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上腺肿瘤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12-17李海霞王玲玲王宏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嗜铬细胞造影剂边界

李海霞,王玲玲,贾 莉,王宏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随着医学技术的突破及高新设备的引入,我国的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各种隐匿性肿瘤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长。肾上腺肿瘤是一种临床常见肿瘤疾病,其在发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规检查的检出率低,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1],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肾上腺肿瘤根据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但肿瘤的性质并不容易分辨,转移癌和皮脂腺癌均为肾上腺常见恶性肿瘤,大多数肿块属于良性肿瘤。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关键在于提升病情的早期检出率[2],以及判断肿瘤的性质,选用超声技术和超声造影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诊察效果。本文就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在肾上腺肿瘤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共61 例,时间集中在2017 年6 月至2018 年3 月,患者均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 例,女性患者29 例,年龄在50 ~65 岁,平均年龄为(57.6±1.8)岁。患者中有皮质肿瘤23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癌13例,囊肿4例,皮质癌2 例,淋巴瘤2 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肾上腺肿瘤的症状,且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2)患者均了解诊断方式且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严重脏器疾病。(2)患者存在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与分析。

超声:采用超声检测仪,应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通过超宽频探头,发射低频瘠薄,选择性接受并放大组织,经非线性作用产生二倍于基波的谐波成像。超声诊断能够清晰反映肿块边界回声和周围组织结节,其肿块内部回声特点极具特异性。

造影:使用造影剂,采用双幅模式控制造影剂的范围,显示肾上腺肿瘤及周围组织,造影剂剂量在1.0 ~1.5mL之间,注射后观察患者的病灶灌注情况,评估回声强度,观察时间持续5 分钟。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的检出率。回顾性分析患者AI 声像图特点,观察患者的肿瘤大小、所在部位、形态特点、有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肿瘤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分布情况,并根据患者实验室内分泌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软件SPSS21.0 进行数据处理,P<0.05 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检出率对比

在61 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肾上腺肿瘤超声检出率为73.8%(45/61),其中针对肿瘤直径≥3cm 的患者,超声无1 例漏诊,检出率准确率达100%。

在超声检测中,皮质肿瘤大多肿瘤体积较小,嗜铬细胞瘤的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多边界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具有边界光滑、整齐的特点,有完整的包膜,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各不相同。1 例嗜铬细胞瘤内部检出点状血流信号。

在超声造影中,患者均使用造影剂,超声造影后,患者体内的肿瘤边界更为清晰,能够直观看到体积较大的肿瘤,嗜铬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灌注、向心力强的特点,增强程度显著,对于良、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

3 讨论

肾上腺肿瘤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使用常规检测具有较低的检出率,肾上腺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呈现男女比例相当的特点,且患者大多集中在中老年,且呈现年龄越高发病风险越大的现象。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与肾脏关系密切,虽然肾上腺本身体积很小,但其生长的肿瘤体积却差别很大,在医学行业中将直径3cm 以下者称为小瘤,最小肿瘤的不到1cm,大的肿瘤可以达到10 到30 厘米。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超声检查具有成本低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特点,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是鉴别诊断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超声对较小的肾上腺肿瘤有着较大的敏感性,只有极少数左肾上腺的小肿瘤或节样增生可能被漏诊。在超声检查中,应用了组织谐波成像技术,使用了超宽频探头,能够选择性接受并放大组织,获取患者肿瘤的清晰画面,并反映肿块边界回声和周围组织结节,有效提升了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但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难以判定肿瘤良恶性的问题,若肾上腺肿瘤为恶性还需要判断其为原发性还是转移,以及难以判断肿瘤是否具备内分泌功能的问题,需要使用其他诊断技术进行补足。超声造影是医学影像检查中的一种,能够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仪器的进步与新型造影剂的引入,超声造影已能有效的增强肾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和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超声造影具有实时动态扫查的优势,能够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观察患者的病灶灌注情况,评估回声强度,有利于诊断以及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且超声造影属于一项无创伤的、无电离辐射的新型影像学技术,能够有效判定肿瘤的良恶性,明确肿瘤的边界,判断肿瘤是否具备内分泌功能,在诊断过程中,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具有互补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61 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肾上腺肿瘤超声检出率为73.8%,肿瘤直径≥3cm 的患者,检出率准确率为100%;在超声检测中,皮质肿瘤大多肿瘤体积较小,嗜铬细胞瘤的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多边界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具有边界光滑、整齐的特点,有完整的包膜;在超声造影中,患者体内的肿瘤边界更为清晰,能够直观看到体积较大的肿瘤,对于良、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这组数据说明了,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是肿瘤直径≥3cm 的患者,而超声造影适合应用于深入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边界,确定肿瘤的性质。

综上所述,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采用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检出率,为医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嗜铬细胞造影剂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肝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嗜铬细胞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的演变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不同龄段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压与尿杏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