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特色的儿童成长乐园的建构
2020-12-18匡彩云
□匡彩云
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创办于1937年,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小学。多年来,学校以生态教育为办学特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引领学校发展之路。在 “教育新生态,奠基幸福人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以学生的生态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基于生态特色的儿童成长乐园,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儿童都热爱生命,每一个生命都生态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创意生活,努力培养出 “慧学习、乐生活、有担当、勇创新”的兴小少年。
一、绿养童心:营造一种生态文化氛围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趋向,理应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主流文化。学校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文化空间为载体,以生态团队文化为保障,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推进生态乐园建设,让绿色生态氛围滋养童心。
我们精心打造以 “一轴、两园、三廊”为中心的生态文化空间。一轴——学校主入口内的生态大道及生态广场,我们通过 “我与小树共成长”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大校园绿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并内化为生态素养。两园——中庭水景园和生态种植园,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探究和体验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三廊——学校三层教学楼的走廊,根据学校对生态特色课程的研究,分别建成水、空气、森林等生态走廊展示区,将学生主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以静态和动态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走廊也成为一道流动的生态风景线。另外,我们还对三层回字形走廊进行了精心布置:一层是二十四节气歌,以农历时间为线索,让学生与大自然对话,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楼是呈现扬中地域特色的芦、柳、竹、鱼文化,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三楼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录,目的是让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共处。
此外,每个班级的教室外墙设置了 “绿娃秀场”展示牌,展示每个班自主选择的生态特色作品;每个班教室走廊设置生态植物角,学生自主养护植物,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及生长特点,撰写观察日记;教室内结合学校生态教育特色,设置环保角、变废为宝角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所有学生的作品都有展示的区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
生态的物型环境会让学生身心愉悦,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让学生充满安全感、信任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我们还积极推进三项举措营造和谐生态的团队文化:设计 “班级名片”,明确班级愿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推进小组合作,建立共赢机制,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生态氛围;组建志愿团队,制定生态规章,鼓励孩子关爱彼此,抱团成长。
二、绿融童心:打造一个生态体验中心
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结合学校的整体建筑规划布局以及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遵循学生个体生态位的发展趋势,我们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学校内外生态特色资源,建立以生态教育馆、数字化种植园、雨水循环系统、专题体验区、生态实践基地为主的生态体验中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让绿色生态理念融进每一个孩子心灵。
生态教育馆:含有生态地球、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三个主题展馆,运用声光影电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学生系统了解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同时,还提供河豚踩吧、垃圾分类、汽车尾气排放、浇灌智慧树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环保行动。
数字化种植园:采用云技术实现种植基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存储,实时监控并记录植物的环境状态和生长情况,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探究和体验环境,使植物种植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活动,以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生态素养。
雨水循环系统:通过毛刷、活性炭等组成的净化系统净化收集的雨水,流入校园中庭的水池中,用于动物养殖和植被灌溉,开展“小雨滴旅行记”专题研究,带领学生实地查看、了解雨水循环系统的构造和使用,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能力。
专题体验区:根据各种不同的生态教育课程设置专题体验区,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变废为宝室、科学探究室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区内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体验不同的乐趣。
生态实践基地:除了有效利用校内生态资源,我们还不断拓展校外实践空间,主要包括长江渔文化生态园、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仙人掌园、园博园、扬州生态茱萸湾等。通过参观、研学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自己的生命力,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并落实在学生的生态行为中。
三、绿润童心:构建一个生态课程体系
围绕 “慧学习、乐生活、有担当、勇创新”这四个 “兴小绿娃”的培养目标,我们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为原则,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发生态课程体系,呈现生态位的发展序列。这一系列课程包括生态基础课程、生态生活课程、生态发展课程,让核心素养在生态课程的实施中落地生根,积淀生命力,提升生态素养,让每一颗童心得到生态的滋养和润泽。
(一)生态基础课程
目前,学校利用现有的生态教育馆,开发走进生态馆课程。将生态馆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表,每周安排两节课作为保障,我们遵循定时间、定班级、定主题的三定原则,要求各班级在生态馆展开生态知识储备学习,充分利用生态馆资源,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生态知识,在体验中提升学生生态素养。关于走进生态馆课程,我们努力践行三个一:编写一本 《走进生态馆》校本教材,将生态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重组,分散到各个年级;每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网上生态馆,将生态馆课程内容在校园网上呈现,实现数字化的生态馆。让学生在家里也能走进生态馆,进行后续学习研究,通过 “小手牵大手”,带动家长一起学习。
(二)生态生活课程
结合地域特色,我们设置了水文化研究课程、河豚文化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等乡土主题研究课程,这些课程分年段安排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另外还通过生态种植节、生态悦读节、生态艺术节、生态体育节、生态科创节等主题节,帮助学生加深生态体验,收获成长自信。我们遵循全员参与原则,开设变废为宝等创意生活课程,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艺术改造,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将生态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在此过程中,学校积极建立实践、体验、创新于一体的生态资源群,组织学生前往本市的长江渔文化生态园、自来水厂、园博园、滨江公园,市外的丹阳石刻园、溧阳红森林公园、扬州茱萸湾、红杉体育场等地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提升了实践能力和生态素养。
(三)生态发展课程
此课程系列包括创新微课程和生态主题整合课程。一是创新微课程。我们按年级围绕生态主题确定了研究的子主题,由学生全员参与,各年级每月围绕研究主题,通过实验、问卷、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创新研究,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收获。比如,我们五年级研究的是水主题,在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参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以 “明天我们还有水喝吗?”为主题开展辩论赛,从而让节水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二是生态主题整合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资源,找到与生态相关的主题,对知识进行提炼、重组和拓展,将生态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机融合,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比如,我们对一年级新生入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打破常规时空限制,整体设计了绿娃看校园、绿娃认数字、绿娃研种子等9个主题,所有科任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全部参与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各种组合形式带领孩子们进行学习、探究、体验、分享,小朋友们不仅在主题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同时也迅速适应了小学学习生活,爱上了兴小这个大家庭。
四、绿满童心:探索一套生态评价机制
为了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学校进一步优化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套生态评价机制。
评价内容生态化。重点把生态资源开发和相关活动作为评价的内容,通过评选生态种植小营员、优秀生态馆讲解员、小小植物学家;开展了 “小绿娃”系列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才艺展示,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特别自信阳光,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我们六年级从今年开始尝试进行生态毕业论文的答辩,两个班学生分成七个小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研究,最后以PPT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我们邀请专家、校长、老师、学生组成评审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提问、点评,学生受益颇多。
评价标准多元化。将德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有机融合,设计了 《绿娃成长之旅》手册及集星争章记录表;设置美德星、美体星、智慧星、环保星、自主管理星 “五星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评价方式立体化。采用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立体、多样的评价。利用 “绿娃成长周记”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结合绿娃成长手册的使用,班级、年级、校级层层推选、层层表彰,每周给优秀学生颁发表扬信,并且定期邀请优秀学生代表与校长共进午餐。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让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成为最美的自己。
绿之兴小,幸福的栖居。我们所有兴小教育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关于兴小绿色的梦——这是一所“生态教育” 特色的学校,这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和谐生态的氛围,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