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云南植棉运动失败原因初探

2020-12-17苏月秋

关键词:棉籽植棉棉花

苏月秋

(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 201306)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云南地处高海拔地区,常有低温冷冻之害,需要穿着保暖性强的棉织品。历史上,云南的植棉事业发展很早,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产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桐华布”[1]。明清时期,云南的曲靖、顺宁、蒙化等地区有零星棉花种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洋纱、洋布大量进入中国,因用云南所产棉花纺纱织布成本高、品质劣,不能和洋纱洋布竞争,导致云南植棉减少。云南老百姓不能承受洋纱、洋布高昂的价格,在云南乡间,尤其滇东各县,农民衣不蔽体、衣无棉被者为数颇多,缺棉成为云南经济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如《云南经济》一书记载:“滇省本身产棉太少,棉及棉制品被视为一种工业品而输入,其价格高出一般产品数倍以上。不能不加以缩节,而无衣之痛苦,无法解除,此诚云南农业经济上一严重问题也”[2]。在此背景下,云南各地掀起了植棉运动。学术界对云南种植棉花的历史已有过研究,但是多为论述推广的过程。本文依据近代云南植棉运动的科学普查资料和档案,以环境史的视角,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相关方法,考证近代云南棉花种植的推广历程、棉花种植区域的分布,并从环境因素探讨云南植棉失败的原因。

一、 近代云南植棉运动的历程

清末,世界局势发生大变革,资本主义商品不断倾销到中国。其中,重要的商品就是棉织品,“近来纱布进口,日益增多,实为漏卮之第一大宗。民闲纺织,渐至失业,固由工作之未精,尤因种植之不善,利源外溢,何所底止”[3]。清政府为了挽回这一趋势,在全国提倡注重棉业。1898 年3 月,郎中唐浩镇条陈:“请令各省自辟利源,以赡国用,计种桑、种棉、种蔗、种竹、种橡、种葡萄、种菸与加非共八端”[4]。1908 年1 月,光绪帝提倡种植美棉,认为“美洲等处棉花,种类精良,茎叶高大,花实肥硕,所出之绒,细韧而长,织成之布,滑泽柔车滟耎,胜于内地所产数倍”[3]。从清末到民初,植棉运动在全国推广。

云南作为一个缺棉省份,积极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地植棉运动中。1912 年,云南地方政府专门设立“督办棉业机关”,颁行《督办棉业推行程序》37 条,《督办棉业细则》26 条,拟定三年计划,分步实施。首先,云南省府开办了阿迷棉业试验场,试种美国种、通州种、阿迷种等9 个棉种,写出详尽的实验报告以供参考。其次,令各县调查宜棉土地面积及种植情况,至1915 年棉业调查员汇总,查实全省55 属13 万余亩耕地适于种植,当年棉花产量230 余万斤。此外,从外地购入棉籽发放试种。1913—1914 年间,由实业司购买美棉籽五千磅,通州棉籽一万斤到云南省,分发宜棉各属播种。1915 年,巡按使署复购美国花旗黑光棉籽三千磅,运滇分发[5]。同年,第二次发放宜棉各属涉及46 县,发放棉籽合计6 302斤。1916 年,第三次分发46 县,棉籽合计8 840 斤。1917 年—1919 年,第四次分发宜棉各属有25 县,棉籽合计1 466 斤。1920 年,第五次分发宜棉各属有19 县,合计棉籽数量620 斤。五次共发放棉籽共计21 949 斤[6]。此后还增设试验场,“分别种植”,以便“用示楷模”[5]。1917 年,为了在全省推广棉业种植,省长署颁布通令:“现在各种棉籽为数尚多。春令正种棉时候,昨因通令各道尹转饬宜棉各县知事。从速补文领应需棉籽,转发地方农民及时播种。”[7]由于政府的鼓励,各县积极配合。1917 年,平彝、禄丰等县呈文请领各项棉花、林木、蔬菜、籽种蚕种[8]。 昆阳县知事请领美棉籽,大姚县知事请领松、杉、栗、棉等籽[9]。 民初,云南省棉田面积不过二、三十万亩,不如中原棉花主产区一县之多,棉产量也不过十几万担[10]。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积极扩大种植面积,云南全省植棉面积逐年增加,由1915 年的年植十万亩上下,至1938 年已增至五十余万亩[11]。

