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奎报诗歌的民本思想
2020-12-17雷霆
雷 霆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域外汉诗研究领域内“朝-中”域外汉诗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朝鲜半岛文学史上,李奎报(1168—1241)的诗歌可谓是“集大成者”之一,其诗歌思想涵盖了文学、哲学,乃至社会政治观。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热爱百姓,心系民众;作为“两班”出身的诗人,他并没有脱离社会底层,在继承前人尤其是高丽太祖的“得民心”、高丽成宗“以儒治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朝实际,深入诠释了其“民本思想”并将其思想形象化地融入诗歌创作中。本文拟通过对李奎报诗歌中“民本思想”的剖析,拓宽对其诗歌思想研究的维度;同时通过对史料文本“添加化”的整理,对我们构建古代朝鲜半岛思想史、心态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对李奎报诗歌中“民本思想”的研究,可分析出中国传统思想对高丽的潜在影响和观照。
一、哀民艰与为民开言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3页。意为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页。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阐释:“诗可以观,就是要从艺术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是把握住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根本特征的”。(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27页。也可以说,诗之观“即是通过诗考察政治得失”。(4)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47页。通过所观,有仁德者,国是以兴,故诗有赞有颂,而使人欣悦、服膺;诗亦有怨有刺,从而使人警惕、鉴戒。
李奎报正是通过观稻、观茶、观蚕、观民之稼穑等来感受民之艰,并以此为据考证国家实行的政策、官吏行为的得失。他以儒者的胸怀关注民生疾苦。粮食是一国之民温饱的保证,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他看到稻谷时,便会想到农民的赤身耕田,辛苦劳作。
在《东门外观稼》一诗中,诗人描述了农民的劳作之苦、粮食的来之不易与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干块化碧畦,费尽几牛力。
针芒到黄穗,劳却万人役。
幸免水旱灾,万一傥收得。
见兹稼穑艰,一粒何忍食。
凡以禄代耕,要当勖乃职。(5)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72-73页。
农民费尽心力把土地由“干块”化为“碧畦”,再由“针芒”伺候到“黄穗”。可即便如此,庄稼未必能按时丰收,这足以品味稼穑之艰难。其中,“一粒何忍食”所表达的感情与唐代李绅《悯农》中的“粒粒皆辛苦”如出一辙。李奎报告诫自己的同时也告诫王公贵族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他在《代农夫吟》中强烈呼吁王孙公子不要瞧不起、侮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为他们的豪奢之资正是那些辛苦劳作的农民提供的;正所谓“王孙公子休轻侮,富贵豪奢出自侬”。(6)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一,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35页。在他们挥霍粮食的时候,还有很多百姓因为没有粮食而不得不忍心弃子,如果“提孩能吃几多匙”(7)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一,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37页。(《路上弃儿》),就会存活下来,就不会被母亲抛弃。
稻谷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死、王孙公子的温饱,更与国家的利益休戚相关。《雨中观耕者赠书记》云:“一国瘠肥民力内,万人生死稻芽中。他时玉粒堆千廪,请记今朝汗滴功。”(8)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五,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02-103页。稻谷的收成不但关系到万人生死,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贫富。正因为粮食对国家很重要,由此国家“劝其稼”的同时又对农民施行了不合理的禁令,李奎报听闻这些禁令后,十分心疼与同情农民,为其鸣不平,连续写了《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及《后数日有作》。
长安豪侠家,珠贝堆如阜。舂粒莹如珠,或饲马与狗。碧醪湛若油,沾洽童仆咮。是皆出于农,非乃本所受。假他手上劳,妄谓能自富。力穑奉君子,是之谓田父。赤身掩短褐,一日耕几亩。才及稻芽青,辛苦锄稂莠。假饶得千钟,徒为官家守。无何遭夺归,一介非所有。乃反掘凫茈,饥仆不自救。除却作劳时,何人饷汝厚。所要赌其力,非必爱尔口。粲粲白玉饭,澄澄绿波酒。是汝力所生,天亦不之咎。为报劝农使,国令容或谬。可矣卿与相,酒食猒腐朽。野人亦有之,每饮必醇酎。游手尚如此,农饷安可后。
