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两“巧”
2020-12-17江西省铜鼓县第一小学林晓丽
江西省铜鼓县第一小学 林晓丽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兴趣的激发,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能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我从以下几点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学当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1.利用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使用引起悬念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多媒体演示一段动画:动物乐园的动物们要绿化一片荒地,小狗分到一块正方形地,小兔分到一块长方形地,它们都认为不公平。小狗说:“我这块地这么方、这么大,小兔那块地那么窄,那么小!”小兔说:“我开垦的地这么大,真不公平!”教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小狗、小兔算算他们开垦的地到底谁的大,谁的小?学生:想!教师:那可要先认真学好“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了”。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带入童话情境中,让学生跟着童话情境走进悬念中去,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
2.联系生活,活跃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思维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理解三角形含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特性分类。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片:两位小同学正在修一张摇晃的椅子。影片结束后,我问道:“同学们都是非常爱护公物的,如果你的椅子也摇摇晃晃的,你会怎么修呢?”学生顿时陷入思索,回忆生活。生1 答:我会检查是不是钉子松了,如果是,我会把它钉紧。生2 答:我会在椅子下面加根木条。师追问:你会斜加木条还是横加木条呢?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出现横加木条和斜加木条两种结果。师(点击课件):如果横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长方形,如果斜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三角形,到底哪种方法更稳定呢?还是先让我们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吧!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世界》,然后教学三角形的含义、特征、分类等,最后再回到课初修椅子的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解决这一悬念,这样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悬念导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利用奇异的故事和新颖的方式,就能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
二、巧打比方,提高情趣
课堂教学的情趣存在于师生互动的关系中,存在于师生感情交流的碰撞里,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有严谨的一面,但也要幽默风趣。
1.联系实际,巧打比方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打两个恰当的比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身心。如讲解练习题:“练习本每本0.24 元,小敏用1元钱去买练习本,最多可以买几本?售货员阿姨应找给他多少钱?”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并告诉老师说:“小敏最多可以买4 本练习本,售货员阿姨应找给他4 元钱。”教师结合学生的列式,说明学生看错的原因后,微笑着说:“按你的算法,小敏只花1 元钱,不仅买回了4 本练习本,还找回了4 元钱,扣去花掉的那1 元,等于白得了4 本练习本,还外加3 元钱,未免太占便宜了!照这样下去,那家文具店很快就会倒闭的。”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那个学生也笑得合不拢嘴。
2.结合知识点,巧打比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比方,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而且也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和亲近。如,教学“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我说:“乘除法是哥哥姐姐,加减法是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更大,要先算;弟弟妹妹更小,要后算。哥哥和姐姐一样大,谁在前面就先算谁。弟弟和妹妹一样大,也是谁在前面就先算谁。”这样既化解了学生学习计算法则的枯燥,又使学生乐于学习并记牢知识。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宝贵的心理因素,是保证再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需着重把“巧设导课”“巧打比方”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兴趣这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之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与智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