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医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研究

2020-12-17胡以仁易法银何清湖*严暄暄丁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认同中医药

胡以仁 易法银 何清湖* 严暄暄 丁颖

摘 要 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阵地,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文章首先通过系列数据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认同情况,然后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可通过提高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坚持“受众本位”、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开展效果评价等途径,走多元化、特色化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传播道路,提高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认同度。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医药 孔子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认可,而跨文化认同则是建立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之上,个体对外来文化或者文化群体的理解和认可。跨文化认同超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消融了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弥合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中医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以人为本,调和致中”的内涵与核心价值。海外的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载体,是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阵地,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1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认同情况

中医药以其临床有效性造福全人类,并作为一种富有哲思的民族医学在世界多元医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医药以医疗开道,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目前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已先后在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机构近 700 家。

2中医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现状与问题

自从2004 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到目前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跨越式的发展态势不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也主动顺应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

孔子学院总部负责管理、协调与评价中外方大学与孔子学院的相关工作与事项,为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孔子学院抹上了一层“官方色彩”。孔子学院在众多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中独树一帜, 已成为特殊的跨文化传播者。“一带一路”为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众多孔子学院都开展了太极、中医等课程和丰富多彩的中医药体验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2.1传播者来源丰富,专业性不足

笔者通过整理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公布的国家公派出国教师和志愿者岗位的申请条件发现,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岗位一般要求文科背景,专业来源丰富,对语言和汉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并未对申请者的中医药专业领域文化做出明确要求。也就是说,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们可能并没有中医药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也无怪乎通过数据分析,在2016年仅有17.3%的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药课程,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研讨、体验等活动,82.7%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这也说明全球孔子学院讲中医、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工作还大有可为。

要实现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价值目标,孔子学院的传播者应通晓汉语、外语、中医技术语言三种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异域文化、中医药专业领域文化三种场域文化,同时具备语言操控、文化传播、中医领悟三种能力,因此,今后在选拔和培养国家公派出国教师和志愿者在专业性方面可逐步提高要求。

2.2传播内容重实用技术,轻系统理论

中医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病患的慢病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可以防“未病”,还可治“已病”,其独特疗效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对于海外市场而言,疗效便是中医药跨文化认同的根本。由于中医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体系相差甚远,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传播多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汤药、成药、敷贴、熏洗、药膳等临床调治方法为主要呈现形式和内容,“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中医药文化精髓有待深入挖掘。

目前全球78个国家已有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课程,受到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一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如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与伦敦南岸大学社会关怀學院合作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为本校中医学专业开设中医临床汉语等中医特色课程,美国奥古斯塔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将中医学、经络腧穴学等课程植入该校学分课程体系等,其余非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开展的如食疗、太极、武术等中医药相关的教学、文化活动则主要停留在养生保健层面上,言之尚浅。这种零散碎片式传播不利于规模化和系统化,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有限。

2.3传播渠道多样,方式有待创新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近年来孔子学院总部不断抢抓机遇,快速布局,13所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应运而生,将中医药文化连点成线、由点及面向全世界推广,其中:亚洲6所,欧洲5所,美洲1所,大洋洲1所(见下表)。这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围绕着“中医药”打造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利用其丰富的国内合作院校教育资源,辐射并带动整个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这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以中医教育为抓手,在中医养生、针灸推拿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外中医药体验馆,举办中医药讲座、比赛、沙龙等,结合食疗、按摩、太极拳等纷繁多样的人文体验活动,让目的国人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中医药文化。中医孔子学院大都开展“中医+旅游”赴华短期培训或是寒暑期“汉语言及中医药文化体验与研修班”,学员们通过短期游学,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以及中医按摩、中医推拿、拔火罐等特色课程,有机会参观医院中药房与中医药企业,考察中医药药材产地,通过亲身体会增强学员们的中医药跨文化认同。不足之处在于短期内高速发展的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上目前仍多采用“以我为主”,尚不能满足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受众的多元化中医药学习需求,其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2.4传播效果两极化,评估机制有待健全