——《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9)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一,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04页。
昔人有登山,嗔猿耗秋果。处山食山实,于理不甚左。翻思果之成,本非猿力借。嗔之与不嗔,意在可不可。谷则异于是,农夫所自化。揔系力慢勤,不勤无可奈。清醪与白饭,所以劝其稼。口腹任尔为,国禁何由下。议虽出朝廷,圣恩宜可赦。反复思其理,万倍坐食者。
——《后数日有作》(10)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一,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04页。
两首诗均为代农民鸣不平的感言。在诗中,李奎报强调那些“力穑奉君子”的农夫辛苦劳作,将“粲粲白玉饭”供给王公贵族,希望他们在畅饮“绿波酒”时,明白这是农民的劳动成果。他一再强调那些“每饮必醇酎”、游手好闲的卿相们,要珍惜这些农民享受不到的粮食。后诗与唐代李绅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展现的不平心理和愤慨是类似的。
李奎报认为,国家本应“莫争民利”却下此禁令。不仅是国家的禁令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官吏对农民的盘剥、压榨更使得农民难以生存。《代农夫吟·其二》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
新谷青青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
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11)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80页。
谷苗还没有长成时,县吏就提前来收租,农民耕地本来也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可是他们却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催逼农民。诗人对官吏这种重敛于民、不修其政的过度盘剥感到痛心,发出“何苦相侵剥及肤”的愤慨。
李奎报用诗揭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农民的真实生存状况。高丽时期,国家很重视土地问题,不断地调整土地政策,从最初的“役分田”到后来的“田柴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通过租税权支配了全国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贵族及其他封建势力无限膨胀的权力,但实际上,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税收,农民所交租税远远超过之前,并且无地的农民除了向国家交付租税外,还要向地主缴纳地租,生存处境困苦不堪。李奎报深知农民的辛苦,对农民的生存状况非常关心。
不仅仅是种地的农民,那些茶农、养蚕者,也是作者关心的对象。在《云峰住老珪禅师,得早芽茶示之,予目为孺茶,师请诗为赋之》中,当他看到新鲜早芽茶时,想到的是采茶工“不怕髬髵”“冒险冲深扪葛蘽”,冒着被猛兽吃掉、被藤草缠住的危险,“辛勤采摘焙成团”。(12)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三,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8页。但这新鲜味美的早茶,自己却喝不到,因为要趁头番献天子。
李奎报得知平日里靠种桑养蚕为生的百姓,处于桑树老且枯萎,蚕饥久久不生丝的境况时,对其深感同情却又很无奈,只能劝那些让蚕农听到叫声就会增加其万端愁绪的促织“从今啼少缓”,以宽慰养蚕人。
李奎报还写到被称为“贱民”的奴仆之艰难生存状况。奴仆即便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也不能保证能吃饱饭。他手拿树枝到处寻找食物,可是最后只能失望地感慨。
无论农民、桑农、茶农还是奴仆,他们的生活都艰辛非常。李奎报通过观察百姓的生活,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哀叹百姓生存的艰难既与国家政策有关,又与官吏一味盘剥百姓而失其官道有密切联系。百姓与官吏、君王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国家兴亡与民生之好坏有直接关系。
二、思民策与为政以德
李奎报在哀民生之多艰时,不但考证了国家与官道的得失,还强调为官一定要为民着想,所以要处处为民言,看到百姓稼穑之苦时,建议国家不要施行对农民不利的禁令,想到茶农辛苦劳作,就提出“焚山燎野禁税茶”(13)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三,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426页。的策略,建议禁止收茶税,为茶农减轻负担,让茶农休养生息。而这些政策的执行要靠君王的德政,李奎报在为民思策时,思索为君之道、思索国家如何在明君智主领导下固基发展。
