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势及对策

2020-12-17董育余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思想

叶 进, 董育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新时代大学生与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对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开放、平等、服务的“三个导向”新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和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

一、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一) 教育理论的主流一元性与非主流多样性相统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在于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我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地位,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教育理论的情感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把理想信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把凝聚共同理想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网络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网络教育理论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非主流教育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补充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因此,在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主流一元思想在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形成并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也要发挥多元化教育理论的作用,做到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教育“双主体”的话语权力平等性与信息共享双向性相协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媒体为载体,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提供更加轻松和平等的环境,使主客体在网络中更加积极地进行交流。网络环境可匿性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交流过程中减少了角色地位的话语阻碍,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权,提升思想凝聚力,可使教育双方身份平等的进行交流学习。此外,网络影响范围广与可重复性,对于协调区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平衡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网络教育环境的开放共享性,“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3],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教师对学生具有引领指导作用,而且很多大学教师在网络应用方面需要向学生请教。当学生通过网络先行共享社会信息而教师点阅时,传统的教育主客体便发生了双向性转化。

(三) 教育内容的信息资源动态性与无序信息复杂性相关联

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通过网络及时更新,获得最新资讯,与时政紧密结合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因而教育内容具有可及时更新交流的动态性。面对网络化意见表达渠道固然具有便捷性与即时性等特点,但也可能因为缺乏稳定权威的信息获取和验证机制[4]。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渗透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包罗万象、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不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对于思想辨识能力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复杂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形成,影响其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得教育内容出现复杂的无意识状态,这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教育效果的线上教育潜隐性与线下教育实显性相融合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是连续统一的[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发挥线上教育的潜隐性同时要结合线下教育的实显性,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发挥其共振作用,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获得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络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手段相结合,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空间、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分享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浏览新媒体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受到相关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实践活动。网络载体的线上教育过程,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无意识状态下得到上扬,充分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潜隐性。在网络交流学习过程中要适时地加强线下交流与引导,在实际交流中对问题全面分析,同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思想的真理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显现出来,以实践成果促进再认识,实现线上和线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二、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网络系统建设存在漏洞,阻碍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

网络系统指建设广泛覆盖面的校园网系统。有序的网络管理体系和符合法律道德的网络环境,集网络、管理和环境为一体,最终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完善的网络系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基础。许多高校网络条件的限制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格局的形成,影响教育理论话语传播的广泛性,使网络教育缺少活力。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中缺乏专门技术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教育者。此外,管理系统中缺少教育对象的参与,鲜见大学生自我管理者的身影。网络教育管理系统构建的不完善,影响教育主体的结构优化,同时影响教育对象的参与度。新时代的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率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用系统单一化,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思想安全防范系统存在漏洞,对网络信息的绿色过滤存在严重的防范缺失,这直接影响清风正气网络教育环境的建设,造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对有序网络的要求和实际网络文化有待建设之间不相符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平台运用系统、防范系统的不完善,严重影响教育对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主动性的培养,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网络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落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教育正走在强起来的道路上,但是高校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和落实程度却存在矛盾,对网络技术的运用缺乏实践,无法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网络思想教育智能化机制建设不完善,无法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做出因材施教的回应。网络思想教育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存在一定漏洞,使网络思想教育参与者降低认同度。

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网络教育者熟练地掌握网络管理技能和多种媒体的应用。但是由于网络教育教研机制的建设、教师激励与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能熟练掌握新教育技术的人数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高校大学生希望拥有引导型与落实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教师队伍,而大学生的需求与当下高校教师的实际技能状况不相适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使教育队伍结构中缺乏这种集理论内容与网络技术为一体的“双职”人员,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和实现效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缺乏了重要支撑作用,从而处于滞后状态。网络教育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型“双职”教师缺乏,直接导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滞后。

(三) 网络信息多元冗杂,教育对象的自觉性差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处于数据、网络、信息的调控作用之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发展,要求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人”。教育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是检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多元冗杂性要求教育对象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与教育对象本身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差不相符合。网络空间中人们精神需要活跃与满足精神需要的信息海量、混杂、碎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6],微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状态[7]。网络是一个容纳力极强的平台,其中,信息冗杂是其不可消除的问题,无屏障的信息使网络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如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使个别高校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观念,过分追求自由,而出现认知偏差,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求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学习,与教育对象本身自觉性较差不相符合。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教育对象在接受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主动求知的自觉性,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网络信息丰富且冗杂的社会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社会意识的形成,教育对象在网络素养、自觉性和对网络的正确利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学生消极的态度必然会阻碍网络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发展,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形式缺少创新

