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文”和“磨人”

2020-12-17文葛

好家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油泥豆子积木

文葛 琳

一、案例背景

每年南京市举办课例和论文评比时,作为业务园长兼教科室主任的我,会认真地指导每位教师选题、选材,文章成型后,再进入一遍又一遍的“磨文”阶段。回顾近十年的“磨文”过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磨文”磨好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还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从初稿到终稿的过程,就是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下面我以几个案例,展示一下“磨文”过程中教师的成长。

二、案例分析

(一)磨“观察”

1.思路来源

当我通知教师们参加课例评比活动的时候,H老师抱怨说:“我平时太忙了,我们班的子昂天天需要一个老师专门看管,我根本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我建议道:“那你就写写这个孩子吧,仔细观察他都做了什么并思考他这么做的原因。”

2.文章节选

【原稿】子昂总是喜欢将所有的油泥揉在一起,我教育过他很多次,告诉他:“这样揉在一起,就不能用了。”可是他却说:“为什么不能用?”我有点生气,说:“各种颜色揉在一起,就成了这种很难看的颜色,这还能怎么用?”他却说:“可以用它做狗熊啊!”我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命令”他不准这样玩。

【改稿】区域游戏时间,美工区的幼儿们在制作油泥瓶贴画。这个时候,轩轩需要的绿色油泥用完了,她焦急地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我要做柳树,可是没有绿色的油泥了。”我正准备帮助她的时候,正在玩“颜色变变变”游戏的子昂立刻跑到轩轩面前说:“我能帮你变出绿色的油泥。”只见子昂拿了一小团蓝色的油泥和一小团黄色的油泥,将两团油泥用力地揉在一起,很快,油泥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轩轩兴奋地拍起了小手说:“子昂,你真厉害。”子昂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3.“磨文”背后

文章节选内容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观察理念的转变。在写第一稿时,H 老师从自己主观的角度判断幼儿行为的对错,而没有认真思考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当看完第一稿以后,我建议她放下自己的成见,不要去干涉幼儿,要客观地观察幼儿“真实”的行为。

一周后第二稿出炉了。这一次,H 老师观察到子昂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质的转变,他知道可以将两种颜色的油泥揉成其他颜色。这个过程正是幼儿的探索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H 老师从刚开始的主管臆断,对幼儿“非正常”行为的排斥的心理,到静下心来,去发现幼儿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明白了客观观察的重要意义。就如H 老师在文章最后结语所写的:“当我们发现幼儿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请不要立刻制止或者批评教育,而要及时地询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相信幼儿们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二)磨“分析”

1.思路来源

我国佛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佛教典籍很多,例如玄奘经、金刚经等,人们通常使用的俗语和佛教用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形容人们消极怠工的状态,含有贬义。西方国家基督教流传下来的典籍主要是《圣经》,其内容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基于该种宗教信仰背景,对很多中文俗语的英文翻译都是以西方教会的专用术语作为参考。例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等俗语的翻译,在英语中用盲人来比喻不看人的长相,这与汉语翻译的意思存在很大差异。

L 老师是一个安静、理性、喜欢钻研的教师。开学初,她为自己班级的幼儿提供了“玩豆子”的区域游戏材料。之后,她却在文章中写到:“班上的‘玩豆区’是孩子眼中的‘天堂’,却是老师心中的‘噩梦’。有一次,我正在打扫地上被幼儿们撒出来的豆子,只见主任从远处走来。我对主任说:‘主任,怎么办呢?孩子们就喜欢到处撒豆子,我提醒过好多次,只能在大盆里面玩,可是他们总是忘记。’”我看后反问道:“他们为什么喜欢撒豆子呢?你有没有思考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她听后恍然大悟。

2.文章节选

【原稿】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们很喜欢撒豆子,因为豆子圆滚滚地到处跑,很好玩,这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幼儿在玩豆子的时候比较兴奋,容易忘记规则。因此,下一步我要加强幼儿对“不把豆子撒出来”这一规则的认识,慢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改稿】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够完善,乐于进行简单的重复性动作。从幼儿们对豆子的操作方式可以看出,他们享受于各种简单重复的动作练习,如:抓、捧、漏、撒等。看似无意义的各种单调动作,其实正是幼儿自发性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他们重复练习各种基本的手部动作技能,这符合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磨文”背后