抗战时期,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相继被截断后,棉货来源中断,迫使云南必须提高棉花自给率。抗战初期又创办了云南裕滇纺织厂,对原棉的需求量大增,又进一步对云南棉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从重庆国民政府到云南省政当局,都比较重视战时云南的棉花生产,对此采取了不少措施。1937 年2 月,云南省成立了棉业处,专管全省植棉改进事宜。全省各县纷纷设立棉业试验场,“此外省垣迤西地方,亦设有植棉试验场多所,凡本省东南婆兮地方所产之棉,及美国梯字棉,均予培植,以供试验”[12]。

二、 点状狭小的近代云南棉花种植区

棉花是喜温、好光作物,在云南的干热河谷地带才适宜种植棉花。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温度一般在18~20 ℃,活动积温在6 000~7 500 ℃,无霜期长达300 d 以上[13],或基本无霜,热量可充分满足棉花生长的需要。此外,河谷盆地土壤多为冲积土,比较肥沃。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云南的产棉地,主要分布在沿江温热地区,“南到思普临江、车里、五福、佛海、镇越、猛丁、麻栗坡、蒙自,西至腾永沿边燠热之区。内地如元谋、永北、宾川等濒金沙江流域,无不为其适当区域”[14]。由于河谷地区土地较为零星,所以云南的棉花种植区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如《中国棉讯》所说:“(云南贵州)二省均非主要产棉区域,均分散于沿江沿河两岸,产额少,分布零星”[15]。

(一) 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区

金沙江流域中有中甸、丽江、鹤庆、永胜、宾川、华坪、元谋、镇南、禄劝、武定、巧家、永善、绥江、水富等县适宜种植棉花。

民国年间,永北植棉地概在南区之团山,季官、马军、宋官、朵果、清驿、西营、栗山、满官,期纳、刘官、金江、片角各地,总计约千余亩,种植者约千余户,平均年产约三万斤棉花,运销附近之大理、祥云、赵州各县,每百斤价值平均四十五元[16]。

丽江境内的金沙江主要流经县内的西北缘和东缘,形成带状的河谷盆地。民国丽江的植棉地点有大具里,种植棉花二三百亩,五十户,棉籽有草棉、木棉两种,棉产约二三百斤,销于本地,每百斤价六十元。此外大具里设有棉业研究会,供实业员研究棉种方法[17]。

宾川县是云南著名的干旱坝子,河谷地区热量丰富,为发展棉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37年,棉业专家冯泽芳到迤西地区考察棉业种植情况,发现“迤西棉产以宾川县为最多,而宾川县又以牛井坝为中心。据省立棉场之调查,牛井附近本年植棉面积有六千亩以上”[18]。此外,据1920 年云南省实业厅调查,在宾东、宾西、牛东、牛西、平川、宾居县城,炼洞等处,植棉之田有七万余亩,种棉之户约一千五百户。1938年,“据棉业处调查宾属棉田有三万二千亩,每亩最低限度产皮棉二十斤计,应产皮棉六十四万斤以上。……今年宾川棉田较去年约增加五千亩以上,产量当亦能较去岁增多。宾川全年皮棉产额约有五十万斤至六十万斤”[19]。

民国年间,巧家县属沿江一带皆产棉花,尤以九区之棉纱湾、六城坝,十区之拖姑,一区之上、下兴场等地为最多。棉纱湾,今巧家营乡,在金沙江东岸,因过去产小棉花,乡人多从事手工纺纱得名[20]。巧家县所产之棉品质极好,“纤维极细长,用以缝夹衣或铺被褥,虽经十余年皆轻暖如故,较之东京棉及川棉有过之无不及”[21]。

永善县西邻金沙江,金沙江沿县境的西、北界往北流,河谷地区适宜棉业。据1925 年调查,该县沿江一带如安家坪、黄家寨、大开坝、大石包、柯郎、万和场、黄坪、米贴、回龙坝、沙坪子、大屋基、大塘房、老新场、井田乡、桧溪、水田坝、干田坝、落田坝一带气候炎热,均宜植棉,且发育极速,所产棉花色亦白净[22]。

绥江县的植棉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和东岸。在民国之前,绥江县就产土棉,据《绥江县县志》记载:“本县素产土棉,民国纪元前,城乡妇女以纺棉为生计者十之三四”[23]。此外,民国初年,绥江县由实业所于试验场内认真播种,俾使人民观摩,并由省请领美棉或永善购办木棉种子分发,宜棉各地劝令种植[24]。1923 年,县属副官、大兴、永兴、梁村、新滩、大沙、马村、德仙,寿丰,新安等地种植棉花,共有六百余户,种植二百余亩,棉花产额,每年所产二千斤[25]。

