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应具备的四种思维
2020-12-18刘凤彪
□刘凤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为践行好这个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每一位校长都需要不断提升能力素养,强化师德担当,争做新时代的教育家型校长。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德的时代担当是对教育家型校长的基本要求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名好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规定,一次比一次详尽,一次比一次具体。与此同时,师德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历史上,我国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不同时期对教师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建设思想,至今闪烁着治学、育人等方面的智慧光芒。卷帙浩繁的典籍史册、经典著作以及社会公序良俗,也都包含着对教师行业标准和具体言行的规范与约束。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众说纷纭,对教师专业化的解释千差万别,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著述林林总总,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指向都是为了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也制定了越来越清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师发展的政策规定。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标准体系建设、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但多数学者都是从西方能力本位出发,围绕能力至上的专业价值观、能力中心的专业形成观、能力主线的专业实践观,探讨专业能力发展,而对专业精神给予的关注相对较弱。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自人类社会活动出现教育以来,教师就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职业的分类,师范教育的出现,则进一步奠定了教师职业化的基础。但无论如何,仅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专业精神。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教师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其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其人格魅力和专业精神。如果说,教书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那么育人则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来实现。
表面看,专业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程度、认真程度、热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专业能力的发挥和提升。但由于专业精神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下形成的,所以又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从而通过其日常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和模仿。所以,专业精神的塑造和锤炼,更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 “好老师”“大先生”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所以,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责的基础。
“师者,人之模范也。”高尚的师德是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如果说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遵循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是合格教师的话,那么优秀教师则有着强大的自律精神和不竭的前进动力,时刻以教育家精神和人格魅力实现职责所托、使命所系,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不可或缺的四种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前所未有的职业变迁与调整,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特别需要努力去挖掘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暖度,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满足高质量育人需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新时代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历史思维。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而这对于思维的实际运用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低头办教育,不能闭门办教育,要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清醒地认识这个时代,必须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这个时代。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学习我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要在历史学习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体会、揣摩这些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历史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也蕴含着做人的哲理。我们还要挖掘学校的历史、家乡的历史,宣传学校的历史、家乡的历史,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还要让学生学习单位的历史,引导和教育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集体,进而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
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的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凝聚起前进的磅礴伟力。这个联系过程,就引发了我们第二个思维,即政治思维。
第二,政治思维。历史思维的结果就是政治思维。清晰的历史思维,让我们认清时代;清醒的政治思维,让我们适应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培养的未来一代,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勇于担责、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高尚品德和不忘初心、志向高远、常怀感恩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学校在教授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基本生产生活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精神培养和人格养成,高度关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实践者。
一百年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机械的教育,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成为良善的公民。这种精神陶冶,其实就是人格培养,是世界观的培养。
只有知识、技能,等于一条腿走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飞不高、走不远。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要求有政治思维,要求对社会、国家负责。
在政治思维之上,我们就有了坚定的政治定力,就有了政治辨别力,就知道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就有了我们自己的责任。这就是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具有的第三个思维。
第三,责任思维。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崇高的责任感是国人永远的自觉。浙江大学有个著名的竺可桢 “两问”,这是当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讲的: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这 “两问”对学生、对老师都很有启迪。我们要以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到心中有责、自觉履责、主动担责,做到牺牲小我、无私忘我、成就大我。担当担责的前提不仅要有意识,还要有能力,而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正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终身要求。这也就要求校长必须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实现从本领恐慌到本领自觉的跨越,树立能力自信,提升履职水平,从而实现既当政治家、又当教育家的能力基础。
能够看到并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一个人哲学上的成熟;能够主动承担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一个人道德上的自觉;而有能力完成好、落实好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则是一种无上的荣光。《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校长重任在肩,必然遇事不可轻视、不可大意、不可乱为。有了责任思维,也就自然不会率性而为,就会主动树立辩证思维。也就是说,凡事不能率性而为,要三思而行,要有第四个思维:辩证思维。
第四,辩证思维。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问题不机械、不片面,遇事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多问为什么,是一种政治成熟的表现。
树立辩证思维,要求我们教育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要有耐心、耐力,要做到持之以恒。“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只要我们坚定志向,坚持学习,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就能主动担责,反过来说这也是讲政治,最终自然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传承者。可见,这几个思维形成了一个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校长综合管理水平的闭环。它们是递进的,是贯通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人有所仰望、有所追求向往,源于内心的使命感,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动力之源。历史思维、政治思维、责任思维、辩证思维的贯通,体现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家国情怀,检验着我们怎样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人是道德的主体。只有外界的规则约束和源自内心的自觉自律达到和谐统一,师德建设才会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在这四个思维指导下,高尚的师德使源于内心的驱动力更有效、更持久,成为提升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为涵育教育家精神、滋养教育家人格魅力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所以,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传播思想、锤炼精神、塑造人格,最终实现 “学以成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也因此成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教育的这一根本问题决定着教育的方向性。如何办教育,遵循什么样的方针办教育,其实就是回答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为教育涂抹上了鲜亮的政治色彩。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对此必须有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拥有最系统、最发达、最科学的人才培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奠定最基础的能力水平。通过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按照特定的教学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学校教育提供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展进步。
今天,我们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各条战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都将成为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生的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和他们的长辈一样,走向社会后都将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并自觉地以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着、推动着全社会的发展。由于每一个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奠定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或者说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决定着其全面发展的水平和方向。而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关系。所以,若能通过现代教育给他们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进行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能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可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都显得意义非凡。教育,让我们每个人都更为独特,更为伟大,也更为有力地促进和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今天所处的历史坐标上,有了这样的思维、站位和气魄,有了这样的境界、格局和胸怀,就是新时代合格的教育家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