李奎报希望君王能“为政以德”,施行德政,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要爱民、以民为本。而这一思想在高丽成宗时就已经大力提倡了。成宗强调民与国的关系,民对国极其重要,无论君王还是官吏都应爱民、关注民生、考虑民的生存状况。对于农民来说,君王及官吏要做到为其务农扫除一切障碍,鼓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正因为民对国家很重要,考察君王是否以德为善政,要看其是否政在养民。这样的民本思想应该被继承,基于此,李奎报才会对国家施行的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禁令表示不满。
高丽太祖在《十训要》中也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民之心为甚难……使民以时,轻徭薄赋,知稼穑之艰难,则自得民心,国富民安。古人云:垂仁之下必有良民。”(14)李甦平:《韩国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作为诗人,李奎报将其王道思想熔铸于诗歌中,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李奎报在论述为君之道时,只能采用含蓄蕴藉的手法,多借古讽今,其43首《开元天宝咏史诗》,便是借咏开元天宝遗事委婉劝谏当今君王应该有为君之德、为君之道。开元天宝遗事是指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此咏诗评议主要针对唐明皇荒淫误国与杨贵妃是否算红颜祸水的关系问题。李奎报先写唐明皇的荒淫与宠爱女色有很大关系。《荔枝》《木芍药》《花妖》三首诗表达了这一思想。先看《荔枝》:
玉乳冰浆味尚新,星飞驲骑走风尘。
却因咫尺三千里,添得红颜一笑春。(15)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26页。
诗中写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为求新鲜要求送荔人日夜兼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诗人虽未说一句唐明皇如何误国,却已展现出唐明皇的昏庸,宠女色导致国败,借荔枝寓说历史兴亡之因。
在《木芍药》一诗中,李奎报借李白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16)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27页。道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无限恩宠与喜爱,尽在不言中。诗人表面是写牡丹的无限魅力,但是却暗道出唐明皇的误国与其重美色密不可分。
正因为唐明皇一心沉浸在美色中不能自拔,使得他不能分辨是非。《花妖》一诗写道:
芍药红黄朝暮态,杨妃媚妩百千姿。
明皇独识花妖在,爱却人妖自不知。(17)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30页。
此诗主要由唐明皇辨花妖而有感而发。序中写道唐明皇认为“朝深红午深碧,暮黄夜白”又“昼夜香艳各异”的牡丹为木之妖。作者由此而联想到“红黄朝暮态”的牡丹就犹如妩媚千姿的杨贵妃,可是唐明皇能慧眼识花妖,却不能识别人妖杨贵妃就在其身边,重美色使唐明皇已经达到极度荒淫却不自知的程度。
李奎报一再通过诗歌重复为君不能因为宠爱女色而误国。其诗歌除了写唐明皇重女色之外,还写出了其用人不明,养虎为患。《金牌断酒》写了唐明皇给安禄山免喝酒权的金牌之事,安禄山正是凭着唐明皇的宠信,才得以扩张势力,导致安史之乱。李奎报强调,君王本应该在满足自己饱暖时关注天下苍生的生存状况,做到与民同乐,应该像高丽先祖朱蒙一样“守卫以宽仁,化民由礼义。永永传子孙,御国多年纪”。(18)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四,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28页。
他借唐明皇的重美色、宠佞臣、独享受来说明其种种荒淫误国的表现,来鞭策当今君主不应误国。然而,仁宗时期的李资谦之乱和妙清之乱的余绪未断,毅宗末年又有郑仲夫与李义方之乱,崔忠献父子上台后,为了维护政权也常是捕风捉影,滥杀无辜,致使民不聊生。
面对现实政治的混乱、艰危的时事,李奎报真心希望君主能修德、关注民生,避免犯唐明皇的错误。他作诗以讽喻、讥刺,试图通过对政治秩序和道德原则的匡乱扶危以达到挽救国家命运,使社会稳定、民生有望的目的。他多借历史之辙,进行委婉的劝谏,让君王引以为戒。既传达了思想,又不至于引起君王震怒;既掌握好了“怨而不怒”的尺度,又做到了微言大义。
三、反战争与修身卫国
李奎报生活的高丽时期内忧外患极其严重。外部受到契丹、蒙古、女真、东真、倭寇的觊觎且时常有入侵活动,对高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内部由于武臣争政,战乱频仍。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爱国精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努力。