传播内容和效果相互影响。因传播内容重实用,轻理论,故普通民众对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于针灸和极经典的少数几个概念(如阴阳、气)。海外中医教育对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每一个培养成熟的孔子学院学员都是一颗适于在当地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种子”,可以衍生为一个传播中心。大众媒体对中医药的报导内容和效果喜忧参半,正负面报道都有,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专业的评估研究。目前各地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健全。有些孔子学院文化课程、讲座及文化活动结束之后会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传播的效果进行简单后测调查,但没有长期的调查机制。也有些孔子学院甚至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工作。

3建立孔子学院在地的中医药文化认同价值

3.1提高传播者的传播能力

传播者收集、制作和交流信息,控制传播内容,采用传播媒介,分析与选择传播受众,制定传播策略,乃至把控最终传播效果,是传播的起点和中心。传播者的传播能力涵盖沟通、整合、创新等多个方面。

当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遭遇海外多元文化冲击时,带有一层“官方色彩”的孔子学院传播者须牢固树立中医药文化主体意识,与海外媒体和受众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沟通,跨行业整合资源,形成“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之合力,创作出有烙印的孔子学院品牌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在海外传播“中医好声音”。孔子学院总部派出前可对中方院长、志愿者教师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如中医临床知识课程、传统中医疗法体验、中医养生保健讲座等,为其赴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提高传播能力。

3.2针对受众文化做差异化传播

孔子学院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必须因文化差异而进行差异传播。在针对某国或某群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要尊重各国国情,切实考虑当地现有生活方式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因地、因人、因时制定传播内容和方式(如个体化养生方案、具文化适应性的传媒方案等)。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差异化传播从宏观规划、把控的顶层设计到微观实施等,建議孔子学院总部设立研究专项寻求理论指导,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挖掘中医药在各国传播的文化基础,增强文化认同,克服文化隔阂。

3.3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发利用传播媒介

中医药跨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医药治病医学领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文化差异的问题,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用“中医+”思维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开拓创新,多元整合各种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和行业的学科资源以实现突破发展。

一方面,孔子学院总部需承担起制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和各部门资源协调的职责,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权威机构,重点梳理和规范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发挥整体效应;另一方面,各孔子学院要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所在国的风土人情和医药特点基础之上,创新中医药传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线上 + 线下”混合式立体传播网络,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提高孔子学院在地的中医药文化认同。

3.4尝试开展效果评价工作

在孔子学院传播中医药文化过程中,组织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质量评估,依靠管理方、教师、学生的责任制共同体作用力,激发孔子学院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对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极具重要意义。可由孔子学院总部牵头,成立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中医药工作联盟,聘请富有海外经历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领域的专家、孔子学院优秀中方院长等担任联盟成员,对各地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的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进行交叉评估和评定;建立孔子学院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管理者基于评估数据,不断改进、调整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教学和管理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春雨润物,久久为功。文化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渗入异域文化之中,凝聚价值共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真正“走进”海外民众心里,有赖于国际社会对中医药实用技术、中医药理论,特别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孔子学院如何从语言、哲学等层面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国际语言文化体系,提高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认同度,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工作,本文作为尝试之一,提出孔子学院应提高传播者的传播能力,传播过程中坚持“受众本位”,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走出一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期待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和思考。

*通讯作者:何清湖

基金项目:2016年12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孔子学院承载中医药文化传播对策研究”(16JD53);2019年3月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医+”思维的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18C0383)。

作者简介:胡以仁 (1984.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文化传播; 通讯作者:何清湖。

参考文献

[1] 刘泽林.服务“一带一路” 实施中医海外发展战略[DB/OL].http://www.cntcm.com.cn/2016-07/07/con-tent_17821.htm.

[2] 文庠,吴勉华.境外中医药教育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医教育,2015,34(03):45-48.

[3] 尹春梅,李晓东,吴应辉.孔子课堂分布状况与管理体系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00-109.

[4] 胡以仁,何清湖,朱民,刘洁,严暄暄,丁颖,易法银.基于“中医+”思维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中医杂志,2017,58(15):1336-1338.

[5] 何清湖,孙相如,陈小平,严暄暄.“中医+”思维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7):2472-2475.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文化认同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