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对于《古代服饰》的翻译探究

2020-12-17李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沈周

李月

摘 要 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不同的读者进行一次作品的再创造。《古代服饰》一书由沈周编著,并同时完成了中文及英文译文的撰写。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记录和梳理。文章将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浅析作者在翻译《古代服饰》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协调原语与目的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的。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古代服饰 沈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1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认为,传统的翻译理论在研究翻译文学,探讨原、译文关系时会忽略许多影响翻译的其他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对于翻译文学的研究是片面的。针对这种状况,埃文-佐哈尔借鉴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以求改变当时文学和翻译研究的落后状况。于是《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1987年出版,这是佐哈尔从1970开始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最终汇总成的论文集。在这个论文集中佐哈尔初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专业术语。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是一个系统,译者应该将翻译过程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而不应该局限于单个文化现象,把翻译活动视作独立的个体。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基础之上,不仅将翻译研究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大,还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翻译多元准则和诸多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语言等各种社会符号进行了较为深入且有益的研究与探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类社会符号都可以视为系统,且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交织堆叠的现象。这些系统是分等级的,有些系统比较强势处于中心位置,有些系统则处于边缘位置,但这个等级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也是可变的,要视文学系统、社会发展等情况决定。当翻译处于中心地位,原来的文学系统处于弱势地位时,翻译应采用异化翻译,使译文尽量的接近原文风格。与此相反,当原来的文学系统居于中心地位,翻译文学占据边缘地位的时候,译者多倾向于向文学系统中已存在的模式靠近,引导作者去接近目标读者,使译文更具本土特色,语言风格更接近目标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翻译。

2多元系统理论在《古代服饰》中的应用

《古代服饰》是《“中国红”系列丛书》一百个专题中的一个,由沈周编著,中英文对照并结合图解,对中国传统服饰根据服装的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梳理和介绍,本书作者主要使用的翻译为归化翻译,使不同国家的读者也能品味中国文化之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语序翻译

因为中西方思维体系的不同,由此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上存在着差别。对于英语而言,句子一般主谓机制突出,主次分明,但结构复杂,夹杂许多从句短语用来修饰主体,就好像大树一般,主干上生长出许多枝干,因此英文句式也被称为“树式”结构;而汉语则完全相反,句子不存在主干结构,而是“主题+述题”,且省略较多,呈“竹式”结构。在作者沈周的译文中,没有完全按照中文句式的顺序翻译,而是调整成了符合西方人阅读习惯的句式。

比如原文中介绍补子的文字:“补子是明清官服上的纹样图案,源于绣抱,一般用金线或彩丝绣织成,分为禽、兽两类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用来区分官员的身份等级。”在译文中,作者在进行翻译时将原文语句打散,重新排列进行翻译,呈现出如下译文。

“Buzi, originated from the embroidered gown, was the pattern on the official dres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oven by golden thread or colored yam, it fell into two categories, that is, the patterns of fowls for the civil officials and the pattern of beasts for the military officials to distinguish their positions.Buziwas mostly in square shape attached one piece to fore breast and back of the gown respectively. ”

2.2名詞解释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许多有关服饰的名词也是根据制作工艺、所选面料、制作图案、形状款式而特殊命名的。作者沈周在翻译这些特有词汇的时候,除了直接以拼音的形式进行翻译,还在后面给出了其词语的相关解释,使目标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特有的词汇。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1:原文中在介绍、解释天子祭服上十二章纹中的“宗彝”时,在译文中对“宗彝”一词的本意和用途进行了解释。

原文:“宗彝:祭器图纹,通常左右各一个,形成一对,器物表面常以虎、蜼为图饰(相传虎威猛而蜼智孝),取其忠孝之意。”

译文:“Zongyi(drinking vessel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and ancestors) They are usually shown as a pair, one is on the left the other is on the right. The designs on the drinking vessels are the tiger and golden hair monkey meaning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

例2:原文在介绍满族女子发式时出现了“如意”一词,“如意”在我国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到了清朝,俨然成为了供皇家贵族赏玩的珍宝。作者译文中对其进行了解释。

原文:“满族女子的发式变化较多,典型发式有两把头、如意头、架子头、旗髻等。”

译文:“Manchu hairstyles were diverse such as doubleBatou, Ruyi(an S-shaped ornamental object symbolizing good luck),Jiazibun and Manchu bun. ”

例3:原文中介绍古人画眉所用的材料时提到了“螺黛”一词。螺黛是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在古代女子用其画眉。作者在翻译时也注意了这个词语的解释。

原文:“至隋朝时,因隋炀帝喜好长眉,从波斯进口大批昂贵的螺黛,日供五斛仍不能满足后宫的需要,迎来画眉史上的一个高潮。”

译文:“A large quantity of expensive Luo Dai (a kind of brows painting material in dark green) imported from Persia. ”

2.3年代換算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自此以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或以朝代统称某一个政权时期。而西方则是以耶稣诞生的日期为界限,将年代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古代服饰》中出现所有朝代,作者在翻译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转换,给出了每个朝代对应的西方时间。比如商周时期对应为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1600B.C.-256B.C.)、汉代对应为Han Dynasty (206B.C.-220A.D.)、宋代对应为Song Dynasty (960-1279)等等。这样便于外国读者更好的进行时间上的对应。

3总结

我国古代服饰品类繁多且复杂,《古代服饰》一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内外的读者了解中国服饰,这也是作者在翻译中所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的原因之一。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也不难理解,中国的文学系统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后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确立并且趋于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这时的文学系统中,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译文风格偏向目的语,以便译文的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服饰。虽然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但他使翻译的研究范围更加全面,也推动了翻译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New York: Rout ledge,1995.

[2] 沈周.古代服饰[M].黄山书社,2012.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04):21-27.

[4] 赵德全.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99-103.

[5] 范德瑞.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5):595-596.

猜你喜欢

沈周
明 沈周 仿子久富春山居图卷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对牛弹琴
沈周的“粗沈”画风和书法取法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沈周油画作品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沈周山水画赏析
真正的轻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