(二) 南盘江流域的河谷地区

南盘江流域的产棉区域有罗平、师宗、泸西、广南、弥勒、文山、马关、开远、建水、石屏、曲溪等县。

罗平的棉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罗平县“在清嘉道时,每年约可出棉数万斤”[26]。民国年间,罗平县植棉地点在南区八达河、多衣等处,植棉地约九百余亩,有六十余家种棉户,棉籽系每年棉花产额约三千余斤[27]。

师宗县气候、土质不宜种棉。民国年间,只有八达江沿岸嶆地沙地间有种棉者,每年产额不过二千斤[28]。1923 年,广南县植棉地点与其亩数计东区四十亩,南区二十亩,西区三十亩,北区二十亩,“均系零星山地及河岸合计者户数未详,棉籽种类有美国籽,通州籽、本地籽三种,每年产棉花约四千余斤,每百斤价六十元至七十元,仅敷种户自用或零星售于本境”[29]。

弥勒县境内河流形成的河谷地带适宜种棉。据1921 年调查,弥勒县适宜植棉地区有竹园、朋普二处,竹园种植一百一十亩,朋普种植六十余亩,总计植棉地一百七十余亩,年约出净花六十余斤,值洋二千四百二十元[30]。

据民国年间调查,马关县属植棉地点中区阿腊、桥头、南区戈马、南温河、西区新硚,北区山车四区,约有七八百亩,种棉户数约有三百余户,棉籽种类有美国棉,宾川棉,其棉每年约产一万余斤,每斤价值六角,运销本县内地[31]。

曲溪县气候土质宜于种棉,实业厅令曲溪县知事王尚爵“非计应由该知事分别督饬种棉,提倡纺织或筹款设立平民工厂,以资倡导”[32]。曲溪县于1923 年“发给美国及通州棉籽后即劝民间领种”[33]。1924 年,云南省实业厅对曲溪县棉业的调查,曲溪附近县城十里内平田皆宜约九千余亩,种产约二百三十余户[34]。

(三) 元江流域的河谷地区

元江流域适于植棉地区有蒙化、凤仪、祥云、景东、镇沅、墨江、元江、江城等县。其中,蒙化县棉花“仅备溪江边一带可种,每岁产千余觔”[38]。又据1924 年实业调查,蒙化县在南一区、南二区共植棉约八十亩,近三年棉花产额为五百三十余斤,每百斤价额平均约七十元,销售于邻县市场[39]。

凤仪县城南区气候土质均宜于棉,1919 年凤仪县产棉田地约计三千余亩,植棉之家一千七百七十户[40]。1921 年,祥云县属宜棉之地仅有荍甸[41]一处,已植之地约计九十亩,植棉户数有67 户,棉籽主要为宾川种、四川种,每年约产九千余斤,每百斤值银四十余元,销售于本境。未植荒地约百余亩[42]。

景东县“气候土质水利等不惟为本省各属所不及,即较之法属越南亦不多让,故凡农林渔牧棉茶之属均极相宜”[41]。清代中后期,景东的沿江地区就有棉花种植,“绵花,附近澜沧江一带蒲蛮诸夷间亦种花,然为数无几”[43]。据1920 年调查,景东县种棉户口共三万五千九百五十六户,植棉地点主要有保甸、草辟、清凉、者干,植棉亩数约有一千四百余亩,棉籽种类有黑光棉花、宾川花籽、山花,每年棉花产额约为一万五千三百余斤,每斤售价六角,主要销往省城和大理[44]。

镇沅县南部的河谷中有一些河谷平原,该县的棉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区域。民国年间,“该县气候最宜种棉,惟种棉地方仅一二三等区,每年可得净花三万六千余斤,应于秋末时由实业所向宜棉地方多购棉籽分发各区广为播种”[45]。1921年实业调查,镇沅县南部约植棉二千一百亩,试种的棉籽为草棉,每年约产棉一万二千斤,每百斤售价三十元,主要销往县属及思茅[46]。

元江县大开门、甘庄坝、元江坝、戞洒、南洒等处宜棉田地不下二十余万亩[47]。1922 年,元江县农事试验场就在东城外你迭村官有荒地为之试验棉种[48]。1925 年,云南省实业司还在元江设立第二棉业试验场,并希望在元江开辟大段荒地推广植棉以供纱厂原料之需要[49]。

