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问题探究

2020-12-17陆彩兰吉万年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院校

陆彩兰, 吉万年

(1.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广陵区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 江苏 扬州 225104)

高职教育是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在一起,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有助于改变其单方面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将基于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分析“1+X”证书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1 高职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1.1 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

从本质上讲,高职教育应当是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职业技能证书“X”凸显高职教育的“新”和“生命力”。“X”证书并非某一职业技能证书,而是兼容并蓄的多种专业技能证书体系。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1+X”证书制度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复合型人才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强化了高职教育面向教育和就业的特点。既打牢文化育人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促进高职院校顺应形势,按照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通过跨域、跨界、跨行的教育活动,形成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职毕业生。

1.2 指明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

目前,企业急需的是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使学生系统地接受专业理论和人文思想教育,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基础能力;“1+X”证书制度更希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获得多种等级证书,增强其就业本领,满足“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证书有助于拓展学生职业生涯,指明其未来可适应的职业方向,提升现实就业竞争力,为他们适应未来市场变化奠定基础。

1.3 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人才选拔依据

当前,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缺乏可靠的认定标准,单一的学历依据并不能帮助他们物色到合适的人才。虽然有些应聘者书面资料相当不错,但实际工作能力却有待提高。高职教育领域“1+X”证书制度的实施,则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人才选拔依据不足的窘境,一方面通过高等学历证书“1”来保证“高素质”,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企业的人才层次定位相结合,满足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以确保“高技能”,解决企业选拔对口人才难题,节约企业的岗前培训时间。

2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对“1+X”证书制度的逐步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

2.1 证书导向的主流化

高职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主要有两个导向:证书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所谓证书导向的主流化,即制度实施者以证书取得为主流导向,而将企业需求导向置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过于重视证书的取得,忽视企业对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专业技能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就是要加速这个初衷的实现,以达到育训融合、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及部分社会成员对“1+X”证书制度内涵的认识深度不够,往往倚重于证书的取得。表面上学生确实按期获得了相关证书,实际上却并未完全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这既违背高职教育的初衷,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无论是否实施“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都得面临学生按期顺利毕业的压力。保持一定的毕业率,不仅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对后续的录取率、生源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影响极大。[1]同时,由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隐形、潜在的,而以证书取得作为考核依据更易体现教育成果,从而促使得高职院校更有动力倾向于证书导向的主流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有限学制内拿全证书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作为学业完成的显性标志,证书的快速取得似乎比内在的文化修养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学生在此诱导之下容易产生“唯证书不可辜负”的急功近利心态,从而失去夯实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有利时机。

2.2 证书数量的泛滥化

证书数量的泛滥化是指因盲目考证而导致证书取得数量远超过实际需求的状态。常言道,技多不压身。鼓励学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固然有利于其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转岗需要。[2]然而,无论取得何种证书都应当先讲究质量然后才是数量。但在目前,许多学生对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其考证行为缺乏明确引导,容易盲从,要么抱着“不管什么证书先考了再说”的思想,要么看见别的同学参加某一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也赶紧跟风报名,却极少冷静思考自己为何这么做,是否确实需要这类证书。学生中间出现的片面“考证热”,也将高职教育“庸俗化”。虽然证书数量增加了,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事实上,很多学生常觉得自己貌似“样样通”,却“样样都不精通”。这种以数量为导向的证书取得,忽视扎实的学习培训过程,只关注最终的考核结果,导致学生缺乏有计划的考证行动,极少有时间和精力追求“少而精”的高等级证书,证书的含金量不断降低。

2.3 证书市场的功利化

证书市场的功利化是指将证书作为追求自身效益的手段,过度注重教育市场化的现象。高职教育属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可以将增长和效率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借助一定的市场手段来扩大教育资源,“经营”教育。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高职教育市场化的推动往往会把各类证书的获取情况与学校办学效益相挂钩,结果是培训内容不科学、培训方式不够规范、培训过程过于简单和形式主义,导致应试化和功利化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思想。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收费也可能成为学校创收的主要来源,而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既助长轻考核重收费现象,认为只要交钱,证书即唾手可得,从而掩盖证书的实用性,使之失去评价人才的真正功能;也极易误导学生不以自身兴趣和特性为依据,而盲目选择证书的种类与级别,浪费其时间、金钱和精力。

