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历史逻辑

2020-12-17杨忠秀胡海波

关键词:文艺思想列宁马克思

杨忠秀 胡海波

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1]历史逻辑是对过去了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内在地包含了邓小平文艺思想、江泽民文艺思想、胡锦涛文艺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历史逻辑体现在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基本原则的坚持、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创新发展。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各要素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并加以改造,另一方面对大量的文艺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作用等普遍原理的概括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为全面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发展、创新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著作、手稿、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论述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马克思把文艺定位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文艺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文艺的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不能离开经济基础的情形去说明;另一方面,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文艺同时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辩证关系的同时,认为文艺是一种精神生产,在论述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中还阐发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作出来”。[3]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社会本质出发,把文艺当作人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实践来把握,对文艺问题不仅从客体的、直观的外在形式方面去理解,而且也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存在高度统一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马克思认为,文艺批评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恩格斯指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4]“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艺批评标准的观点以辩证全面而又科学精炼的范畴纠正了在文艺批评标准上长期存在的片面性,并改变了以往许多批评标准的抽象和模糊状态。

(二)列宁文艺思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帝国主义的经济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同时,没有忽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特别是他从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文化发展规律的关系出发,高度重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关系,对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民族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接受与继承、作家思想倾向及其创作实践、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则与标准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列宁提出了党的宣传与出版工作的重要组织原则以及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党的工作者与党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与资产阶级的名利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相反,“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5]关于文艺与无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列宁认为文艺事业与无产阶级总事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产阶级总的事业包含内容广泛,文艺事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发展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学创作的精神个体性的特点,重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他通过对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及其作品的分析,深化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阐释。列宁指出:“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6]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不是唯心论者所谓主观精神的外观,而是作家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文艺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而且要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

列宁提出了发展和繁荣无产阶级文化与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理论原则。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根据,通过对民族文化进行阶级与实践分析,总结了“两种民族文化”理论。列宁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即使不是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7]民族文化中既有体现资产阶级利益与愿望的文化成分,也有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成分。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理论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矛盾斗争的实质,对认识和了解文艺意识形态性质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建构起了以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为终极价值的文艺理论。它既是一种学理,更是一种精神武器;既是对既有文艺现象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人类未来的新文艺的呼唤和构想;既是将社会的理想、人的理想和审美的理想相互融合的理论体系,又是对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经典阐述。

二、思想传承:毛泽东文艺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开始了它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之后,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包含文化和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文化战线长期奋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和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文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界定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所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8]“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8]这就为革命文艺确定了根本方向。

第二,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基础上普及。毛泽东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8]普及和提高二者是不能割裂的,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指导,只顾普及而不顾提高,或者只顾提高而不顾普及,都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普及和提高是辩证的,不是静止和孤立的,普及是向工农兵普及,提高是沿着工农兵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第三,文艺来源于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生活。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8]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来源,文艺作品的产生与创作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基础上,但作家和艺术家在通过自己的思想反映社会生活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一种积极地创造与改造的过程。

据图1可知,当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在1%~5%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玉米秸秆淀粉-聚乙烯醇薄膜的抗拉强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变形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当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为3%时,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变形率相对较低;当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为1%~3%时,膜液偏稀,成膜质地偏软,抗拉强度低,极易变形;当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大于3%时,抗拉强度和变形率开始下降,因为随着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增加,聚乙烯醇浓度相对减少,膜液逐渐浓稠甚至导致烘干过程干裂现象,成膜干硬且柔韧性差,容易拉断。根据以上分析,综合考虑薄膜抗拉强度和变形率确定玉米秸秆淀粉添加量为3%。

第四,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基于文艺来源于生活的理论,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这几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对生活现象的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性,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只有从个性、特殊性出发,而不是从共性、普遍性出发,才能准确表达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使其达到六个“更”字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独具鲜明个性特点的典型人物来。

第五,文学艺术遗产的继承。关于文学艺术遗产的继承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8]对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一方面不应割断历史,要给遗产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遗产在当前条件下的作用。只有对文艺遗产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才能既不苛求于古人,否定传统,又不颂古非今,兼收并蓄。

第六,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毛泽东对于文艺批评的问题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他深刻阐明了有关文艺批评的重大问题,如文艺批评的性质和作用,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以及相互作用,对反动文艺思想的批判等等。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毛泽东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8]文艺批评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具有继往开来的理论建设意义,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初期的一些理论偏颇问题,同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内在地包含了邓小平文艺思想、江泽民文艺思想、胡锦涛文艺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发展以及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

(一)邓小平文艺思想

邓小平文艺思想集中在1979年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从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基本内容包括:第一,重新界定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不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9]“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服务”的方针;第二,邓小平立足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观念,提出文艺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积极贡献;第三,文艺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文艺“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造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9]第四,重视文艺特征,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尊重文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要加强与改善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第五,邓小平提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9]的批评标准;第六,对“双百”方针的重申与坚持,坚持“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供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9]邓小平文艺思想解决了新时期衡量文艺工作的标准问题,对文艺遗产的继承问题、文艺队伍的建设等诸多问题,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基石,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二)江泽民文艺思想

江泽民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2001年发表的《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前提下,展开了对文艺的本质、文艺的任务、文艺创作规律以及文艺发展方向的论述,主要包括:第一,对文艺功能的阐释,“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10]文艺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阶段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塑造都离不开文艺作品和文艺成果的展示;第二,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10]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所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也必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样才能创造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第三,文艺的继承与创新,“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10]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同时要推进文艺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第四,高度重视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并指出“文艺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和文艺评论的促进”,[10]文艺理论的指导为文艺创作提供理论支撑,文艺评论为文艺的发展提供指南,因此,对于文艺理论的坚持与文艺评论的创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了正确的导向。此外,江泽民还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意见,江泽民关于文艺的论述紧扣新世纪的时代主题,对于促进新世纪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三)胡锦涛文艺思想

综上所述,邓小平文艺思想、江泽民文艺思想、胡锦涛文艺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初始阶段内容,这些文艺思想在坚持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关于文艺本质论述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创新提出了关于文艺创新发展的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一系列讲话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2014年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发表的《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涵盖了文艺事业发展和繁荣的诸多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2]习近平关于文艺与时代关系的论述不仅突出了文艺的地位,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文艺自身规律的精神属性出发,将文艺的功能以及文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了出来,对文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时代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认定,也将对文艺功能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既给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又赋予文艺重要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二,文艺人民性的新阐述。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2]由此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习近平关于文艺人民性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本质,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内在关系,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重新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关于文艺的人民性内涵,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正确指导。

第三,文艺创作的新要求。文艺活动的各个环节围绕作品有序展开,作家的创作、读者的欣赏都离不开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作品是文艺活动的中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12]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在弘扬正能量的前提下,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同时,习近平强调文艺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13]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在注重提升文艺原创能力的前提下,推动文艺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机融入,体现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创新性、时代性。

第四,重塑文艺批评的精神。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在为文艺创作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深刻阐述了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2]并且强调“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2]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阐发。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内容涵盖了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与创新的原则、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对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方面。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不是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一个立足于时代、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邓小平文艺思想、江泽民文艺思想、胡锦涛文艺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进,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经验和文艺规律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列宁马克思
列宁
马克思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