(四) 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地区

澜沧江流域宜棉区域有车里、佛海、邓川、永平、漾濞、顺宁、云龙、景谷、澜沧、缅宁、保山、兰坪、思茅、镇越等县。

民国年间,邓川县在寅塘均可植棉,产额丰年约二万斤以上,多销行邻村贩运出境,每百斤价平均三十元[50]。永平县棉业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岸。1921 年,永平县植棉处所仅杉木和地方,其他约五十亩之谱,所种者十余户,均系宾川草棉籽。年约产花七八百斤左右,悉销本境[51]。云龙县境西部的澜沧江河谷地气温较高,土壤肥沃,是云龙县的植棉区域,“三区旧州一带地接沧江,气候颇热土质亦肥,试种甘蔗已收效,种植自为适宜,已尚同张知事于旧州地方筹设宜业分所,并设一棉业试验场,就近劝导人民试种棉花,以资提倡棉业”[5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受此影响,俄国画坛异彩纷呈,各种流派和团体争相涌现,俄国的绘画艺术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

澜沧县的植棉区域沿澜沧江边一带,亩数约二百余亩,户数约一百五六十户,棉籽宾川运来及本地所产者。棉花产额约收子花七八千斤[53]。1924 年,经实业员调查,认为“保山县属气候温和,土质丰腴,加以地势平衍,河水环流农产较丰,提倡种植易于进行,查该县罗明、枯柯上游,潞江三甲地方年产棉十万余斤,即蒲缥、施甸及大田坝等处天气颇热,土质亦肥,向产甘蔗,提倡种棉自为合宜”[54]。《保山县志稿》记载保山棉花种植“以上江、罗明、枯柯种者为多。枯柯河所出,品质优于缅甸瓦花”[55]。以上提到的宜棉之地均在河谷地区。据棉业处1938 年对云县棉产调查,云县皮棉产量为一万零五百斤,产棉地点均在沿澜沧江沿岸[19]。

思茅县河谷地区分布较广,适宜棉业。据民国的调查,“棉业一项亦为该县土质气候所宜,本司现在正积极提倡种植,以储纺纱原料,应即设法劝导种植”[56]。1924 年,实业调查员调查了普思沿边行政区的实业情况后认为,“查该县气候炎热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种植棉花甚为相宜”[57]。于是令饬普思沿边行政总司长柯树勋整顿该行政区棉业。

三、 从环境因素考察云南植棉运动失败的原因

民国初年,虽然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云南棉业种植,但是与其他产棉省份相比,云南棉产依旧很少,“河南每亩地的产花量为皮花一百斤,陕西每地亩地五十斤,而云南每亩地仅能产皮花二十斤”[58]。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统计1934—1942 年全国各地棉花种植面积的来看,云南在六省中种植面积最小,云南每年的植棉面积均不到250 000 公亩,特别是1934 年,还不到全国植棉总面积的1%[59]。从棉业产量来看,云南植棉效果也不甚理想。例如从1937—1944 年云南的棉产量来看,1937 年是425 万斤,以后逐年增加,至1930 年为720 余万斤,1942 年仅为193 万斤,1943 年为329 万余斤[58]。《云南经济》记载:“滇省棉产,据二十七年云南棉业处估计,共计六百七十余万斤。滇省现有人口,据官方发表为一千一百余万(实际或当超过此数),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花三斤,则全省每年需要净花三千三百余万斤。故滇省现在之产额,尚不足需要十分之二三”[60]。可见,云南棉产的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云南省政府棉业推广处曾计划在30 个县普遍推广棉业,1937 年即准备种足20 万亩,以后逐年递增15 万亩,至第5 年止,共种足80 万亩[61]。但是这项计划最终并没有实现。可以说,近代云南推广棉花种植以失败结束。其原因除人为和战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云南的地理环境不适宜棉花种植。

(一) 光热条件的制约

棉花性喜温暖,一般在出苗到吐絮的145 ~150 d 生长期里,要求不受霜冻,有充足的阳光,每天有8 ~ 12 h 的光照要求。整个生育期要求年积温至少3 000°C,不能小于10°C[62]。故温度和光照是决定是否适宜种棉的重要条件。由于云南夏季无高温的气候特点,很难达到棉花生产所需的条件。1921 年,实业司调查呈贡县的棉业情况,发现该县“气候有雨即凉,若雨阴雨连绵,虽盛夏亦仿佛隆冬,况春季迟热,秋季早凉,此其所以不宜植棉也”[63]。又如,通海县因地处高寒山区而不适宜种棉:“县属地处高寒,不宜于棉,前已颁种试栽出,不能絮,由稍尖干死,棉业一项多附阙如”[64]。

