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
2020-12-17王冠民
王冠民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08)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当前临床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病,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据我国脑血管疾病第二位。脑梗死会引起明显的动脉畸形,导致血管狭窄等临床疾病并发症,其中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最高[1]。因此及时发现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对疾病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2]。临床上脑梗死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诊断是达到有效治疗的关键。本文探究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5月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根据本次入院患者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55~75岁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54~73岁之间。纳入标准:经常规检查结果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在干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自身机体合并存在严重恶性肿瘤或脏器异常等症状的患者[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基本信息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方式进行干预:采取超声进行检查,将检查频率设定为9MHz,检查范围主要包括脑血管内膜厚度、血流速度、数量以及斑块位置等,同时对患者实施DSA检查,得出造影图像后,对有意义的造影区域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组患者采用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4]。设备操作流程如下:仪器电流为250毫安,管电压为120千伏,将层厚设定为0.625mm,设备重建间隔设置为0.4mm[5]。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应与患者进行交流,指导其头颈部摆放姿势并进行固定。随后,对患者行肘前部静脉注射,注射碘普罗胺对比剂。在对患者进行扫描前采取小剂量测试方法计算干预延时时间,扫描干预是使用造影剂,用量在60~100ml,以5ml/s速度进行注射,造影剂干预后以同样的速率对患者实施生理盐水干预,CTA检查范围由颅顶逐渐向主动脉下缘进行,根据CT扫描仪器计算出MIP及VR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差错率结果比较。
1.4 统计学研究
在进行分组数据研究之中,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时主要应用软件SPSS22.0,其中在分组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时经(n%)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表述,在两组间展开的计量资料分析主要应用()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文字表述,两组在进行检验水准分析时应用P<0.05对两组数据进行核对,本次的组别研究如P<0.05,则可认定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以及分析有研究的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准确48例,准确率为96%;差错2例,差错率为4%。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传统诊断方式进行干预,检查准确36例,准确率为72%;差错14例,差错率28%。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差错率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语
脑血管狭窄症状是脑梗死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受到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机体动脉管径缩小,形成严重的供血受限阻碍,疾病症状不明显。目前,对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诊断方式是彩超、MRA、DSA等,但诊断差错率较高。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增高,降低临床诊断差错率,促使患者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目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诊断率较高,基本满足临床的需求,有效降低临床疾病死亡率,确保患者生命质量与安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