当我拿到L 老师的第一稿时,我问了三个问题:(1)撒豆子时,幼儿有什么发现?(2)在撒豆子的过程中,幼儿有哪些具体的动作得到了发展?(3)在撒豆子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我让L 老师参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找出本案例的相应对策。几天后,L 老师写出了第二稿。从这两篇稿件的对比中,我看到了L 老师从“不会”分析到“会”分析的变化过程,分析不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笼统现象,而是非常精准地观察到了幼儿具体的动作发展,并且找到了与幼儿年龄特征相对应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L 老师学会了如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指南》精神,客观、准确地分析幼儿的行为。接着,L 老师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提出有效的递进策略,写出了“乐在撒豆子”“乐在倒豆子”“乐在装豆子”“乐在比豆子”四个系列活动。最后,L 老师在文中感慨道:“走近孩子,我才发现,每一个‘噩梦’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与教育价值。”一句话就道出了L 老师分析能力的提升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显示出L 老师对幼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三)磨“认识”

1.思路来源

J 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她非常愿意参加案例评选活动,并主动找到我,让我帮她选择写作素材。我请她找一篇自己最满意的个案观察记录,她找到后交给了我,并说:“虽然我观察的这个游戏内容很简单,但是我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

2.文章节选

【原稿】

(1)实况记录A

由于游戏材料有限,芊芊和小俊就商量着一起玩。两人一起找齐了12 个积木后,便开始拼搭积木了。两人先尝试一起摆放积木,你摆一个,我摆一个……

(2)实况记录B

小予重新开始拼金字塔。金字塔搭完后,还留下了两个多余的积木,他不停地从周边空缺处调整积木,希望把多余的积木也用上,但是没有成功,他又将积木全部打乱,重新摆放也没有成功。小予再一次将所有摆放好的积木拿到一边,然后从桌子上找到了说明书,边看边拼。

(3)实况记录C

谦谦来玩这个游戏时,他第一步就先拿到说明书,然后去找积木。他看了一眼说明书,根据说明书找到积木所对应的位置,最后将积木放到底板的对应位置上……

(4)实况记录D

小苹果和谦谦是好朋友,他们一起来玩拼搭金字塔的游戏,但他们是分开各自游戏。小苹果站在旁边看谦谦是怎么摆放的,谦谦摆一个积木,他也在自己的底板上将相同的积木摆上去。但是,五分钟后谦谦还没有成功拼出金字塔。于是,小苹果走到旁边拿起了说明书,边看边拼,独自成功地拼出了金字塔。

【改稿后的标题】

(1)合作讨论式学习; (2)自主探索式学习;(3)迁移经验式学习;(4)模仿同伴式学习。

3.磨文背后

年轻教师由于经验缺乏,往往对幼儿行为的“认识高度”不够,对幼儿行为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在看到J 老师的第一稿时,我让她先去翻阅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去寻找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哪些学习方式,并与幼儿在实际游戏中的行为记录进行对应。通过分析,J 老师终于明白了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这次写案例,也帮助她学会了有意识地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通的桥梁,要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高度。最后,她自我反思道:“一个小小的桌面游戏,五套材料,六个孩子,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游戏中自主学习的过程。游戏结果不是目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磨文”,除了磨观察、分析和认识外,还要磨思路、磨反思、磨理念等。在每一次“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从最初的“不喜欢写”“我不会写”“没啥可写”到现在“我想写”“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我怎样写才能写得更好”,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们专业水平提高的“质变”过程。从烦琐的、凌乱的、琐碎的一日教育生活中走出来,形成有序的、有经验的、整体的方法和思路,再回到教育生活中去实践,这才是成就专业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油泥豆子积木
高含水油泥调质脱稳研究进展*
堆积木
夹豆子
汽轮机油油泥模拟试验研究
宋志浩作品赏析
汽车油泥模型制作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探索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开心豆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