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岩土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0-12-17李从保王宏成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李从保,王宏成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1 市政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问题
1.1 市政岩土工程勘察点设置和取样
在目标区的勘察设计中,测点的设置和采样环境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不仅如此,由于部分作业区的地形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容易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技术人员很难准确获取作业区测点的具体位置和采样数据类型,无法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后续施工支持,这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2 市政岩土工程勘察安排
在市政工程的勘察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要做好工程的规划工作,实际的工程总量如果过大,工程的完工时间将会超期,这时,就需要保证工程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时间完成,只有这样,工程才能如期完工。如果有关部门在没有在开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安排工作,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具体的细节工作,工作起来不负责任,没有起到很好地监督作用,这就难以保证勘察工程的完整性,严重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完成情况。
1.3 市政工程勘察技术选择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准确性,在不同地区的城市地质构造调查中,应采用相应的地质调查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机构测量面积所采用的测量技术相对落后。例如,现阶段许多测量设备中包括了水准仪和经纬仪,此类设备精度不够,所测得数据常常不够准确,影响实际市政勘察工作的效率。不同的地质需要采取不同的钻探方法。
1.4 数据的采集分析
对数据进行采集完成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整理工作,分析以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施工图和设计图的科学绘制。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技术人员需要深入挖掘资料,提前发现地质构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展开,一定要做好相应地解决预案。当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还是不够严谨准确,对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增加了建设变更的频率。
2 市政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协调设计与测量的关系
为提高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必须协调好勘察设计与勘察工作的关系。利用目前成熟的信息技术,将勘察设计与勘察工作串联起来。技术人员根据需要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收集设计过程。另外,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将测量数据三维呈现,从而有效提高设计内容的合理性。
2.2 优化市政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大量的勘测技术将出现在市政岩土工程的勘测设计中,不同类型的勘测技术具有不同的适用环境。通过对测量技术的改进和优化,逐步构建了测量技术应用系统,可以准确地梳理各种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环境。同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实际的工作情况,切实提高调查工作水平。
2.3 积极引进先进勘察设备
在实际勘察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有关的电学原理进行研究,还要依据电磁波理论以及弹性波理论来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必须要进行技术的创新,研发新的物探设备,集软件和硬件功能于一身的,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勘察的实际成本,提高了设备的采样速度,不断更新设备的实时数据。当然,为了更好地解决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问题,可以使用各种复杂的技术,并把它们综合应用在一起,不管在以后的工程勘察中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都可以有效地解决。
2.4 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对于勘察得到的各种资料,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然后由设计人员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在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必须剔除各种异常值。编制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表时,技术人员应加强协调与沟通。