李奎报晚年,契丹、蒙古对高丽的觊觎更加肆无忌惮,高丽也常常受他国之争所累,成为各国争夺的猎物。1218年,蒙古以追击契丹为借口,联合东夏侵入高丽境内剿灭契丹人。此后又多次以催贡等为借口堂而皇之入侵高丽,给高丽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痛苦,爱国爱民的李奎报曾多次借其诗文谴责契丹、蒙古等国的不义之举,甚至希望上天对他们加以惩罚,在《十月电》中,他说:“天放骄儿毒已弥,当冬震电又奚为。翻然若向胡头击,纵曰非时可曰时”。(19)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五,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85页。希望入侵高丽的胡人被雷电击毙而死。在《九月六日闻虏兵来屯江外,国人不能无惊,以诗解之》中,诅咒敌军“到水即皆死”,因为只有敌军被水淹死,百姓才得以安宁,才会“高枕甘尔寐”。(20)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五,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58页。在《二月闻虏兵犹在南》一诗中,李奎报甚至祈祷北雁、南鸟将敌军都啄死,一句“南方朱鸟窟,何不啄皆歼?”(21)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五,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54页。已经明确传达出其对入侵者憎恨之深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
面对外敌入侵,李奎报更渴望亲临战场,如《老将》一诗:
当年身似鹘飞扬,东北曾驰百战场。
雪霁错应看箭影,天阴时复发金疮。
雕弓蛇蛰堂中挂,白刃龙蟠匣里藏。
报国壮心长凛凛,梦中鸣镝射戎王。(22)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一,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143页。
写老将回忆年轻时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勇往直前,当年他“身似鹘飞扬”,并且“曾驰百战场”,如今虽然年龄大了,可是仍暮年壮志,希望还可以再次为国杀敌。其“报国壮心长凛凛”,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国家有难时他仍渴望冲锋陷阵,连梦中都是“鸣镝射戎王”,老将的梦想便是李奎报的梦想。
李奎报认为即便是书生也会以别样的方式为反战卫国献出一己之力,而且绝不输于沙场之将,《次韵咸子真拜右军判官有作》一诗:
古来真将出书生,胆气如君合董兵。
帷幄方严军政肃,官班犹带礼曹清。
莫嗟见夺凤凰沼,羸得伸威罴虎营。
此是男儿康济日,贺筵休让玉杯行。(23)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三,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424页。
书生虽不一定在战场,却可以做真正的将领。他们运筹帷幄,有胆有识,从容自若地指挥将领杀敌,一样能取得赫赫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男儿志在四方,国家有难时,恰是男儿为国效力之日。
无论是书生,还是战卧疆场之武将,他们以不同形式参战都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渴望人们早日过上安宁的生活。无论是看似不切实际的诅咒,还是驰骋疆场的愿望,都彰显了李奎报反战卫国的怜民之心。
四、李奎报民本思想的诗艺表现
诗人的主观情志必须借助于诗艺的表现手法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审美效应。李奎报之民本思想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不是以说教或政论的方式娓娓道来,而是以内蕴丰富的感性形象,即诗艺的传达方式呈现出来的,故而才会使其民本思想的展现更为形象、深刻,感人至深。
(一)兴手法的运用
《论语·泰伯》篇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诗以兴发情志。“主兴则夫子有论,重意则太史有言”,(24)易闻晓:《中国古代诗法纲要》,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35页。李奎报曾言:“夫诗,以意为主,设意最难,缀辞次之”。(25)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58页。“意”的表达常常是由“兴”引起的,所谓“诗者,兴之所见也”。(26)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53页。由“兴”感发的这种意、这种情志可以是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李奎报表达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时也常常用比兴的手法,他说自己“每寓兴触物,无日不吟”。(27)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51页。这就将“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的“兴”融为一体,对“兴”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诠释。李奎报在表达其民本思想时,常由所观或所咏之物兴起爱民的情感,他笔下很多植物、动物、日常器用都成为传达其情感的媒介。
李奎报是爱民的正直廉洁之官,在《咏所居舍后竹笋》一诗中作者由所观之笋,兴发其清廉为官之志:
吏散庭空一事无,开窗独坐与谁娱。
此君当户携儿稚,正似任棠劝恤孤。(28)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九,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88页。
诗人在理政后,独在庭院中,从窗子看出去,看到了竹与笋就像父亲携着孩子的手,由此引发他对任棠劝庞参理政的遐想。李奎报借竹与笋的关系,兴起对官民关系的思考,官与民犹如父子的竹与笋一样,互相依赖且本是同根生,希望自己能如任棠所劝一样,以百姓为重,成为体恤民苦的好官。
