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为进
——借助有效提问推动语文课堂教学

2020-12-18江苏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冯天昊周玲妹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目标探究思维

江苏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 冯天昊 周玲妹

教学的本质是借助课堂对话来实现传授知识和教学相长的目标。而提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交流,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提问有助于教师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更改教学策略,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下。现如今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师过多关注教学手段的多样运用,而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出现提问烦琐、质量低下等情况,所以研究提问的策略迫在眉睫。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1.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偏移

提问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问题内容要有导向性。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一旦提问随意,会使实际情况偏离教学设想。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问:“大家在家看电视吗?看过电视剧《小兵张嘎》吗?”此时学生一听到是电视剧,纷纷讨论起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原本设计问题的意图是借大家熟知的小兵张嘎,从而引向本课主人公小英雄雨来,可是不合时宜地提到了“电视剧”,适得其反,学生开始漫无边际地想象,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移。

2.问题过于烦琐冗长,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必须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注意问题设计的精妙,提问言简意赅。可有时课堂上教师急于解决教学重难点,将几个问题连续发问,学生一下子不知所措,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不能参与讨论,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问题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思维深度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习惯性提问:“你们说对不对啊?”“大家听懂了吗?”……这类提问与课堂教学内容并不相关,只是教师的口头禅,没有思考的价值。习惯性提问会让教学语言冗长,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机械式的回答让学生思维产生懈怠,一堂课下来学无所获。

二、有效提问的定义及优化策略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及重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获得问题的正确解决途径。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来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来实现。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提问”的分级制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从低到高的6个层次,而提问根据这6个层次也可分成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探究类问题、创新类问题和评价类问题。问题从易到难,学生拾级而上,不断突破以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抓住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提问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要因材施教,培养个体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要想提升问题的有效性,必须将问题分级,依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寻找相应的提问策略。

1.求真求实,对症下药——记忆类问题

记忆类问题是帮助学生识记语文基础知识的问题。在提问时主要考查学生字音、字形、字义等。教师提问必须做到求真求实,根据学情“对症下药”,不走过场。在生字教学时,就存在这样的误区——结构复杂的字容易写错,由此会提出一些“假问题”。如“你们觉得哪个生字特别难写”,教师就列举一些结构复杂的字讲解。问题的指向就变成了哪些生字是结构复杂的。但日常教学中学生有时候并不是字形结构记不住,而是在某一个笔画上出错。只要转变问题的指向“你们认为哪些生字笔画需要注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研究本班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真实地提问。

2.层层分解,步步深入——理解类问题

理解类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而提出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某个人物性格特点等。例如,教学一篇较长文章时,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属于无效提问。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步一步引导、概括的思维过程。所以可以将问题分解成“能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吗”“试着把每个自然段大意连起来说说”“能够再简要地概括吗”。通过分解问题,一步步接近目标,从而发挥提问的最大效能。

3.训练扎实,目标明确——应用类问题

应用类问题指学习了某篇文章,理解了文章主题,掌握了某个写作技巧,明白了某个道理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技能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提升应用类问题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年段与教学目标,然后再指导训练。以修改习作为例,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主要是指语句不通顺、语义不明确、用词不恰当或是存在错别字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始终要明确目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扎扎实实,使学生通过适当训练,内化成自身能力。

4.求新求异,深刻启迪——探究类问题

探究类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认真钻研文本,从而提高探究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夏日绝句》一诗,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诗人为什么要去怀念秦末的项羽呢?大多数学生知道李清照想要赞美项羽。当然也有学生联想到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是想要借古讽今。学生之间的思维互相启发,激发他们更加认真、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大幅度地提升问题的思考价值。

5.创造情境,打破定式——创新类问题

创新性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设计的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丰富的想象,从而提出一些新颖的答案。想要提高这一类问题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创设好情境。语文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创设情境将语文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产生共鸣。此外,设置问题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追求刻板的正确答案,学生想象力会受到限制。

6.追根究底,鼓励褒奖——评价类问题

评价性问题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文本内容设计的问题,主要让学生对同学的朗读、发言做出评判,或者对文本中的人物做出评价。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在提问时不能只问“好不好”“对不对”,要追根究底,多鼓励多褒奖。当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可问:“你觉得他说得好吗?好在哪里?说说你的见解。”评价时用上“你说得真好,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既全面评价了前一位学生的发言,探究其好的原因,又表扬了后一位学生的想法,激发后者的评价欲望,评价有了积极的效果。

三、有效提问注意事项

1.抓住提问时机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力一次连续集中时间为15~30分钟,可见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语文课要抓住时间节点进行提问。首先是刚上课时,此时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也是快速激发求知心理的最佳时机。记忆类、理解类问题较为简单,学生上手快,如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会充满信心。其次是20~25分钟,这是注意力衰退的时间。此时课程上升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时期,应用、探究类问题不仅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解决学生心目中的困惑,更能延长注意持续时间,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是在尾声阶段,借助创新、评价类问题进行思维拓展、知识的总结,既能及时反馈,又能培养思维深度,一举两得。

2.丰富提问形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的双边活动,所以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提问形式,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向教师提问、同学间互相提问等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做到“一问多得”,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准绳。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从提升问题的有效性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问为进,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目标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