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17张婷
张 婷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将教育提到了新的时代高度,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部署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对教书育人的要求和期望。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能够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无产阶级教育观
毛泽东特别强调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办学方向,才能培养适合党和国家发展的各类人才。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符合无产阶级教育观。同时,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从这一定义来看,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任务必须与不同阶段的革命性质与任务相适应。无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超越革命阶段的“左”的或顽固保守的“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会给革命和教育事业本身造成危害。毛泽东的这一教育观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教育的本质,还规定了教育的任务,即教育为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
这一思想在实践中被毛泽东贯穿始终。当教育是为着中国革命胜利时,体现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2];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化,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就集中体现为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以发展生产力为主。在这一无产阶级教育观的指引下,各个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干部学校,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人才;出现了夜校、补习学校、半日学校等,为扫除文盲,培养技术,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教育不再是“空谈误国”之流,而是真真切切为着中国的独立与富强服务的。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以往思想的拨乱反正中,曾经有过三次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①涉及教育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育是否具有商品性的问题。,胡乔木在当时就曾明确提出,科学的结论还得回到毛泽东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还是历史唯心主义、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搞好教育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观对正确教育观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
(二)全面教育思想
全面教育,首先是对单个人进行全方位的教育。1917 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的“三育并重”就是其全面教育思想的明确体现。其次是受教育的对象为全体人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毛泽东一直倾向于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批判中国的旧教育是“贵族和资本家”的专利,主张把全民作为教育对象,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无论是在政治思想觉悟方面,还是在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方面,抑或是在文化素质修养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保证了革命军队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保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向工人、农民进行讲学,通过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夜校等,向不识字的穷苦人民传播知识。在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整体的文明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一篇1934 年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央苏区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到四、五万份以上,《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斗争》只在江西苏区每期至少要销二万七千一百份,《红星》一万七千三百份,证明群众文化水平是迅速提高了。”[3]1952 年,毛泽东还推动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对青壮年文盲进行识字教育,在全社会普及教育。将受教育看作每个人的权利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思想,是毛泽东为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具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毛泽东从其自身的经历出发,深感旧教育的弊端,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学生所学和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所强调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生活需要结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要使教育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即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肩负教育重任的教育工作者都要从工作中、生活中来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学以致用,要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一方面,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本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革命队伍和专门人才。同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需要重振,生产力也亟须提高,人才缺失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样需要立刻解决。毛泽东认为,要想把青年一代从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就必须采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法,传授给青年与实际需要契合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中国的旧教育主张学生进私塾,背经典,培养的大多是只会舞文弄墨的“书呆子”。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从课堂上,从书本上,还能从社会中,从生产实践中来。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劳动,增加知识,转变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实践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无疑拓宽了培养人才的途径,为当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无产阶级教育观蕴含教育的政治性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产生于挽救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事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局,他以改造人心,改造思想为核心,对全民进行教育的思路,出发点在于通过改造国民性来改造社会的。将改造国民性和进行民主革命相结合,动员广大劳动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使得教育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这其中就蕴含了别的教育家思想中所没有的政治性。
1934 年,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中明确指出“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4]。建国之后,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这都明确地体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政治性。这一政治性在今天制定教育方针时仍然很重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教育人民为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应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观能够为我们提供很重要的借鉴,其中体现出的政治性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
(二)全面教育思想展现教育的全面性
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全面性。这个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单个人的发展要全面,还体现在教育覆盖的范围要全面,即毛泽东推崇的平民教育。并且,毛泽东在这一全面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培养人才的途径也有了全面的考虑,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可见无论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还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毛泽东教育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的特点。
