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串”导学
2020-12-18浙江诸暨市暨阳街道大侣小学钱小平
浙江诸暨市暨阳街道大侣小学 钱小平
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直呈现在“低阶思维”状态中,相关的表现多为思维较为浅显、结构性不强、不会利用条件进行变通等。“低阶思维”的形成同教师采用枯燥乏味与机械化的锻炼加识记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模式,就必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串”进行导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框架建立,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方式。
一、“问题串”建立的意义
“问题串”顾名思义就是指围绕着数学知识开展的探究性目标,依据数学内容而进行的逻辑关系与学生逻辑思维结构建立,设计出序列问题,即问题群、问题链等。“问题串”的合理运用可以有助于营造思维场景,同时把反思、批判等高阶思维元素融入其中,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类比、归纳、演绎,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与创造能力。因此,也可以说“问题串”是发挥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帮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问题串”的设计可以将问题把握在一个有效的坡度上,并将问题间的关联性、匹配度融合成一个整体,进而形成一个递进式、并列式及总分式体系。因此,“问题串”的建立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并且还有助于发挥出学生问题求解的能力与思维决策能力。
二、高阶思维与“问题串”教学的优势
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可以分为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处于低阶状态中,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会比较浅显且不容易变通。而导致这样的数学低阶思维模式的固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机械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因此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串”进行导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同时也可以采用活学活用的方式来优化自身的学习技巧。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已然开启了全新的改革。为此,合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的学习时,要对数学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发现与理解过程,对数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继而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而“问题串”的教学手段则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可以合理地从教学内容出发,以全方位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并且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穿插进一定的关联性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阶思维中小学数学“问题串”导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采用通常的教学手段,难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合理运用设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出现能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建立解决问题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问题串”教学通过数学问题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学生通过“问题串”的教学方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也更为牢靠,对以后数学学习也会产生正面的迁移作用。同时,在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积极利用“问题串”建立教学场景
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有效地准备相关问题,将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不对”“是不是”“可以不可以”等简单的问句剔除掉,将数学知识的本质直接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将问题采用更有层次感、可扩张、可持续的方式来进一步发挥出数学知识的相关意义。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采用“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等“问题串”对学生进行数学探究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并合理运用一位数除法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等到知识构架建立后,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说明思路。”“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以此来进行知识点的预设,从而引导学生对除法知识进行深刻理解,继而用“问题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看得见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更多“带得走的学习能力”。
(二)采用“问题串”构建思维平台支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采用“问题串”进行知识结构的搭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而这个所谓的“问题串”就是要采用难度适当,具备一定思维梯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研究兴趣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不少数学教师在这方面会出现目标不正确、偏离主题、导向力度不够、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合理采用正确的“问题串”来建立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平台。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一些较为特殊的加法算式计算:“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于多少?”“认真听课加积极参与等于什么?”“老师加全班同学等于多少?”……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看课外活动情境图,同时询问学生,怎样才能让整个数据看起来清晰明了?并拿出事先建立好的单式统计表,询问学生:“同学们,哪个活动是男女生都喜欢的啊?”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咦,怎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原来刚才男生表还没看清楚啊!)那你们希望老师把这两张表格怎么放就能一眼看出来呢?”以此深化学生对于复式统计表知识的理解。可见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已经逐步建立,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严谨。
“问题串”是有效发展小学阶段学生高阶思维模式的关键性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问题串”的设计可以将每一个问题间的联系度与匹配度进行一个融合,确保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而从形式角度出发,“问题串”也可以分为递进式、并列式与总分式等,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缜密性与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