李奎报坚持正直为民、廉洁为官的本性不变,他借笔下的植物、飞虫来比附其本性,表达其坚贞之志。他常用“松”“竹”“菊”“梅”“蒲草”“梧桐”“蝉”来写意,他写植物时常常直言其品性来表达好恶,彰显志节。在众多植物中,李奎报最喜欢用“松”来表达其操守与志节,见《矮松》一诗:
为草希芝兰,为鸟慕鸾凰。怜汝矮且小,意若大而长。
虽生瓦缝间,尚学松苍苍。若更观尔性,当须待严霜。(29)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三,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6页。
松树虽矮小,生长环境恶劣,但是它的本性不变且不断努力,参天大树是其奋斗的目标,它坚贞的节操与气节在经历严霜之后便可显现。李奎报就像矮松一样,虽然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但他坚贞的本性永远不变,他借松树砥砺志节。
李奎报喜竹,竹代表德行君子,他甚至将竹子比作妻子,有《竹夫人》一诗:
竹本丈夫比,亮非儿女邻。胡为作寝具,强名曰夫人。
搘我肩股稳,入我衾裯亲。虽无举案眉,幸作专房身。
无脚奔相如,无言谏伯伦。静然最宜我,何必西施嚬。(30)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二,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32页。
此诗以竹子起兴,运用《楚辞》中将“香花香草”比兴为有德行的女子这一手法,将竹子比拟成自己的夫人。竹子虽无西施的美貌,但是其“静然”的性格最令作者喜欢。将竹子看成其夫人,两个人虽不能犹如人与人之间的举案齐眉,竹子却也受到其专宠。看似戏谑,实际却表达了他对竹子的钦慕,这是基于竹子的君子性格,而自己也因有竹子一样的品性,才会与竹子成为一家人。
李奎报的理想就是要在保持其本性的前提下,成为一名“只为皇恩不为银”的臣子,能为君分忧,与君同爱民。他也希望后辈们能成为正直敢言的谏臣。
李奎报由花草树木、飞虫动物、日常器用等兴发其正直清廉为官之志与道德品质修养,既发挥了“引譬连类”兴的作用,又将自己的理想融入所咏之物中,体现了兴“感发志意”的作用。
(二)意象手法的运用
胡应麟曾在《诗薮》里提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手法的运用可以巧妙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且给作品带来审美效果。李奎报在其诗歌中常用植物、动物意象表达其不随波逐流、不与群小为伍之心,借助一些事物的意象劝诫君王施行善政。
李奎报诗歌中咏物诗很多,有植物、动物、建筑物、鸟虫、鱼兽、自然景物、日常器用等,其中最常见的意象蕴含在写植物的一些诗歌中。其笔下的植物种类繁多,花类有梅花、梨花、桃花、杏花、石竹花、石榴花、御留花、蔷薇花、牡丹花等。李奎报在这些花中比较关注牡丹花,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他常常用牡丹象征美女,如《山呼殿访内道场惠首座方丈,赋紫牡丹二首》:
顽红未合近宫闱,却学中人身上衣。
色厚全欺鸡髻浅,香浓应笑麝脐微。
贪承万乘钟情赏,故待千花入眼稀。
旧谱曾闻紫中贵,才凡未识是耶非。
复 和
一朵仙花在禁闱,年年长近柘黄衣。
天工过与红颜酽,世眼翻成紫色微。
阙下方传千品最,人间喧导两京稀。
闻名杜牧如相见,岂对研姿更认非。(31)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十三,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427页。
这两首诗将牡丹拟人化,并将牡丹花与其他花(如鸡冠花)进行对比。牡丹花由于其色厚的外表、比麝香还浓郁的芳香,获得君王的喜爱。诗中带有讥讽的口吻,认为芳艳耀名园的牡丹紧靠外表色深的优势而进宫,因色香固宠。紫牡丹不是凭借其真正的品行而获宠,本不应该与众花为伍的一代花王却很贪婪,指出牡丹的世俗、贪图富贵。讽刺牡丹只是红得太深被误认为是紫色,徒有其表、徒有其名,人们往往被假象所迷惑。
从李奎报的整本诗集看,其笔下的牡丹多影射杨贵妃,《开元天宝咏史诗》中的《荔枝》《木芍药》《花妖》,都将牡丹花喻为杨贵妃,而且都借牡丹的外表告诫君王不要迷恋美色,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否则就会因其“奸巧言语,弄权乱政”而出现灾变,导致涂炭生灵。
李奎报诗中还常用桃花与杏、李对比,认为杏顽李俗,李、杏象征宵小之辈,用苍蝇象征贪虐之人。李奎报讥刺他们虚伪与贪婪之丑,不愿与他们为伍。从其流配便可看出其性格特点,其子李需在回忆李奎报流配之因时也说到当时以同罪被流配的三人都是正直敢言的达官。在“世情淡薄滋味穷”的环境中,李奎报又总是坚持保持其本性,不懂攀附,他说自己常常酒后吐真言,“不知谗谤随”。(32)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十二,首尔:景仁文化社,2009年,第536页。他常用菊花、蒲草、梧桐说明其虽历挫折而初心不变及不懂攀附的性格。总之,李奎报笔下的花草意象,多诠释其正直不屈的性格,基于此性格,其一心为民的思想不变,更深层地诠释了其拳拳赤诚的爱民、护民的本心。
综上所述,李奎报以诗艺的手法将其哀民生、思民策与反对战争等以民为本的诗学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形象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济世情怀,并由此可看出古代文人那种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与脉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