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例药物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文献分析
2020-12-17戴佩芳吕迁洲叶岩荣
秦 艳,沈 赟,戴佩芳,陈 喆,吕迁洲,叶岩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3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是由血中非外源性胰岛素诱导的高效价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ies,IAA)和高浓度免疫活性胰岛素所引起,以反复性、严重自发性低血糖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疾病[1],由日本Hirata等于1970年首次报道,现已成为引发亚洲人低血糖症状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胰岛素瘤和胰腺外肿瘤[2]。IAS常发生于患有Grave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且多数由药物诱发。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药物导致的IAS个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诱发IAS的药物,分析IA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检索以“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为主题词,PubMed检索以“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为主题词,文献发表时间设定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文献中患者应符合如下特征。(1)严重、反复自发性低血糖,发作时血糖<2.8 mmol/L;(2)低血糖发作时,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3)IAA阳性;(4)确定由药物诱发,并且病例数据完整。排除标准:未标明血糖水平或胰岛素水平的病例,发表语言不是中文或英文的文献。文献检索流程如下:在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得到383、243、113、161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227篇,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或全文,排除非药物导致IAS及无关IAS文献536篇、综述30篇,数据不符合要求的文献20篇、发表语言不是中文或英文的文献2篇、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10篇,最终纳入75篇文献,涉及101例IAS。
1.3 分析方法 对纳入文献中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分类统计患者的种族,年龄,性别,用药史,临床表现,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01例药物诱发IAS患者,年龄9~86岁,平均年龄(50.3±18.9)岁,其中≤30岁19例(18.81%),31~60岁50例(49.50%),>60岁32例(31.68%)。女性患者55例(54.46%),平均年龄(47.4±16.7)岁;男性患者46例(45.54%),平均年龄(53.8±20.8)岁。黄种人86例(85.15%),白种人12例(11.88%),黑种人3例(2.97%)。
2.2 诱发IAS的药物种类 诱发IAS的药物可以分为3类:(1)含有巯基的药物,包括甲巯咪唑51例(50.50%),卡托普利和硫普罗宁各4例(3.96%),吡硫醇、青霉胺和乙酰半胱氨酸各1例(0.99%);(2)外源性胰岛素,共21例(20.79%);(3)其他不含巯基的药物,包括硫辛酸10例(9.90%),氯吡格雷4例(3.96%),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格列齐特、泮托拉唑和洛索洛芬各1例(0.99%)。值得注意的是,氯吡格雷和硫辛酸结构中虽然不含巯基,但其在体内代谢的活性产物中含有巯基,故易导致IAS的发生。
2.3 临床表现 101例患者均有饥饿、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其中41例(40.59%)出现意识障碍,包括抽搐6例、昏迷16例。低血糖可发生在夜间、清晨、餐前及餐后2~4 h,56例(55.45%)患者的发作时间有明显规律,其他无规律或者未记录具体发作时间。患者低血糖发作时IAA均为阳性,平均血糖为(2.43±0.56) mmol/L。空腹及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水平>300 mU/L者67例(66.34%),100~300 mU/L者23例(22.77%),<100 mU/L者6例(5.94%),另有5例(4.95%)未给出具体数值,最低胰岛素水平为45 mU/L。C肽水平为1.00~37.94 ng/ml。
2.4 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诱发的IAS,首先是停药,在低血糖发作时临床给予葡萄糖缓解症状。患者的后期治疗中有56例(55.45%)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泼尼松口服给药55例和甲泼尼龙注射用药1例;26例(25.74%)患者停药或改用不含巯基的药物治疗,少食多餐即可缓解低血糖症状;改用丙硫氧嘧啶6例(5.94%),单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各3例(2.97%),单用伏格列波糖,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联合使用二甲双胍、那格列奈和吡格列酮,夜间加用生玉米片各1例(0.99%);改变胰岛素品种、减少甲巯咪唑用量各1例(0.99%)。值得注意的是,有2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果不佳,改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治疗,2例患者联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多数患者在半年内即可恢复。
3 讨 论
3.1 IAS的流行病学研究[2-4]在日本,IAS是导致低血糖发作的第三大诱因,仅次于胰岛素瘤和胰腺外肿瘤,自1970年Hirata等首次报道后,至2009年日本已有至少380例IAS患者被确诊。相对于西方国家,IAS更易发生在亚洲人群中,1985-2014年文献报道了84例IAS中国患者,而从1970年报道首例白种人发生IAS后,至2009年,仅报道58例非亚洲白种人发生的IAS。该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高峰在60~69岁,男、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女性发病时间早于男性,提示种族和基因的影响可能较为重要。
3.2 IAS发病遗传学研究 IAS与人白细胞抗原(HLA)表型, 尤其是与HLA-DR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现已发现DRB1*04:06、DRB1*04:03、DQA1*03:01、DQB1*03:02及DRB1*04:07 均是IAS的遗传易感基因,相关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促发自身免疫反应而诱导IAS[5-6]。在日本IAS患者中,尤以DRB1*04:06多见,而白种人中HLA-DRB1*04:03更普遍[2,7],日本人相对于白种人更容易发生IAS,基因型为HLA-DRB1*04:03的欧洲人比基因型HLA-DRB1*04:06的人群更易患IAS[8]。
