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0-12-16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五小学张海量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五小学 张海量
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实现有机结合,是所有教师和相关人员应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提高学生人生规划能力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物质生活与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很多人过分追求和重视物质生活的水平,以物质作为对生活品质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在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这一部分人都对人文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忽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令学生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探索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
2.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以及个人技能方面,更体现在具体的为人处事和人文素养方面,而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得以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进一步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效结合,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于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要求,即具有全方面能力的复合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令其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重要需求。
3.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于学生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影响就更加深远。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十分强烈,且很容易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文素养和思想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向塑造与培养,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
1.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共鸣
在复杂理论和事物的理解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心智发展所限,很难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为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将课本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传递给学生。通过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到美,产生心理和情感认同感,深刻理解课本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还能令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思考和学习,实现自主学习。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父爱的伟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于文章中所说的“他挖了8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中蕴含的情感能够理解,进而对其所反映的父爱情感能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父亲的一言一行,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珍惜和感恩。通过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高。
2.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按照课本进行讲解,而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讲,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很低,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习热情,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性进行思考,在课堂前预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为例,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留下预习思考题,通过预习思考为什么骆驼应该自豪。在课堂上讲解完成之后,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客观的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进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到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于教师的培养,在录用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也要定期对教师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做好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工作。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性格特点,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具备更高的热情,进而能够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语文学习最终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