行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每一教学单元细划为若干子任务(包括汉字学习、作者及作品介绍、朗读、词汇和语法学习、语篇赏析、古语今用、文化解读、知识操练等),在线上线下分别发布,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线下指导的有效性。由于古代汉语课的新知识比例较高,初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输入一定量的古代汉语知识,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动机、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再开始引入线上板块。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也应以线上资源为辅助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在课堂上利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资源,有助于知识的流通以及新知识点的触发和相互启迪。在这种氛围下,师生都是课堂的组织者。

(三)重视导入环节,丰富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促进对古代汉语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和理解古代文献的知识准备和情感准备,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单元的学习要点,循序渐进地探索新知,同时获得发现新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分散在文本中的细节可以被整合和总结,从而帮助学习者发展元认知和相关技能”。

例如在《董永》一课中,“永行三年丧毕”的“毕”是词汇表中新出现的词语。而实际上,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毕”表示“完成、完结”的用法与学生熟悉的“毕业”的“毕”用法一致。“遂与之俱”的“俱”表示“在一起”,这一用法也和年轻人熟悉的“俱乐部”的“俱”一致。

除传统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倡导古代汉语课的“创作型学习法”。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创作表演任务,包括结合古代文献(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笑话、聊斋故事等)的戏剧性表演、现代文改写及专题PPT制作等。表演类任务的展示可在线下进行,其他写作类任务成果的展示可根据情况选择线上展示或线下宣读。

(四)选择实用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所谓实用性,指的是教学内容要包含足够数量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语法,这些是阅读古书的必备知识;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包括一定数量沿用至今且使用频率不低的语言知识,即所谓“古语今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古代汉语教学促进学习者现代汉语水平提高的关键。

所谓趣味性,指的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精神,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不囿于现有教材,注重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减轻古代汉语的厚重感、疏离感。现有古代汉语教材(以徐、李版教材为例)主要包括对词语的展示、对新语法点的解释以及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习题,讲解与操练相结合,体例清晰合理。但总体而言存在着实用而不够有趣的问题。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整、增删课文和习题。

以徐、李教材第一课《寓言故事》“郑人买履”为例,短短61字,包括了介词短语后置(“试之以足”)、宾语前置(“宁信度,无自信也”)、以语音变化来改变词性的曲折变化(“宁心度”的“度”,读为dù,名词,意为尺码;读为duó,动词,意思是测量)、常用词“之”的两种不同用法(做代词和动词)和“而”的三种不同用法(表示顺承、转折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以及“遂”“及”“其”“也”“曰”等常用词汇。就语言知识而言,包括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语法,其中“而”“度”“置”等词的多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常用,是一篇实用的课文。就内容而言,“郑人买履”的故事简短有趣,在疏通文意之后,成语“郑人买履”以及近义成语“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都易于理解和掌握。

再如,教材第十一课《<论语>九则》中“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劝学名言,既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极为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困境,深受学生喜爱。《论语》不仅在语言上典范优雅,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大量常用词;也满足了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兴趣。

此外,我国近年出品的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好诗词》等,也可以用来增强古代汉语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促学评价机制

1.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诊断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学习各阶段的习得状态进行判断,诊断方式为课前测试性诊断和线上线下即时诊断两种。

“形成性评价”要求师生共同、充分参与,即时分析、反馈和调整教与学的流程、进度,使教学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单元教学前布置学习任务,公布教学重点、作业形式和课时安排,对教材中没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提点,给出任务完成的线索和指导性建议。评价内容包括朗读、词汇、语法操练、翻译课文、文化理解等。建立学习者档案袋,系统、连续地搜集、分析阶段性学习成果,实现促学目的。

“终结性评价”的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考核必修知识的掌握及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改变以教材原题作为测试题目,辅之以考前的范围圈定与集体复习的考察方式。具体来说,考核内容应该包括:

第一,教材知识点。包括词语释义、古代汉语语法、课文大意及对重点句段的理解等基本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考察可以帮助师生查缺补漏。

第二,古语今用扩展。以教材知识点作为核心,向现代汉语常用表达方面拓展,着重考察学生对实用性表达的掌握情况。

第三,课外附加题。也应紧密围绕教材知识点,选取课内未讲授过的篇章或题型进行考核,以检验在无准备情况下学生能否利用已有古代汉语知识理解新的语篇并解答相关问题,也能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到底是机械记忆还是真正的理解、吸收。

2.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以多种反馈模式全面促学。以自愿或抽签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互助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任务成果,提出疑问,分享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对各阶段学习态度、成就进行教师评价、组员互评以及学习者自评。

五、结语

在“汉语热”和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谈“古代汉语”色变的状况有了改变的基础和条件。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重要原因。而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都仰赖古代汉语的记述,“古代汉语”在当代生活中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学习古代汉语,既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又是汉语学习者进入汉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师生共同协商,互相促进,以实用性、趣味性作为基础,以足够的参与度和多元的学习模式作为手段,对外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学习者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