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020-12-17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朱 非
数学学科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基本信息,还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启蒙数学教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将数学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突出逐字逐句的精读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建立数学学习自信,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丰富数学学习方式。
一、让学生课前预习,在课上重视阅读环节
1.课前让他们充分预习
预习活动是数学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首先有直观的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也许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根本不懂预习,不知道怎么预习,其实通过长期的训练,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课前那样自主阅读,这是获得基本数学信息的有效方法,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感知课堂中要讲授的内容,在脑海中建立初步的印象。通过长期的预习习惯培养,当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且难解的问题时,就会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疑问空间,从而为课堂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如学习“10 以内的加法”一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这一课的内容,直观感知加法的概念,并带着“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的疑问展开预习,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够提升预习的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精读教材
课上抓实精读环节,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阅读,大声阅读,反复阅读,读出语感,提高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不妨做好示范,通过自身逐字逐句的阅读,给他们做好榜样,并启发学生在聆听与自读的过程中仔细琢磨字句中的含义。特别是对于数学概念阅读,教师应该让他们反复精读,在记忆的基础上有深入的理解,这样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数学阅读的兴趣。
二、 实现动静结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语感能力
1.通过动与静有效结合,学会理解数学语言
这里所说的“动”不仅是数学阅读活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将数学语言表述通过反复阅读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静”则是指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交流与讨论。实际上,纵观当前各个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化,并在做中学、做中思,实现动静结合,教材中“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模块就是很好的印证。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奇妙的剪纸”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做边思考,学生在剪纸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步骤,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着下一步。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并引导他们剪纸尝试,在操作实践中再认真反思每一步骤的意图。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
数学语言表达既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反映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语感,使其学会交流与表达,形成自我数学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阅读环节,教师要做好示范,一般为典范例导读,学生想想与做做,通过试一试环节,总结与反思,最后复习与巩固,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例如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然后认知感悟、领会分数的形式和口头表达方式,再进行分一分等实践活动,最后总结与概括,带领学生全面体会课本内容,深刻掌握分数的概念和用法。
三、以数学活动情境促读,以体验与感悟促读
1.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
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有针对性的阅读环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与好问的探索之心,使他们在探究新知时具有自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促进阅读
体验与感悟是学生对数学阅读的直观感受,所谓“为悟而读,读而领悟”,都是指在学习过程后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感受,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领悟所学的知识与课本内容中包含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知识本身更具广泛性和迁移作用,提高数学阅读活动的质量。引导此类阅读,需要教师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外,还应该体现方法与过程,渗透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的理解,充分感悟数学问题的本质。
总之,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阅读教学环节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年级入手,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渗透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升阅读能力,使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