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深度解读,助力科学教学目标达成
2020-12-17王春雷
王春雷
摘 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优化改进都基于教学目标,只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解读,正确把握,才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科学教学;教学活动
以“做一个钟摆”为例,我设计的初稿完全是遵照课本设计的,将本课的最终教学核心目标确定为:做一个钟摆。课本分为两个大部分:(1)摆长怎样影响摆动的次数;(2)做一个“钟摆”。前一个部分是第二个部分的活动基础,只有知道了“摆长怎样影响摆的次数”才能知道怎样“做一个钟摆”。课本上第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部分,实验一:摆的快慢与木条的(或塑料棒)长度有什么关系,这个实验学生将得到这样的结论:摆绳长度一样时,摆锤的长度越长摆得越慢,摆锤的长度越短摆得越快。学生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长度有关,而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锤无关。这样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接着课本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有无金属圆片15秒内摆动次数比较”,这个实验学生会得到结论:加金属圆片的钟摆摆得更慢。完成了这两个实验学生有了困惑,但是困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稀里糊涂做了书上的第三个实验“铁片在木条上、中、下三个位置时摆动快慢的比较”,做了这个实验,学生发现圆片位置越低,摆动得越慢。这样在做一个钟摆的活动中学生依据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基本知道通过调整圆片的位置可以做成一个想要的钟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做一个钟摆的方法。反观教师用书上本课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2)对钟摆不断调整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3)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细心观察与测量的重要性。(2)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通过调查发现:以上两个科学概念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一课所学的知识上: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得越慢,摆绳越短摆动得越快,本课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
经过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我发现:第6课“摆的研究”的教学目标中的“摆绳长度”在第7课“做一个钟摆”中已经变成了“摆长”。这两者显然有很大区别,摆长实际上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显然“摆长”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但这又是本课必须突破的难点,而“重心”是学生没有深入学习的知识点。尽管“重心”还没有学过,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接触,也有利于重心的体验。
为了突破以上难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课程开始前的热身活动,安排学生看了《蹬桌》这个利用重心的杂技,参与用一只手顶起一根长木条和一根短木条的活动。学生发现只有把手放在木条的中间才能用一根手指头顶起木条,事实上这个中间对应的就是木条的重心。这样学生在老师再次讲解重心时,就不会显得摸不着头脑了。重心理解了,再进行课本的第一个实验。用游戏环节的一长一短两根木条来做摆锤长度不同的摆,学生发现短的摆动快,因为绳长长度一样,而上节课学过,与摆锤重量无关。所以这里只能是与摆锤的长度有关,摆锤的长度不同,重心的位置就不同。而重心指的就是游戏中木条的中心。老师用一张幻灯片展示摆长就是固定点到重心的距离,学生马上就能清楚明白。同时,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发现木条越长重心越低,摆动越慢,木条短,重心高摆动快。但是还不是太确定。接着设计了第二组实验,用相同长度的线悬挂相同长度PVC板做的条状钟摆,然后在钟摆上加上圆形磁铁。改变磁铁的位置观察摆动速度的变化,这次为了使数据的规律更明显,将书本上设计的上、中、下三個位置改变的实验改为上、下两个位置的改变。这组实验完成后,两个位置数据相差较大,规律很明显。证明了第一个实验的猜测:摆动的速度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至此科学概念才真正得以领会。第二部分做一个“钟摆”,为了让学生能更充分地思考和实验,我将实验要求改为挑战活动:利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做一个30秒钟摆动30次的钟摆。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的经验,通过改变磁铁的位置来改变重心位置,从而改变摆长来实现做一个本实验要求的钟摆的目标。部分学生甚至能利用上个实验所得的数据估测第一个实验应该将磁铁放在何处以减少实验的次数。结果大多数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做成想要的钟摆。教学目标也真正达成了。
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把握整个知识板块的目标为前提,结合整个章节的前后知识结构,在充分研究学情的情况下进行仔细解读合理设计,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更有高效。
参考文献:
江美华.探析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参考,2016.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