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与螺旋CT 诊断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对比应用
2020-12-16薛琴
薛 琴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小细胞肝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极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象。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肝区疼痛、消瘦以及腹胀等症状,因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应加强对小细胞肝癌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研究,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使临床医者能够尽早给予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轻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1]。为此,本文研究中详细探究了磁共振成像诊断与螺旋CT 诊断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如下文所示。
1 基础资料与检查方法
1.1 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期间接收的60 例小细胞肝癌患者,所有患者中男40 例、女20 例,患者年龄在49 ~69 岁之间,平均年龄(59.0±2.3)岁;所有患者均已通过临床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小细胞肝癌,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消瘦以及腹胀等症状,所有患者和家属均详细了解了本次诊断研究内容及意义;纳入的患者智力和语言功能均为正常,且无任何精神性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诊断研究,并且能积极配合完成所有诊断流程;排除标准:排除智力及语言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腹部手术史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检查方法
60 例患者同时采取磁共振成像诊断与螺旋CT 诊断进行检查,(1)磁共振成像:使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0.6mm,翻转角及矩阵各为14.3°、256×320。扫描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6 ~8h,检查时将15ml 造影剂注入患者前臂静脉,注射速度控制在3ml/s,然后对患者进行各期扫描;(2)CT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髂嵴直至坐骨结节水平采用16 层螺旋CT 机进行扫描,应用5mm 扫描层厚度,平扫上腹部并给予动态增强,将碘佛醇85ml 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 速度进行肘静脉注射,行螺旋 CT 扫描,动态、静脉及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25 秒、65 秒、300 秒,详细了解掌握患者病变情况。
1.3 观察标准
将两种检查方式最终检查的病灶数检出率及阳性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数指标使用n(%)和χ2进行描述、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时表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结果对比
最终检查结果显示,MRI 扫描检查病灶检出率、肝外病灶阳性率及肝内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6.7%、75.0%、96.7%,与CT 扫描检查上述指标的86.7%,46.7%,83.3%相比更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小细胞肝癌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该病主要是由于环境、饮食、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肝硬化及性激素等各种因素导致,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在患者接受检查治疗时病情均已发展较严重,因此已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由此可见,对小细胞肝癌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通过检查详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3]。为此,本文章中对小细胞肝癌患者采取了磁共振成像(MRI)与螺旋CT 技术进行检查,并详细对比了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发现,同螺旋CT 技术检查的结果对比,MRI 扫描技术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通过分析发现,CT 扫描虽然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以及检查费用低等优势,但在检查过程中常会受到小细胞癌密度极小所影响,导致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极高[4]。而MRI 技术与CT 相比检查扫描范围较广,在检查过程中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因此能够清晰反映出患者病灶情况,而且该检查方式的敏感度较高,最终为临床提供准确性极高的诊断结果,但MRI 也存在检查费用高及金属物质禁忌等弊端,因此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际经济情况等相关信息采取合理的检查方案[5]。
综上所述,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技术对小细胞肝癌患者进行检查诊断,能够为临床医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数据,使其能够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