3 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本篇文章以某一具体的市政地块为切入点,研究对其岩土进行勘测过程中所存在的水文问题,具体来说,该区域的碳酸盐含量较高,勘测之前应当首先明确地下管道如何铺设、地下水位是否较浅以及地下水是按照何种规律运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采集地下水的样品,经由专业人员检测之后,分析地下水是否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若是区域内地下水位较深,钻探无法发挥其功能作用,可以采取物探方式,确定地下岩溶是按照何种规律分布,发育情况如何,从而掌握施工所在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相关的参数。
3.2 市政地块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3.2.1 地表水特征
施工区域的地势较低,地表水会朝着区域方向流动,若是有大气降水,也会顺势流向区域所在方向,由此便可确保施工区域内的水分充足,不会出现补给不足的现象。区域南侧附近有河流经过,其方向为自西向东,可以为施工区域提供补给。河道的宽度均在3.0m以上,但不会超过5.0m,河床的高度为1805.00m,河堤顶的高度均在1808.00m以上,但不会超过1808.50m。查阅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可以得知,降雨量较少、河流水位较浅时的河床高度大致为1806.00m,此时流经的水量有300m3/d,降雨量较多、河流水位较深时的河床高度大致为1809.50m,此时流经的水量有900m3/d,是水位较浅时流经水量的3倍。
3.2.2 地下水特征
施工区域曾出现过断层现象,岩石破碎,产生较多裂缝,岩溶发育程度较高,这些都会对地下水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地下水之所以被埋藏,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条件的影响:其一是第四纪土层孔隙水;其二是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使用钻探时,最浅的水位深度为1805.90m,经过抽水试验可知为潜水,具有较强的富水性。降雨较多时期的水位与降雨较少时期的水位相差在1.0m以上,但不会超过2.0m。
3.3 相关参数确定
3.3.1 Q-S曲线类型判别
在地表钻孔并抽取水样进行试验之后,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参数值:其一是岩体渗透系数;其二是单孔出水量。试验中共进行3次抽水,第一次的涌水量为S1=2.62m,Q1=4.6L/s;第二次的涌水量为S2=2.36m,Q2=3.82L/s;第三次的涌水量为 S3=1.68m,Q3=2.64L/s。Q-S曲线形状是抛物线,考察区域地质条件可知为碳酸盐岩岩溶水,抽水孔则属于潜水非完整井。
3.3.2 渗透系数K的计算
本次的抽水试验孔其实不是一个完整井,当然,渗透系数K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比如:
Q——比如涌水量,m3/d,取值:
Q=9.454L/s=817.8m3/d
S——水位降深,m,取值:S=5.01m
L——有效进水段长度,m,取值:
L=15.11m
R——影响半径,m,取值:
R=64.42m,由观测孔资料确定
r——抽水孔半径,m,取值:
r=0.055m。
计算可得,渗透系数
3.3.3 桩孔涌水量预测
场地基岩埋深并非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深度,它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且变动幅度较大,场地内部的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基础埋深的深度超过地下水位的深度;区域内的地下水含量较高,所以,施工过程中的桩基涌水量应当通过大井法公式进行计算:
由此计算出的桩基涌水量为:6379.5m3/d
其中:
K指的是渗透系数(6.32m/d);
S指的是水位降深25m;
H0指的是有效含水段长度=2S=2×25=50m;
R指的是地下水影响半径=2S(HOK)1/2=887m。
3.3.4 基坑涌水量预测
地下室总共可分为两层,场地±0.00=1811.7m,地面以下的二层高度为-9.3m(1802.40m),其中包括垫层厚度为-9.7(1802.00m)。地下水静水位高程1805.40m,出水时的水位将会比基坑高出3.2m。2012年《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明确指出“均质含水层承压水-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Q=[1.366KS(2H0-S)/lgR-lgr]+4KSr
由此计算出的基坑涌水量为:11039.3m3/d。
其中:
K指的是渗透系数(6.30m/d);
S指的是水位降深(取4.5m);
H0指的是有效含水段长度=2S=2×4.5=9m;
R指的是地下水影响半径,2S(HOK)1/2,R=67.8;
r坑指的是基坑引用半径,将基坑视为整圆,其面积为13000m2,半径为r坑=A/π=58m;故而计算出的每天涌入基坑的水量为11039.3m3。
3.4 地下水设防水位的确定
施工区域开始施工之后,应当将垫层厚度纳入考虑范围,未来基坑底标高至少应当达到1802.00m,该高度要比河床水位更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大致保持在3.00m是较为合适的。由相关资料可知,地下室总共可分为两层,场地±0.00=1802.40m,地下水静水位高程1805.40m,出水时的水位将会比基坑高出3.40m。区域那侧有一条河流,它与区域内的地下水是相互补给的关系,降雨量较少时基坑水量高度的最大值为1804.50m,与降雨量较多时的水位差异有5.05m。区域内降雨量较多时的水位可达到1809.0m,而地下水位为1806.3m,综合考虑之后将区域抗浮设计水位设定为1807.50m。
4 结论
从文中可以知道,正是由于市政岩土工程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施工的整体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到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必须保证资料收集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勘察的实际效率。积极引进先进的测量设备,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数据采集的精度,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有效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