无霜期对于棉花来说亦为重要。有俗语说:种棉“秋霜不宜太早,春霜停止不宜太迟”[65]。总之,春霜伤棉芽,秋霜伤棉铃,故晚春与早秋有霜的地区,会影响棉花成长,不是种棉的良好区域。而且棉花生长期间,至少有180 d 为无霜期,才能对植棉有利。

霜期主要受海拔高度的控制,云南除高山地区外,大部较低处无霜期均在200 d 以上,已经大于180 d 的生理要求,这样种棉当无问题。但是棉花为高温作物,须有充分日光和温度,才能使棉株生长旺盛。但是云南位于北纬21 ~ 34°间,兼有温带、副热带气候特征,如果遇到雨季,温度降低,有“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秋”之说,所以棉花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大雨、冰雹及大风的袭击。根据棉花的生长机理,棉株进入现蕾阶段以后,在土壤水分供应正常的条件下,现蕾的多少与当时气温的关系密切。温度升高时,由于棉株的生长发育旺盛,现蕾数量随着增加;温度下降时,现蕾数也随着减少[66]。棉花现蕾主要在五六月,而这一时期,云南正处于雨季,一旦下雨出现温度骤冷的情况,以致高温不能持续,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现蕾数量。故云南虽无霜期甚长,但仍不是种棉的良好之地。

(二) 雨量条件的制约

棉花比较耐干旱,不喜溃涝,忌长期阴雨寡照。总体需水量为450 ~ 750 mm,但是棉花整个生长期雨水要分布均匀,“在播种期宜有小雨,助其发芽,生长盛期,须有霖雨,开花后须间有小雨,至成熟期绝不需雨,而须干燥”[65]。也就是说,棉花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从出苗到现蕾占总需水量的6% ~ 10%,从现蕾到开花占16% ~ 20%,从开花到吐絮占50%左右,吐絮以后约占20%[62]。如果棉花能够种植在夏季温高又能灌溉的地区,是最适宜的。故世界棉花分布区域,常在干燥地带,过分潮湿,则不适宜棉花生长。特别是棉株进入现蕾阶段以后,在土壤水分供应正常的条件下,现蕾的多少与当时气温的关系密切。温度升高时,由于棉株的生长发育旺盛,现蕾数量随着增加;温度下降时,现蕾数也随着减少[66]。棉花到了收花时节,也要注意时间,子花不能收到风雨的侵袭。由于棉铃是逐渐成熟的,所以子棉要分次采收,当大部分棉株有1 ~ 2 个棉铃吐絮时,就可开始收花,“延误收花期的害处很多,部分子棉被风雨打落到地上,受到泥污或霉烂的损失,会降低子棉的品级”[67]。

一般情况下云南的气候达不到棉花生长所需的高温和开花结铃期的少雨条件,如《云南省农村调查》总结的:云南棉花产量不多,“其原因是夏秋之交雨水太多,棉桃不能开放以致腐烂”[68]。云南雨季时间碍于棉花生长:“云南各县气候,多半冬春干燥,夏秋降雨,不适于草棉之栽培,因草棉下种期为清明节前后,缺乏雨水,棉桃成熟期为秋季,又苦雨水为害”[69]。三、四月为棉花播种时期,云南雨水不足,需水灌溉。如果灌溉不利,就会使棉苗干死或是不发芽,从而影响产量。而到了六、七月份,“棉桃吐絮又复阴雨连绵,吐絮棉花,均遭损害”[70]。八月收花之时,云南常有暴雨或是绵绵细雨,影响收花质量。例如,1935 年8 月,宾川设立棉作试验场试种的美棉每株结桃已有一百七八十枚,“讵料棉桃正在绽裂吐絮之际,自八月五日起,连日夜雨暴雨,棉果被风吹落,棉絮被雨浸霉”,损失近千斤,“此皆人力所不能预防者也”[5]。棉花从吐絮初期到末期,只要很少的雨量,“如下雨太多,桃子容易腐烂,棉花的色泽也要受影响,而我滇夏季的雨水是嫌太多”[19],这也是云南棉产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 土壤条件的制约