2.4 证书考核监管的缺失

所谓监管缺失,是指相关利益群体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尊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徇私舞弊、躲避政府监管。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涉及单位部门较多,除了高职院校之外,还牵涉到相关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评价组织等单位或部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职业技能证书难度增加,那么无形之中对“1+X”证书制度实施的相关各方都会产生不小的压力。虽然企业等用人单位需要素质过硬的人才,希望证书考核难度加大,但相关各方很难进行系统性协调,极易形成利益漏洞,给不法分子留下寻租之地,导致证书考核难度被人为降低。同时,高职毕业生处于大学毕业生的最底层,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为了促成学生的尽快毕业,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降低证书获取的难度,认为高职毕业生只需获得高等学历证书和若干技能证书,即可博取企业的眼球,因而在培训和考核过程中,可能会联合其他单位或部门默许舞弊行为,出现借证敛财、考证泄题、证书滥发等不规范现象,致使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很难得到保证,而清考现象的残留也使得学历证书难以代表毕业生真正的学业水准。

3 对策

3.1 科学定位,重视企业的需求导向

从偏重学历教育过渡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高职院校需要一个适应期。目前,高职教育应当尽快进行科学定位,将“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流思路由证书导向转变为企业需求导向。一方面,深入企业基层,做好岗位需求调研。要注重定期搜集各类岗位信息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动态,并总结近期就业热点,形成企业需求现状定期汇报机制。另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所掌握的企业需求,找准学校定位,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日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还要尽最大可能安排在企业。在校内除了要充分保障学历教育内容外,还应完成专业理论或原理的讲授,在校外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训,极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实现“学中干”,并利用暑期督促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实现“干中学”。由此,通过工学结合方式,在保证学历教育的前提下,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双高”人才。

3.2 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之所以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主要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的责任感比较模糊。高职教育应当以德为先、以学生为主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社会职责。人才培养的关键不在于证书数量,而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一是要强调取得学历证书“1”是必选必修项目,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规划好近期和远期的职业目标,让学生选择最有兴趣和最擅长的专业技能方向,然后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以学生成才为教育工作重心;三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在校园和职场之间进行灵活转换提供便捷的通道,让更多青年学生凭借其一技之长而实现人生价值,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多个证书之间疲于应付、精力分散的状况。

3.3 统筹资源,增强证书的实用性

坚持实用性是预防功利主义的一种有效手段。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证书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某种素养或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统筹利用起来,为增强证书的实用性提供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完善师资配备。师资队伍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要打造产教岗位互通、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3]其中,专职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资格,主要讲授通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并经常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兼职教师可选聘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比例可达60%,[4]主要讲授专业实训课程,比如,聘请律师讲授法律实务课程、企业会计师讲授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企业高管讲授管理技巧课程等。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实训实习环境。既可以学习国外公共实训基地做法,由地方财政牵头,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区域性实训实习工厂,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积极开办专业产业,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3.4 规范实施,强化证书取得的质量监管

防止监管缺失的最好办法就是要确保证书取得的规范性、真实性、有序性,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对于学历证书的取得,主要是彻底消除清考现象,以保证高学历人才货真价实。相比于学历证书“1”,技能证书“X”更容易引起乱象。这就需要对职业技能证书的开发、培训、考核以及认证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和监管体系。一是要保证证书开发的质量。“X”证书是一种新型证书,是毕业生或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高职学生适合选择哪类证书,绝非随便拿来一个“X”证书就行,不仅需要结合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因素,还要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岗位需求分析,避免片面的“考证热”,不然“1”与“X”就很难相生相长了。二是要保证证书培训的质量。要统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制订融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开展“X”证书的培训工作,并利用“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要把证书获取情况和办学效益相脱钩,积极探索科学的培训内容、规范的培训方式,确保有序的培训过程。[5]三是要保证证书考核和认证的质量。高职院校要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认真做好考核内容的设计、保密和组织实施,同时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并在认证和考核活动中实行牵制制度,以防证书考核中的舞弊行为。四是要综合协调相关各方的利益,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行业组织的协调配合,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借证敛财、考证泄题、证书滥发等乱象发生,并建立起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的“进入退出”机制,严格规范证书取得的每一个环节。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院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收录证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