3.3 IAS的发病机制 IAS多发生在患有Grave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中,病毒感染和骨髓瘤也会造成IAS,部分药物(包括结构中含有巯基的药物、外源性的胰岛素和结构中不含巯基的药物)也是诱发IAS的关键因素。
3.3.1 含巯基药物诱发IAS的机制 含巯基药物可促进胰岛素结构中的二硫键解离,使胰岛素α链暴露于抗原呈递细胞,而胰岛素α链上的特殊氨基酸序列(Ile-Leu-Gln)和特定肽段(8~17位多肽)能与细胞表面的DRB1*0406分子紧密结合,激发机体T细胞免疫,导致多克隆IAA的合成[2]。胰岛素抗体具有高容量和低亲和力的特点,与内源性胰岛素结合后,使肝脏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进一步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不断生成,以维持有效游离浓度,胰岛素与抗体结合,降低了分泌的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这种变构也是可逆的,餐后3~5 h,由于胰岛素抗体复合物发生解离,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被游离释放,从而造成低血糖[9-10]。胰岛素抗体影响胰岛素结合与解离的特性,使其对具有遗传倾向的人群更易引发IAS。当停用含巯基的药物甲巯咪唑时,胰岛素抗原和抗体结合作用就会消失,低血糖的症状也得以缓解[11]。
IAS患者体内IAA呈现较高的滴度,由于胰岛素和IAA的结合,使胰岛素无法与肝脏或外周组织中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妨碍其正常工作,从而导致高血糖发生;当胰岛素与其抗体解离,胰岛素的作用增强,产生低血糖,胰岛素与其抗体的结合和解离导致不正常的血糖波动,因此IAS患者会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12]。此外,药物诱导的IAS并非在开始用药时就出现低血糖,部分患者在第2次甚至第3次用药后才出现低血糖。第1次服药时,虽然可能已经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了IAA,但其滴度较低,不足以大量结合内源性胰岛素,再次服药后进一步加强免疫反应,IAA滴度逐渐增加,从而达到了能大量结合内源性胰岛素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胰岛素与其抗体发生解离便会导致低血糖。
3.3.2 外源性胰岛素诱发IAS的机制 外源性胰岛素类似物的氨基酸序列与人胰岛素序列有差异,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13],经皮下注射后可诱发机体产生胰岛素抗体,进一步导致糖代谢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胰岛B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胰岛素首先作用于肝细胞,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从而降低餐后血糖;而外源性胰岛素首先作用于肌肉和脂肪组织,过多的外周胰岛素更易诱发胰岛素抗体,产生低血糖,慢性肾炎患者因为胰岛素清除率降低,更容易诱发低血糖[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将IAS与由于外源性胰岛素引起的胰岛素抗体导致的脆性糖尿病相互混淆。经典IAS的诊断标准是:未予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自发性低血糖发作,高水平的血清免疫活性胰岛素及高水平的IAA。其中,血清中存在的高水平IAA,以及与C肽水平升高不呈比例的高胰岛素水平是IAS的显著特点。
3.3.3 不含巯基药物诱发IAS的机制 硫辛酸和氯吡格雷本身不含有巯基,但在体内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产生的活性产物含有巯基,可与胰岛素分子中的二硫键结合,使其具有免疫性,进而导致IAS[2,7,9]。泮托拉唑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吸收进入体内分布到胃壁细胞,通过质子催化成含亚磺酰胺或次磺酸的活性形式,可与H+,K+-ATP酶胞外结构的乙酰半胱氨酸的巯基共价结合,进而与胰岛素分子中的二硫键结合,导致IAS的发生[14]。其他一些不含巯基的药物,如类固醇、格列齐特、洛索洛芬、α-干扰素和抗结核药等也会导致IAS,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0,15-16]。
3.4 IAS的临床表现 IAS发作时,患者可表现为显著的Whipple三联征,即发作性低血糖,发病时血糖<2.8 mmol/L,进食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后症状缓解。低血糖可以发生在夜间、餐后、空腹或运动过程中,严重者可致意识丧失。实验室检查患者体内IAA均为阳性,血清胰岛素水平多数>100 mU/L,血清中C肽水平虽然升高,但远低于胰岛素水平,呈现C肽和胰岛素分离现象[3]。
3.5 IAS的治疗 IAS的治疗目的是清除IAA,及时纠正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治疗措施是停用可能诱发IAS的药物,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碳水化合物为主,少食多餐。多数患者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1~3个月可缓解,未能缓解的患者,可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治疗,通过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胰岛素的分泌而发挥作用。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病情不易控制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30~60 mg/d[17],当患者IAA转阴后,可逐渐减量。如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未见明显效果,则需进一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咪唑巯嘌呤、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和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18-21],IAA转阴后可逐渐停药。严重的IAS可行血浆置换或部分胰腺切除。
IAS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一旦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要详细询问其病史和相关药物治疗史,若曾使用过含巯基药物、外源性的胰岛素和在体内可能转化为巯基的药物,应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对血清中高免疫活性胰岛素和IAA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IAS的可能。对于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服用含巯基药物的患者出现低血糖,要尽早识别IAS,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确诊的IAS患者首先应停用诱发药物,以调整饮食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对反复发作的严重患者应考虑使用阿卡波糖、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减少IAS对患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