棉花是深根作物,种植土质以壤土为最佳,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和沙壤土。其次为砂质壤土或砂土,最劣为粘土或磐曾土,而粘质壤土,地漥粘土,最不宜植棉。如砂性过重,水分养分之含蓄力弱,亦不宜植棉[65]。棉花为比较耐碱的作物,土壤以微带碱性(pH 值以7 ~ 8)为宜,而“红壤酸碱度在五以下的,棉花生长不好”[71]。

云南土壤类型多,从高山土壤到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土壤均有分布。滇中有大面积紫色土,河谷分布有燥红土,石灰岩地区分布有石灰岩土,腾冲等地还有火山灰土。云南土壤大多为pH 值在5.0 ~ 5.5 之间的红色土壤。这种红色土壤分布在北纬24 ~ 26°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区。一般红壤表土成暗红棕色和棕红色,呈块状结构,通体酸性,pH 值为5 ~ 6,全省红壤土地面积占全省34%[72],是云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73]。云南未经改良的红壤长不好棉花,酸度太大就是原因[74]。

(四) 地势条件的制约

棉田的地势以平坦为优,这样既容易耕作,也容易引水、排水。如果在低漥处,因排水系统不好,棉株容易被淹死;而如果在坡度太陡之地,水分不易保持,会导致棉株发育不良[75]。云南地势“失之过高,此不独影响开铃吐絮,且能增加棉花烂铃疆瓣”[76]。此外,山地不宜于植棉,“因为山高则气温低,又因山区耕作不便,土壤粘重,所以棉田很少分布在山区”[77]。

云南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78],山地多,平坦地势较为零星,不能与华北平原地区相提并论。尤其是河谷地区的种植面积有限,多为小块土地种植。云南省档案馆有档案记载:“按滇省可以植棉之地虽分布颇广,为区域狭隘,错综零星,大概限于江流沿岸,地势低漥,气温较高之处方可植棉”[79]。这也导致云南植棉面积不广,棉花产额不高。例如牛栏江沿岸的鲁甸县气候炎热,北部梭山甘田坝、韦家渡等处,产棉亦多,“惜产区狭隘,不能推广为憾”[80]。1938 年,全省种棉面积达到最大,为23.59 万亩,植棉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6%[81]。1949 年,云南省全省耕地面积为3 391.5 万亩,推广植棉面积为18.8 万亩,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5%[82]。

(五) 病虫害的制约

棉花易患病虫害。棉花受病虫害的原因不止一个,但是主要原因“究其大概不外冷热不匀或因地气太燥,故生有种种病症”[83]。可见,棉虫害多由气候引起。云南棉区多在地势较平坦的河谷盆地,河谷地带适于棉花生长。但是,云南的棉植区自然条件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由于棉区气候温暖,冬春干热,这就利于病虫害繁殖和越冬。棉区的害虫种类多,繁殖快,来势猛,病害发生率较高,危害时间也较长[13]。云南的棉虫病害问题极为严重,就以1938 年为例,仅弥勒、建水、元谋、华坪四县,受虫害面积,共计八百五十七亩,损失约达国币八千余元[60]。蒋君章也注意到病虫害对棉业的影响,认为“滇省之气候于草棉种植,实不甚宜,虫害尤为草棉一致命之伤”[84]。

四、 结束语

一般情况下,云南的气候达不到棉花生长所需的高温条件,棉花种植受到很大制约。即便某些干热河谷地带适宜种植棉花,也不能满足云南人对棉花的需求。云南人民所需棉花,仍依赖进口。从棉花生理和自然地理条件二者结合来说,理想的种棉区域土壤为富有养料而易于排水的砂质壤土,要有适当的高温度,调和而不过多的雨量,晚秋多晴天。故就土壤和地势而言,云南土质酸性过高,高原山地较多,地漥的平地排水不好,能够种棉的地区有限。就温度而言,虽然云南的无霜期充足,但是在棉花的整个生长期,常常会低温降雨,影响棉花品质。就雨量而言,云南秋雨连绵,最有碍于棉花之收获。综上所述,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棉花,决定了近代云南植棉运动失败的命运。

猜你喜欢

棉籽植棉棉花
2021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棉花是花吗?
棉籽糖的生理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棉花
新疆棉农植棉决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象鼻虫的“功劳”
河南:全棉籽喂奶牛高产奶质优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