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生活 助力阅读

2020-12-18浙江龙游县西门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苏轼文本生命

浙江龙游县西门小学 吴 洁

“联系生活实际”类问题大致可分为:根据主旨联系生活进行理解的迁移理解型问题、根据内容联系生活进行举例的经验例证型问题和根据材料联系生活进行阐述的观点阐述型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开展阅读在统编版教材中册册渗透,题型也在作业卷中频频出现,学生却一再失分。笔者审视自身教学,借三方策略,架起阅读与生活的桥梁,实现两者有效对接。

策略一:于见微知著中迁移理解

如笔者开发执教的《向生命致敬》课程片段:

师:这种顽强不屈的生命,你还在哪里见过?(生纷纷摇头)

师:不,你们见过!虽然我们不曾去过高原,不曾见到这棵胡杨,但生活中,这样的生命处处存在。

(课件呈现图片:校园的蜡梅,角落里的西瓜苗……)

师:它们肯定存在于你的生活中。(生纷纷举手讲述)

师:这些不曾被你留意的生命,此时因什么让你震撼?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小区的那株广玉兰,车轮碾过,土壤贫瘠,它不屈不挠,年年绽放。经受住环境的考验,才能成就自己的价值,生命因坚持而精彩!

生:楼下水果店老板身体残疾,曾让我很瞧不起,现在,我很惭愧,他的自强不息令我敬佩!

生: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也了不起。像我们班的魏明月,每天为我们分饭分菜,毫无怨言,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

(一)打通壁垒,联结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认知受环境、年龄、经验所限,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齐齐摇头并非没有见过,而是见过的事物与此不能等同关联,这便需要我们打通认知的壁垒。笔者用“虽然我们不曾去过高原,不曾见过这棵胡杨,但是,生活中处处存在这样的生命”这句话,将遥远的文本与真实的生活拉近,利用媒介架起桥梁,将校园蜡梅、角落瓜苗等常见事物纳入视野。由此及彼,生活中的事物涌现心头,生活所见漫入脑海。壁垒一旦被打通,生活一旦被联结,认知必定被拓展,学生的理解才能更具广度与深度!

(二)重重叩问,思考生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此例子怎么让学生举一反三?还需叩问、反思生活。类似“这些不曾被你留意的生命,此时却因什么让你震撼”的重重叩问,让学生意识到唯有留心思考,才能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而“你又明白了什么”这类问题则带领学生回归、领悟主题。学生在文本和生活中走一来回,思维度得到拓展。

策略二:于广开言路中经验例证

特级教师也异常重视联系生活,如王崧舟老师教学《桃花心木》片段:

师:怎样才能读懂“不确定”,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联系生活实际。

师:太好了,她说?你们把这个方法给忘了,非常好的方法。她不是说要让我们面对不确定的生活吗?当然要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照着这个建议来研究“不确定”……

师:所有的悬念都把我们引到这里——不确定。现在我们再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件你生活中不确定的事。

生:和妈妈打球,输赢不确定。

生:挤公交车不确定挤不挤到座位。

师:哦,这是你的,想不想听一听林清玄的?

出示:玄奘出生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师:这件事发生在玄奘几岁的时候,跟你们一样的年纪。在你们可以和父母撒娇,玩乐游戏的时候,他却只能?假设同样的不确定发生在各位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滋味?(难受、悲伤)

师:不确定有时意味着难受,可能意味着痛苦,意味着不敢想象。刚才联系课文的时候,有同学说不确定就是意味着没有规律,意味着“有时有时”,那远远不够,这是字面的,现在我们联系了生活,真切感受到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生陆续说挫折、苦难、失败……)

(一)因势入导,意识为先

联系生活实际是语文学习的有效路径,它不仅是一种阅读意识,更是一种有效策略,理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王崧舟老师就用“怎样读懂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关注方法,并不吝表扬,再三强调。如果课堂能这样时时渗透、意识为先,学生便能由无意到有意,从无措到有法。而今,统编版教材课后就留有诸多“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类的思考题,我们将之夯实扎根,何愁学生不入乎其内!

(二)创设情境,复燃经验

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语言的本质在于联结生活,在于应用。”一次次联结应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延伸,语言的张力在扩展。学生起初将“不确定”当成打球输赢、挤占车位等浅层理解,通过创设有效情境,链接玄奘生活场景,用诸如“跟你们一样的年纪……同样的不确定发生在各位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滋味”来复燃学生生活经验。学生恍然意识到“不确定”并非打球输赢,是真真切切的可怜与苦难,是突如其来的挫折与贫穷。

策略三:于有的放矢中阐述观点

如笔者开发执教的《走近东坡》课程片段:

师:两周的学习,我们不仅积累了苏轼的诸多诗文,更目睹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同学曾以他幸运还是不幸进行了讨论,今天咱们把它搬到课堂,你怎么看待?注意有理有据。(学生组团讨论)

生:苏轼才华横溢,本来一颗丹心图报国,可是祸起乌台诗案,一贬再贬,曾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感叹内心的悲惨,他是不幸的。

生:从政治的角度看,他是不幸的,壮志难酬,并不像王安石那样受到重用。但对老百姓来说,是幸运的,他造福杭州百姓,灭蝗治河,疏浚西湖,让贫民能够温饱,还留下东坡肉(笑)。

师:能辩证地看待问题,非常好。

生:从文学上看,正因为政治上不走运,他才有更多时间投入文学,才会有这些旷世诗篇,还有在书画上,成就也非常高,他既不幸却也幸运。

师:多角度解读让人看待问题更全面。苏轼之不幸,乃黄惠儋百姓之大幸,政治之不幸,乃文学艺术之大幸。那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苏轼这样的遭遇,你会一蹶不振吗?

生:我不敢保证,但我会努力强大自己的内心。

生:我会咬牙挺过去,就像《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虽然每一天都很糟糕,只要熬过去,最好的风景就在前方。

生:我想起科比,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成功,他说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师: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但是,内心的强大远胜过外表的浮华,不管未来遭遇什么,记得洛杉矶凌晨四点钟、记得《当幸福来敲门》中的chris,记得今天讨论的苏轼。(出示《定风波》,集体诵读)

(一)消除定式,言之有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想得深。标准答案会让学生的思维屯于一角,我们应力除这种思维的定式,很多问题相对于对错,更应看重言之有理。苏轼的幸或不幸,重在引导学生引用材料论证观点,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可依;组团交流,互提互改,让表达清晰有序,让解读更加多元,提升格局。有文本时用好文本,没有文本就创设文本,创设话题消除定式,让能力在锤炼中不断提升!

(二)引领思辨,烛照己身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学习诗词,了解人生,再到评论其幸与不幸,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也是对辩证思维的培养提升。了解愈深,愈会心生敬佩,对其作品愈有亲近之意。如上片段,在言之有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苏轼一生的大讨论,也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辩证思考、全面客观评价的过程。学生还自主购买《苏东坡传》,研究其作品和人生经历的关联,观点碰撞、兴味盎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习也能更好地烛照己身,“如果你遇到这般遭遇,会一蹶不振吗?”由作品到诗人,由他人映照自己,在千万文字中擦亮自己的灵魂,强大自己的内心!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撑起“生活”的篙,让语文的课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猜你喜欢

苏轼文本生命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善如流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