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8谭道巧
文 谭道巧
混龄游戏是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认为,不同年龄间幼儿相互交往才有助于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作为同龄游戏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我园致力于混龄游戏的研究与开展,通过“大带小”的游戏模式,培养幼儿的爱心与责任感,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混龄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为幼儿创设交往空间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而游戏是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混龄游戏有利于不同年龄群体的融合,能将幼儿引入更高层次的交往状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社会性也能得到有效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混龄游戏,小龄幼儿向哥哥姐姐学习各种技能,大龄幼儿学会了主动关心、照顾小龄幼儿。
(二)帮助幼儿解开交往的矛盾
刚开展混龄游戏时,幼儿在交往中不断出现各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不仅在认知、能力、经验方面存在差异,还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沟通技巧。因此,教师要通过混龄游戏,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交往经验,指导幼儿用协商、交换、轮流玩等方式解决产生的矛盾,如让小龄幼儿对大龄幼儿说:“哥哥姐姐,你们帮帮我吧!”引导大龄幼儿说:“弟弟妹妹们,你们会了吗?我来帮帮你!”这些话语看似简单,却能让人容易接受,从而降低矛盾的发生率。
二、混龄游戏有助于幼儿学会谦让
《孔融让梨》是一则经典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礼让他人。幼儿园也引导幼儿互相合作、谦让,但效果甚微。混龄游戏是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大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验的增长,会有主动谦让小龄幼儿的意识,小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也会悄悄出现谦让行为。混龄游戏将谦让、分享、解决问题等有益行为融入其中,使幼儿主动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一味地谦让,会造成幼儿心理的失衡。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竞争和谦让之间掌握平衡,让幼儿正确掌握谦让的方法。
三、混龄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容易让幼儿变得自私、任性,缺乏分享、合作意识,更没有责任感和集体感。而在混龄游戏中,大龄幼儿需要扮演两种角色:老师和玩伴。尤其是“老师”的角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他们会以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产生保护小龄幼儿的意识。如每次游戏结束后,大龄幼儿都会主动整理体积大且复杂的游戏材料,而小龄幼儿则帮助大领幼儿运送玩具材料。材料整理好后,大龄幼儿会检查游戏场地、材料整理情况,帮助小龄幼儿整理衣物,并将他们送回各自的班级。在混龄游戏中,幼儿充分提升了责任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四、混龄游戏有助于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它是一种发生在幼儿身上较为常见的社会性行为,是幼儿个体正在向社会化发展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混龄游戏中,小龄幼儿时常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但大龄幼儿很少出现这种行为,且小龄幼儿有这种行为时,大龄幼儿很少会反击,一般会去寻求教师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大龄幼儿对小龄幼儿会自然产生一种保护欲和责任意识。小龄幼儿在得到大龄幼儿的呵护和帮助后,也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还发现,许多大龄幼儿喜欢拥抱小龄幼儿,语言亲切温柔,能给予小龄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长期处于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幼儿的攻击意识会慢慢减弱,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