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阅读教学下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2020-12-18金军华
■金军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学生自身的体验为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与不断争论的动态过程,使学生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最终能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以“权威”自居,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排斥学生体验的差异性;有些教师用多媒体画面、录音朗读或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代替了学生亲身的语文实践;有些教师一味引导学生向设定的情感目标靠拢,而没有触及作者的灵魂深处,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肤浅化;有些教师设计了课堂表演来提高阅读质量,但表演或偏离了课文内容,或背离了教学目标……如何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避免以上失误?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体验式语文学习的价值?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体验式阅读教学下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做一些探讨。
一、真实性
体验式语文学习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课堂。在这里,没有虚假的公开课排练,没有为了出彩而进行的表演;有的是纯净的心灵、淳朴的行为、纯粹的教学。师生流露的是真性情、真思想、真感悟。
《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笔者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教这一课,为的是等一场能“纯净灵魂”的秋雨,让学生们都能“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在一场如期而至的秋雨中,笔者带领学生欣赏了朱自清、余光中、刘湛秋笔下的不同风格的雨,体悟了各位作者的独特意趣和情怀。课间,笔者让学生三三两两地撑着伞,徜徉在秋雨中的校园,听听,看看,闻闻,尝尝,然后带着真实的体验,写一篇题为《秋雨中的校园》的诗歌或散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写出了真实的感悟:
若是想真正体会秋雨的高邈与深远,需离开吵闹的教学区,来到偏僻一些的竹林中。花朵嬉闹着,竹子交谈着,鸟雀歌唱着……淅淅沥沥的雨滴,便是最好的见证。再往深处走,是一汪湖泊。芦苇荡起身子,鱼虾成对嬉戏。偶尔有两只鸟雀追逐着,滑过了湖面。远处的灵岩山与天平山,此时也挂上了朦胧的帘幕……
二、活动性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达到“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有了最深刻的领悟,教师也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在品读赛龙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对学生提出要求:“把你认为用得特别准确的动词加上着重号,并在旁边写上阅读感受。”有一名学生提出“桨手每人持一只短桨”中的“持”字用得特别准确,笔者预感到这是一个深入体验文本的学习点,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这个词好在哪里?
生:“持”字能体现桨手拿桨时的具体部位。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手持”的情景?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战士手持钢枪。
师:很好。“持”字除了表现手放的部位,还有什么意味?你能不能做个“持”的动作?
(生演示双手紧握的姿势,众生跟着模仿。)
师:从刚才的模仿动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持”字还体现了桨手握桨时的力度,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桨手们在龙舟竞赛时奋力划桨的姿态。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大组,分别扮演四条龙舟上的桨手、鼓手、挥旗手等角色,在模拟相应动作的过程中,品析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龙舟竞赛的激烈。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终达成了深入体验文本的目的。
三、情境性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内在情感,并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在教学《石壕吏》时,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老师其实一直有个疑问——这首诗的题目虽然叫“石壕吏”,但通篇写石壕吏的文字很少,写老妇的文字却很多。如果我们将《石壕吏》拍成电视剧,是否仍旧用原来的诗题做剧名?是否将剧名改为“石壕民”或“石壕妇”更合适?
生:我觉得为了让剧名贴合内容,应该改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是由“石壕吏”而起,不宜换名。
……
师:好,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写石壕吏的有哪几句。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师:诗句后面有没有进一步写石壕吏的活动?
生:没有。
师:那么,老妇向谁“致词”?
生:吏。
师:是不是老妇主动说的?
生:不是。
师:其实,大家可以想象这些情境——石壕吏是如何搜查,如何盘问,如何抓走老妇的?老妇又是如何诉说,如何啼哭,如何哀求的?
(教师点拨,众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生:虽然诗中写老妇居多,但无一处不是通过老妇间接写石壕吏的凶狠蛮横,所以片名还是尊重原著,仍旧叫“石壕吏”比较好。
师:言之有理。既然大家达成了共识,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从文中选几句话,为它们设计一组镜头。另外,我们还可以为“独与老翁别”这个镜头设计一段“画外音”。在天明的时候,诗人与老翁话别,心里肯定有许多想法。同学们可以把他想的内容用“画外音”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假设我们来拍电视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剧名,以及想象具体的情节画面,深刻领悟了诗人的表现手法。同时,对于《石壕吏》中饱含的忧国忧民之情,笔者没有简单直白地将其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为镜头增加画外音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情感参与、内心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主动地内化课文语言,提升了思想认识,智慧得以生成,精神得以启迪。
四、情感性
体验式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如春雨润物一般,轻细无声、不露痕迹地润泽学生的情感,在心心相通、情情相融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启学生的智慧。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用富含情感的语言,寻找恰当的情感接触点和情感联系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情感和文本情感的对接、沟通。在品析《再别康桥》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时,学生对“金柳”这一意象没有特别的感觉。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品析关键词句,寻找与文本的情感接触点:
师:柳树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杨柳依依,婀娜多姿,姿态很美。
师:柳树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这里为什么说是“金柳”?
生:夕阳的余晖为柳树涂上了一层金色。
师:“金玉良言”“黄金岁月”“金色年华”等词语里的“金”字,都含有珍贵的意思。以此类推,“金柳”还有没有其他含义?
生:“金柳”隐含的意思是——康河边的柳树,在诗人心中像金子般珍贵。
师:诗人使用了一个比喻,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你们见过新娘吗?为什么诗人不把“金柳”比作少女,而比作新娘?
生:因为做新娘是一个少女最美、最幸福的时刻。
师:“河畔的金柳”跟大道旁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生:河畔的柳树因水的灵动、澄澈,而被赋予了清新、富有灵性的美。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供的答案基本都是经过笔者的启发、引导,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后产生的。学生如果仅仅用眼睛浏览课文,是很难真正进入文本的语言环境的。有些文字看似普通,实则内蕴深厚。教师需要找好接触点,带领学生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文本中只可意会的内容,并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达到“情情相融”。
以上是笔者关于体验式语文学习课堂的一些粗浅看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是有必要的,但并非每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这么做。学生是否及如何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灵活处理。总之,真正构建体验式语文学习课堂,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