有学者指出:主题教育网站建设工作中,形式和内容是网站“血”与“肉”的关系[8]。 教育内容的优化整合和创新形式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多高校构建有相关内容的网站,但网络信息内容日渐趋同,大多停留在国家重大政策的转载、相关会议的复制粘贴和简述一些实践活动。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只是在教务网站和一些公众号中夹杂思想政治的内容,这使得大学生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出现遗漏甚至忽视。当前高校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设计,普遍存在校内网络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无法形成系统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冗杂无序性,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而缺乏创新的教育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 坚持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新媒体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网络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实现新时代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构建新时代网络育人新格局。坚持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为高校网络建设提供宏观全面指导,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从根本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总抓手的角度建设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综合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要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规章制度,从严密化的角度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丰富多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将国家的网络管理对策与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不断学习借鉴其综合管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网络教育管理环节,从全面化的角度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四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新时代教师队伍,打造高校的红色网站,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平台,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证屏障,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从整体角度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持续优化,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质结构,承担新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质关系着整个新时代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发展,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丰富的知识储备方面看,教育者是高校重要的知识传授的引领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教育者是新媒体思想构建的源头。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质,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织保证和成效基础。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对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定期培训和交流学习制度作为保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新时代“双职”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队伍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教育者基本的素养,还要有熟练的网络管理技能和语言魅力。这要求在人员结构方面,要扩充相关网络管理方面的专职人员;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仅要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平等意识,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和有幽默的沟通能力;在年龄性格结构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形成符合前进性的模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可安排年龄较小的优秀教育者,以便在网络平台更好的互动交流。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教育者平等意识的培养,构建一支理念新进、素质一流和创新技术为一体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三) 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素养,弘扬正能量

网络空间中,身体缺席与精神观念临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认知选择困难[9]。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求学生网络素养的全面发展,网络空间中的认知理论与行为实践相结合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使高校大学生形成时代价值观,弘扬网络思想正能量。网络素养基本包括对新媒体的运行方式和基本功能的了解,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规章制度的遵守,对网络舆论的正确评价和网络管理运用的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屡次强调遵守网络道德和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对网络规则不重视的情况。网络规则和网络道德的遵守,不仅是个人网络素养的体现也是我国网络相关法律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法律意识和网络正能量的落实与传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思想上教育,而且要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在网络教育管理中积极运用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培养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辨识能力,做网络思想传播的主体,弘扬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网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网络思想的内生转化率,使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和责任人,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0]。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发展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教育主体的变化与接受教育条件的改变,将主体特点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相结合,要求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灌输理论的创新,将灌输理论作为弘扬网络正能量的重要原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将灌输与自觉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使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形成一种自觉式求知素养,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弘扬正能量,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四) 加强对网络空间有序性的建设,构建新模式

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11]。所以,高校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应用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建设有序的网络空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新网络教育平台新范式,构建网络育人新模式。

一方面,坚持协同共建。发挥互联网的广泛性,将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校内外资源将社会、家庭等融入思想教育;运用国外科技和思想与我国教育思想优势互补,吸取借鉴其优秀教育模式与成果,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路,形成网络教育多层次平台聚合发展。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开展协同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投身于网络空间有序性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网络空间的优化发展。运用网络空间的外延性和包容性,构建“校内+校外”“国内+国际”“线上+线下”的新模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叠加效应,提升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和制度保障。要对高校网络系统加强管理,严格对发表内容把关,运用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屏蔽和过滤校园网站的不良信息。此外,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网络规章制度和网络教育主体责任制度,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树立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加强对我校网络空间有序性的建设,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2]。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认知。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将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利用,通过网络信息的互动共享平台,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连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及时的充足的发展动力。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营为愿景,做好每个场域主体的角色定位,并积极参与实践,开展教育资源丰富、信息安全优质、科学管理系统、交流互动规范、绿色清气环境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思想
品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思想与“剑”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