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球类,生长课程
2020-12-18王向红
文 王向红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载体,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要素。当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时,更能激发幼儿去探索和学习。近年来,我园在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课程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一、理性审视
(一)基于“社会环境”之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将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以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满足 “幼儿心理”之本
幼儿对于球类的喜欢,可以说从蹒跚学步就开始了。开展球类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而且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幼儿体质。
(三)顺应“本地资源”之势
我园周围有多家不同规模的皮球厂、乒乓球厂、羽毛球厂,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与幼儿园毗邻的小学特色体育运动为排球,开展球类活动,能够与小学进行有效衔接。
二、实践探索
(一)资源开发讲“多元”
每个学期,教师都会组织幼儿参观皮球厂、羽毛球厂、乒乓球厂,让幼儿对各种球的生产过程有直观的感受。我们还发动教师、家长集思广益,利用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自制“球宝宝”。家长们收集包装带,编制镂空的球;将稻草搓成麻绳后卷成球;用人造革、布料的边角料缝制球……这些自制的形状各异、材质多样、轻重不同的球,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二)环境创设潜“渗透”
教师在幼儿园的围墙上用喷绘的方式制作了大型关于球类运动的壁画;在楼梯旁放置了幼儿玩球时的照片;在走廊两边让幼儿画自己喜欢的球星。在班级环境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布置。在小班布置了“每周一球”,向幼儿介绍各种球;在中班布置了“每周一星”,向幼儿介绍知名的球星;在大班布置了“每周一讯”,向幼儿介绍本周球赛等。我园还因地制宜地创设了球类活动专用室——“球宝宝创意空间”,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球。
(三)资源利用巧“设计”
1.一球多玩
在组织球类活动时,教师鼓励幼儿去发现和创造各种玩法。例如,双手交替拍球、胯下滚球、夹球走、互抛互接球、原地转球、身体绕球、比谁抛得远、双脚夹球跳、顶球走等。对于幼儿创编的新玩法,教师都会及时予以肯定,并向其他幼儿和班级进行推广。
2.多物组合
虽然球有很多玩法,但是时间一长,幼儿渐渐失去了兴趣。于是,辅助材料走进了教师的视野。以投篮为例,教师设计了高低不同的自制固定篮筐、伸缩篮筐、自由调节篮筐、自制移动篮筐等,活动一段时间后,教师又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经常组织幼儿开展比赛,增强挑战性,让幼儿保持新鲜感。
三、诗意追求
资源既是课程形成的前提,又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保障。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实践创造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球类活动,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求。
(一)资源开发,相随共往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和教师必须重视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个性潜力,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二)发展为本,牵引共行
课程资源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利用,才能真正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因此,教师应以幼儿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能适应不同幼儿发展需求的策略,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三)多元价值,幸福共生
球类活动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它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也能提升幼儿的认知、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