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游戏化歌唱活动初探
2020-12-18文龚敏
文 龚 敏
“游戏化歌唱活动”自提出以来,在许卓娅教授的引领下,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流程,即:讲故事(时间1 分钟以内,涵盖歌词大意、关键要点、陌生词语)→倾听歌曲(适宜的范唱遍数为5 遍,帮助幼儿形成清晰的歌曲旋律印象)→完整学唱(反思评价,理清词曲关系,并努力完善歌唱)→适宜挑战(巩固练习,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歌唱能力,更能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如何在游戏化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值得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设有“任务”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坚持与专注的品质
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坚持与专注品质的重要时期,但仅仅依靠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我们需要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与专注。为此,我们可以在游戏化歌唱活动中创设有“任务”的游戏情境,从而培养幼儿坚持与专注的品质。
(一)提问中有“任务”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游戏化歌唱活动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应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的提问应从“设问”转向“设疑”,即由原来的“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转化为“听一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第一种问题属于一般疑问,所引起的互动较为低效,因为幼儿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听”来满足教师的期待,或者说,幼儿是在“被想听”,其动机不完全出于自主意愿。第二种问题是典型的特殊疑问,幼儿在倾听歌曲后方能回答,幼儿倾听的动机是“要知道”,相比第一种更强烈。
在每一次的范唱前教师应提出“任务”,要求幼儿有目的地主动倾听。另外,教师在提出“任务”时应力求准确、清晰,让幼儿能够迅速明白教师需要他们做什么。繁杂的问题只会让幼儿疲惫,甚至造成混乱。
(二)游戏中有“任务”
游戏中有“任务”是指持续不断地创设游戏挑战,让幼儿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游戏成就感。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成为幼儿的高级玩伴,循序渐进地提出层级明晰的玩法,使得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获得游戏的快乐以及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在“我想玩,我要玩,我还要玩”的学习状态中倾听、学唱、表演、创编歌曲,促使其学习兴致持续高涨。
例如,歌曲《青蛙打鼓》中创设的游戏任务有:1.第二遍范唱后,请幼儿创编青蛙打鼓的动作,重点练习双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头、肩膀、膝盖等)做打鼓动作,帮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2.第三遍至第五遍范唱中,教师开展“点兵点将”游戏,由教师来找不爱护乐器的“青蛙”,找到“青蛙”后带领幼儿学说对话:“青蛙是谁呀?你是那只不爱护乐器的小青蛙吗?”引导幼儿初步产生保护乐器的意识。3.学唱环节中,邀请幼儿找不爱护乐器的“青蛙”。4.由配班教师扮演青蛙王国的优秀“演奏家”,敲打胸前的铃鼓,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倾听,感知、学习衬词部分的节奏。
二、创设有“趣味”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想象与创造
我们强调要让幼儿利用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在游戏化的歌唱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有“趣味”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喜欢玩并愿意参与,在猜测、推理、发现中学会学习。
(一)游戏中有“秘密”
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去探秘,这不仅能吸引幼儿的关注,更能引发幼儿的思考,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小老鼠捉迷藏”的范唱环节中,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创设了智力游戏——猜尾巴。当教师每次唱到歌曲的最后一句“猜一猜呀它是谁,它是谁?”中的最后一个字“谁”时,就用一只手迅速指向大屏幕,这时屏幕中便会出现一条尾巴,幼儿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仔细观察并猜测尾巴的主人。他们能将大脑中的已有经验进行重组,根据尾巴的颜色、形态、长短、粗细等外形特征进行分析和推测,形成新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游戏中有“意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若游戏的内容一成不变,难免会让幼儿兴趣大减。因此,当幼儿能够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时,游戏就要“更新升级”了。这时,突发“意外”的游戏情节则能给幼儿带来惊喜,重新燃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例如,在中班歌唱活动“小兔和狼”中,教师将歌曲结尾的歌词“哎呀,狼来了!”改成“哎呀,谁来了?”通过在歌曲唱完后出现不同的动物,丰富游戏内容。一开始,教师为了避免幼儿产生紧张心理,出示了小猫玩偶,幼儿大胆创编出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如飞吻、问好等。当幼儿形成思维定式后,突然出现了“狼”,幼儿们的情绪立刻紧张起来。接下来,再让幼儿自己来扮演动物,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学小动物的叫声;有的学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幼儿在“意外”的情境中有了期待,学习的动机不再依赖于外在的调控,而是有了内在的需求。
三、创设有“疑问”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反思与解释
我们希望幼儿能够学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已有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即能够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反思,有的幼儿则要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反思;有的幼儿善于从一次经验中获得反思,有的幼儿则要从多次经验中获得反思。因此,在游戏化歌唱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有“疑问”的游戏情境,有效地将幼儿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帮助每一位幼儿“记得起”“说得清”,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给予幼儿客观具体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成功感”常常来自外在的标准和内心的感受,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幼儿的评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状态,甚至影响他们的发展水平。在游戏化歌唱活动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给予客观具体的评价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常听到教师对幼儿做出的肯定评价是:“你唱得真好听!真棒!”“你创编的动作真标准!”“你这样做很正确!真能干!”然而,幼儿唱歌具体好在哪里?创编的动作还需要怎样改进?对此,教师和幼儿都很模糊,久而久之,幼儿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为此,教师的评价要有依据,描述要具体直观,如“你能把歌曲完整地唱出来!”“你创编的打鼓动作是两只手一起拍膝盖,非常好!”……让幼儿有正确、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学会反思与表达。
(二)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涉及两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品质:自我觉错与自我纠错,这两个品质在一切学习活动中都应该时时被唤醒。游戏化歌唱活动并不是全程都在嬉戏,在幼儿倾听五遍的基础上,教师便要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反思评价环节中,教师问:“这首歌你们唱的时候有困难吗?”答案通常有两种:第一,没有困难。当幼儿评价自己唱得好时,教师要思考:是真的没有问题,还是幼儿意识不到问题?如果是前者,教师可以予以积极的鼓励;如果是后者,要及时让幼儿意识到问题所在。教师可以“示弱”,将“难点”的前一句唱出来,然后问:“我不知道后面怎么唱了,你们能帮帮我吗?”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形成更加客观而准确的评价。第二,有困难。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幼儿敢于承认自己唱得不够好的勇气,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接下来要追问:“你觉得哪里有困难?”引导幼儿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切不可急于唱给幼儿听,应让幼儿自己说出“请老师或同伴帮忙”,并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我们要努力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力和机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坚持性,鼓励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创造。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智慧,那么游戏化歌唱活动的组织则需要教师具有多元的教学智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为游戏化歌唱活动注入更多的精彩,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