首先,毛泽东坚持学生应当“德智体”三育并重,尤其强调“体”的锻炼。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一点是别的教育家不会关心的问题;其次,毛泽东坚持平民教育思想,从一个执政者的角度,真心实意地为广大民众考虑,其所具有的教育视野以及由此产生的实际效应是别的教育家无法做到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全面性使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彰显教育的实践性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思想彰显了实践性特征。实践性所强调的就是理论决不能与实际相脱节,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就是指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只是强调多读“圣贤书”,没有哪个教育家会主张学生去工厂、田地参加劳动来获取知识,而毛泽东不仅这样主张,而且将其在实践中落实到位。在他受聘于湖南第一师范附属中学任教之后,身体力行地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空余时间带领学生进工厂,去农村。建国之后,他在天津大学视察时还指出“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5]。毛泽东的这一教育理论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了实用技能。“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6]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目标,也是其教育实践性的真实反映。无论是对他自身而言还是对他教导的学生,对中国的教育政策,毛泽东都十分强调这一点。这不仅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培养人才的途径。实践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是他治学办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教育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发展,适应了革命战争的需要,也成功地支援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教育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胡锦涛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都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科学回答,不乏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影子,其中仍然可以体现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于“培养什么人”的最高概括,而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足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从教师队伍、党的领导、教育体制改革、全方位办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教育强国的措施,这其中仍然能够体现出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无产阶级教育观,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以及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中强调的平民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要求等,可以说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如何培养人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就是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对毛泽东无产阶级教育观所强调的使“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继承,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
(二)指引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反而融入了各届领导人的教育思想中,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而这其中无论是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还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都体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政治性、全面性、实践性。
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仍然要坚持这三大特性。首先,坚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教育成果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让人民体会到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人民对党领导下的教育制度满意,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坚持全面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教育公平体系更加完善。对于家庭来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着这个家的责任,带着全家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于社会来说,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秩序。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国家富强。由此教育强国才能建成,人民才能更加满意。最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劳”的作用,从实际上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新时代,各方面的发展表面上已经进入瓶颈期,这时候,坚持毛泽东教育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培养改革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入手,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对我们的教育满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才能实现。
四、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
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教育观,这是办好教育大事的首要条件。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接受各种思想的途径也十分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就变得十分重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确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但是这一统治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建立在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因此,要想使得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首先就要利用好高校思政课,使教育能够始终为党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其次,要推广落实“课堂思政”。就是要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一个大思政的教育体系,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将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相结合,同心同向,共同发挥作用,使得教育成果能够切实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可见无论在何时,党的领导都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始终贯彻到底,使各级各类学校都能够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完善教育公平体系
毛泽东在平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让受教育者从少数人变成了多数的劳苦大众,有力地支援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还使得社会主义的中国摆脱文盲大国的称号,为扭转中国社会的贫困打好了教育基础。进入21 世纪以来,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教育经费支出总体看来是上涨了,但教育经费的省际差异较为明显;教学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教师资源总体上看有所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教育公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形成挑战。
在毛泽东平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政策上支援教育公平体系,行动上致力于缩小省际差距、城乡差距。其次,教育公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国家资金的投入还是国家政策的扶持都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着想,资金投入不短缺、不失衡,政策扶持落实到人到户、不偏颇。不让教育公平浮于形式,办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公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教育公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成为当下应做好的事情。
(三)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底。毛泽东提倡“三育并重”,反对一味地追求文化知识而忽视身体的锻炼,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如今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继承了这些思想。但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很严重,应坚持毛泽东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安排校内校外的听课,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同时,对家长也进行培训,加强老师同家长之间的互动,让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要更加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尽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次,“德智体美劳”应更为注重“劳”的培育。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包办家务劳动,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成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使得青年学生整天沉浸在书本知识学习中,很少参加劳动。这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劳动中怕苦怕累,不知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少学生由于没有经受过劳动的艰苦锻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怕苦怕累,难以坚持,参加工作以后仍怕苦怕累,不敢担当,不敢开拓进取。长此以往,影响青年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劳”的培育。哈佛大学曾对波士顿的456 名男孩子进行的关于劳动在人一生中的影响的跟踪调查,其结果是,从小参加劳动,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指导作用,拓宽了教育的途径,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学校里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在劳动中学习,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把“四育”提升为“五育”,可见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理清五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劳”的重要性,将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五、结束语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工作的最新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在教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能使人博古通今,在新时代,面对诸多的机遇与挑战,走出一条正确的教育发展的路子,从而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教育更令人民满意,教育成果更大程度上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